隋唐不是鲜卑国家( 08-06)
隋唐不是鲜卑国家-民族史隋唐皇室是汉族,这早已是史学界的共识,原本是很清晰的基本史实。有一些居心叵测的人故意歪曲历史,断章取义,把隋唐皇室说成是鲜卑族,企图虚无化汉族历史,打击汉人的民族自信心。而且三人成虎,一些居心不良之人编造的谣言流传甚广。所以,有必要拨乱反正,结合史实澄清隋唐皇室的民族属性,还历史真实面貌。白冰饰演隋唐时期女子  北魏孝文帝在位时期,鲜卑统治者为了缓和北方的民族矛盾,争取汉人的支持,巩固统治基础,在冯太后的辅佐下进行了大范围的改革。诸如实行俸禄制、均田制、迁都洛阳、汉化政策等,促进了北魏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北方的民族融合,也为隋唐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但北魏孝文...
隋炀帝-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08-06)
今日我们要写隋炀帝的传记,事实上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对这题目曾下过一段功夫的ArthurWright就说过:“(他)既被视为典型的亡国昏君,在一大团歪曲的历史记载和传奇性道听途说之下,今人即想窥测此人的真实性格,至多也只能瞥见其一二。”然则隋炀帝杨广,天赋甚高,文笔华美,胸襟抱负不凡,也带有创造性格。这些长处,虽批判他的人也无法否认。又譬如他于公元608年,令天下鹰师集长安,一来就有一万多人,610年他又在洛阳端门街盛陈百戏,天下奇伎异艺毕集,一月方散,他自己也好几次微服去观赏。他又听说吐谷浑(鲜卑之流入青海部落)行波斯马,放在青海草原,能生龙驹,一日千里,他就入雌马两千匹于川谷以求“龙种”,后因无效而罢。如此作为,纵是为传统作史者视...
隋朝达奚长儒大破突厥( 07-16)
隋朝达奚长儒大破突厥-民族史达奚长儒以二千兵马野战对抗十余万突厥主力,竟杀得突厥大败!隋朝开国第二年即开皇二年(公元582年),突厥突然起兵四十万侵隋。隋文帝杨坚是个有胆略的皇帝,并没有因为自己立国未稳而轻易妥协,而是在仔细分析双方形势后,决定开打。这一打,隋朝便出了个牛人,以二千兵马对战突厥主力十余万,杀敌一万,逼得突厥撤围而走。这个牛人就是达奚长儒。达奚长儒名字中虽然有个儒字,但他却是个鲜卑人,从小胆略过人,是个有名的猛将。当时,达奚长儒受上司虞庆则指派,带了二千人作为先头部队先行开拔,主要任务是先去边境了解情况。换句话说,根本不是打仗去的。结果,走到半路上,竟然和十余万的突厥...
隋炀帝最后被勒死( 07-16)
隋炀帝最后被勒死-民族史被唐朝黑得最惨的隋炀帝,穷途末路,被缢杀身亡隋炀帝在位时,修驰道、掘长堑,四方巡游,宣扬国威,加强统一;为更有效地控制关东和江南地区,营建东都洛阳;开凿运河,打通南北水路交通,顺应并推进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历史大趋势;积极进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创设和改革,尤其是科举制的确立,不仅适应了当时社会阶层变动的需要,也奠定了选拔人才的基本标准,影响了一千多年的历史。但因三征高丽、三游江都、屡起兴造、征伐不已、不恤民力而引发内叛外乱,在席卷全国的农民起义和各地贵族军阀群起割据的夹击中,他即位短短十四年,盛极一时的隋王朝便土崩瓦解。隋炀帝于公元618年亡于江都(扬州),但隋...
不要夸大北方外族对华夏血统的影响( 07-14)
不要夸大北方外族对华夏血统的影响-民族史隋唐是鲜卑政权?唐太宗李世民是鲜卑人?汉人是鲜卑后人?近日又看到了不少针对华夏历史,某主干群体来源的言论,近几年我也跟一些网友讨论了很多类似问题,发现他们的言辞惊人的如出一辙,但同样缺乏依据,更多的表现为一种主观意愿,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特征呢?发表这类言论者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有人赞赏与主体族群关系比较密切的朝代,他们会表现得极为反感,给对方扣帽子,极力唱反调,哪怕对方提出什么依据都一律否定,哪怕在自己拿不出反驳的依据的情况下同样如是,是什么造成这种心理特质,作为普通网民真不太理解其中一部分当提及某个末代王朝的时候,其表现又变得极度亢奋,反过来极力...
鲜卑对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 06-08)
鲜卑对中国历史的巨大影响-民族史鲜卑、契丹、蒙古、女真、满族、高句丽都起源于中国东北东北地区,指的是辽吉黑以及内蒙古的东北部,对多数中国人而言,东北长期以来属华夏文明的边缘,甚至是华夏文明以外,落后荒凉,但实际上,数千年来这一区域强族辈出(鲜卑、契丹、蒙古、女真、满族、高句丽),不断南下西进,成为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主要力量之一,也是中国历史嬗变的重要动力。东北地区也成了中国历史的“后院”。鲜卑就是东北诸族其中一员,她也是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北方少数民族。嘎仙洞位于大兴安岭地区阿里河镇西北10公里的山麓上,是一个自然山洞,洞内面积约2000平方米,表面看起来并不起眼。1980年7月30日,一...
隋唐时期的城市发展与经济中心南移( 05-06)
城市是区域发展的产物,城市的发展离不开环境所提供的各种有利条件。它是一种复杂的动态现象,但从区域角度来看,它只是一个“点”,有着自己的影响区域(腹地或集散区)。隋唐时期陆路交通、大运河和海外贸易线路的发展和完善,使其沿线中心城市和重要港口在其影响区域内成为焦点或核心,与腹地之间产生强烈的互动关系,带动整个区域繁荣发展。关键词:隋唐时期;区域开发;城市;腹地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人类进步的结晶。关于中国古代城市的起源,学术界分歧很大,目前尚无公认的定论。主要有防御说、集中说、地利说、礼仪中心说和政治权利说,当前比较流行的观点是第一种解释,也就是“城市兴起的具体地点虽然不同,但是它的作用则是相同的,即都是为了防御和...
盛世隋朝( 04-26)
仁寿四年七月,隋文帝新崩,隋炀帝杨广即位。四个月后,隋炀帝刚平定汉王杨谅的反叛,未及改元,就迫不及待地来到洛阳。洛阳城,汉高祖刘邦曾经为之赞叹,“吾行天下,独见洛阳与是耳!”(《史记·陈丞相世家》)说这句话的时候,刘邦在曲逆县,看到县里房屋壮丽,大发感概,“我行遍天下,只有洛阳城和这个县有这么状观啊!”洛阳城,如今则是炀帝寄以成就霸业巨大期望的丽都。在洛阳城,炀帝改元“大业”。隋都长安,是原后周的故都,也是炀帝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坐镇二十四年的国都。想当年,在这座城市里,还是晋王的杨广用尽心机,小心翼翼,对付忌心甚重的父皇。从晋王到太子,从太子到皇帝,每一步都是不堪回首。如今,长安也实在不是炀帝愿意再呆下去的地方。他要迁都,迁到一个可以...
谈中国历史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 04-07)
谈中国历史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绪 论一、民族融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特色1.透过与周边民族的血统交融,汉民族本身不断地注入新血前进,虽在过程初期有所冲突,但大体上历史潮流的方向是民族融合2.融合的重点是文化而非血缘,突显中国文化的重要特质是「兼容并蓄」二、继秦汉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帝国:隋唐1.汉帝国与欧洲罗马帝国东西辉映,但结果不同A.罗马帝国因蛮族入侵而瓦解后,欧洲从此陷于分崩离析,未再统一过B.汉帝国的崩解,经历了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分裂动盪,但胡汉民族融合却开启了隋唐统一的盛运2.以政治威望、军事武功、经济富裕、文化发达四美兼备的强大国力,深为亚洲各国欣羡仰望,中外关系互动不绝3.英国史学家威尔斯认为,在七、八、九三个...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