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始终搞不定藩镇割据( 06-06)
之所以唐朝中央始终搞不定割据的藩镇,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在节度使治下,老百姓活得比唐朝中央直辖下受到的盘剥较少,藩镇里的官吏相比唐朝中央,更加不敢贪污;所以,藩镇治下老百姓反而对这些割据的藩镇有很强烈的认同感,而这种认同感又导致藩镇一旦面临中枢武力进攻时,藩镇内能形成很强的向心力,藩镇从节度使到普通百姓都在抵抗朝廷的“武力收复”。接下来,兰台以安史之乱最让唐朝朝廷头疼的“河朔三镇”举例说明一下。河朔三镇,又称河北三镇,是指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时位于河朔地区的三个藩镇势力,是范阳节度使、成德节度使、魏博节度使三个节度使的合称,范阳(又称幽州或卢龙,今日河北省北部,北京、保定及长城附近一带)、成德(幽州以南和山西接壤的地区,今日河北省中部)...
唐德宗李适:姑息藩镇、贪财聚敛、猜忌忠臣、重用宦官( 10-16)
唐德宗李适:姑息藩镇、贪财聚敛、猜忌忠臣、重用宦官-民族史神策军是唐朝中后期中央禁军的主力,原为西北的戍边军队,后进入京师成为唐王朝的最重要禁军,负责保卫京师和戍卫宫廷以及行征伐事,为唐廷直接控制的主要武装力量,是唐朝维持统治的最重要的军事支柱。从唐德宗开始,神策军的领导权被握在宦官手中。公元779年,对于唐朝来说意义重大,曾经平定了“安史之乱”的大英雄唐代宗李豫去世了,谥号睿文孝武皇帝。紧接着,太子李适继位,是为唐德宗。众所周知,“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今后晚唐的历史走向,有着很大的影响的。可以说,皇位刚到手的德宗,其实,接到的是一个“烂摊子”:河朔三镇是被招降的,所以,埋下了不少隐患;...
“藩镇之祸”的真面目-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08-06)
“藩镇之祸”的真面目我们从小学历史,都知道唐朝有“藩镇之祸”。但是对其实际情形则又茫然。我想今日一般读者的观感,大致仍如此。其原因则是大批读物缺乏紧凑的综合叙述,只是提出一大堆人名地名,使读者无所适从。而且很多古籍上的观点,已不符合现代的眼光。现在让我作一段简单的介绍:所谓藩镇之患,开始于安禄山叛变之后。起先只有“河朔三镇”,此即是庐龙(今日北京及沿长城一带)、成德(稍南与山西毗邻的地区)和魏博(渤海湾迄黄河以北)。每一个镇(有时也混称为“道”)辖五、六州或十余州,约占今日三分之一个行省的面积。每一个镇的首长即是“节度使”,也就是军事首长,兼理税收民政。安史之乱既平,朝廷无力追究其组织系统,只让一批降将,统率这些地区。于是这些地盘,...
是什么导致唐朝后期藩镇割据( 04-21)
唐朝后期藩镇割据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 摘要:从唐中央与藩镇两方面来分析唐朝藩镇割据形成的原因,认为中央权力的衰弱是藩镇滋生的基础;君主举措失策、使用非人导致藩镇做强做大;藩镇自身力量的强大是其长期同中央分庭抗礼的先决条件。关键词:唐朝藩镇割据君主失措奸佞误国藩镇坐大唐朝藩镇割据对抗中央,是由封建专制统治的固有矛盾所决定的。在封建统一的国家里,必然含有封建割据的因素。当统一因素衰弱时,割据势力便乘机发动战争,掠夺土地,形成割据称雄的局面。唐在安使之乱以后,以河北三镇为主,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大者连州十于,小者尤兼三四”。①自此唐王朝一扫之前盛世景象,中央无法控制,只得行“姑息之政”以求苟安。藩镇如毒瘤,使...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