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数的观点认为,锡伯是鲜卑后裔,锡伯属满通古斯语。而历史上的鲜卑源于东胡,操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这里有矛盾之处。先回顾一下满族的历史及构成,满族是中华民族构成的主要民族成分之一,清代的满族在爱新觉罗皇室的领导之下,和中国各民族共同努力缔造了至于满族的形成,其实是由清太祖努尔哈齐在统一了当时东北地区各女真系统的各部族后,再由他的继承人皇太极人为的选择了「满洲」这个新名称,来统称这个新兴的、但是却以古老的民族血缘为依据、共享政治、经济利益所整合成的新利益族群。当然这整合过程中,有先后加入的族群,也有虽属于同一族群,却因为地处偏远地区,或当时隶属于其它民族或势力管辖的部份,经过不同时期方才逐渐并入了满洲民族的。构成满族卅六个部族中,锡伯、...
满族文字的创制和改进,是满清发展壮大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一)满文创制的背景长久以来,女真人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一直到努尔哈赤时,仍然是借用蒙文和汉文。女真人讲女真语,写蒙古文,这十分不利于政令的通行,特别是战争时期,常常贻误战机。女真人语言和文字的矛盾极大地限制了努尔哈赤的统一大业,远远满足不了女真社会发展的需要。1583年努尔哈赤起兵,开始了对原本不相统属又各自为政的女真各部落的统一大业,1587年建立起了一个新的政权。政权建立之后,努尔哈赤的内外联系更为频繁。内外发布政令、布告,记录各项公务事宜等,没有自己的文字,而事事都需借助蒙古文来完成,这不仅给新政权带来诸多不便,尤其是因为缺少众多懂蒙文的人使得上下难于沟通,这就严重地...
关于女真的一些肤浅基本知识,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从网上整理,比较乱,大家边看边批判吧。女真(女真文转写:jušen),或女贞与女直,国内多数的史家认为可能源自三千多年前的肃慎,汉至晋时期称为挹娄,南北朝时期称为勿吉(读音“莫吉”),隋至唐时期称黑水靺鞨(靺鞨二字的读音,第二字读jie),靺鞨和勿吉的读音应该是一样的。辽至金时期称“女真”、“女直”(避辽兴宗耶律宗真讳),直到明朝时期仍然自称为女真,至今也有自称为女真族后代至今,并认为与满族不同,近些年冒出来很多人声称满族不是女真的后人。“女真”一名最早出现于唐初。“女真”在明朝初期分为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野人女真三大部。野人女真...
满族的生育习俗很有特色,和其他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一样,满族生育习俗同样少不了萨满主持或参加,孩子出生就要见萨满。 满族信奉古老而神秘的萨满教,因此,若三十无子,则要请萨满求子。妇女怀孕时有诸多禁忌,不准坐锅台、窗台、磨台,不准参加他人婚礼。孩子出生前,要请萨满向佛托妈妈(类似汉族的子孙娘娘)祷告。产房不能设在西屋,孩子出生时,炕上要铺草,孩子生下来,叫“落草”。生的如果是男孩,则悬弧(树条作成弓形,中间插一羽毛作箭)于门左;如果是女孩,则挂红布于门右。孩子生下第二天,要请儿女多、身体好的妇女给他喂第一次奶,称为“开奶”。然后,在第三天时为孩子行沐浴礼,用放了槐树枝、...
建州女真与海西女真为了躲避野人女真的侵扰,并加强同更高文明区的经济联系,因此逐渐向南迁移。“建州女真”中的“建州”一词究竟起源于何处,说法不一。最早认定“建州”为地名并开始考证“建州”之地为何处的,应属乾隆年间下令编纂的《满洲源流考》。这本书在[疆域三]“建州”条下记:“《明实录》永乐二年,置建州卫。”并按:“我朝肇兴之地,即渤海建州之故壤也。”依据是,《新唐书-渤海传》记:“率宾故地为率宾府,领华、益、建三州”,这是史籍中关于建州地名最早的记载。另有学者认为,建州女真的建州二字不是起源于地名,而是族称。“建州”发音同句直,谐女真。建州女真的迁徙、演变过程,比较一致的观点是:建州女真原居于牡丹江与松花江汇流地方(依兰,三姓之地),是...
满清入关前的那段历史,是满清王朝近三百年一直讳莫如深的话题。满清入关前,上推到明建国初,明太祖朱元璋将他的七个儿子分封在开原,广宁,北平等北方和东北临近边境的军事重镇,目的是拱卫中原,防备蒙古的卷土重来。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变后,天子守国门,迁都北京后,一生多次出兵蒙古,以图江山永固。成祖朱棣还在黑龙江流域建立奴儿干都司,在东北设立二十五个羁縻卫,强化对东北的控制和管理,明初可谓用心良苦。然而,绝对出乎朱元章和朱棣预料,在其后他那些不肖子孙的经营下,虽然蒙古人抢不走大明的社稷,但明朝却让蒙古人的臣下奴仆满族夺取了江山。入关前满族的前身先是叫作女真,只是努尔哈赤起兵后,先称后金,到了皇太极时期出于政治原因才称为满洲,它的部族...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