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盛唐衰败前的超级大奸臣,有他在安禄山不敢造反!( 04-24)
李林甫:盛唐衰败前的超级大奸臣,有他在安禄山不敢造反!-民族史口蜜腹剑,说的便是唐玄宗时期的奸相李林甫。有人骂他嫉妒贤才,排斥当时的名相张九龄,屡次在唐玄宗面前诋毁张九龄,致使张九龄被贬。李林甫本人缺乏才能,便不允许他人晋升,每当遇见出色的官员,便极力打压,甚至为了不让玄宗招揽人才,竟然大言不惭地说野无遗贤。但是李林甫担任宰相之时,举荐藩将,涌现出一大批独当一面的军事将领,例如高仙芝,哥舒翰等。甚至连之后嚣张跋扈至极的安禄山,在李林甫面前也是卑躬屈膝。李林甫在位之时,是非功过,确实令人难以评说,不过他去世后,唐朝肉眼可见的由盛转衰。欺下媚上,得以重用李林甫有才华吗,有,其精通音律,也因此受到赏识,得以步入仕途,但是...
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叛唐)-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08-06)
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唐,自渔阳(今日蓟县附近)以十五万之众南下攻占洛阳,继之于次年取长安,迫得玄宗李隆基(即唐明皇)奔蜀,是唐朝由盛而衰的一段分水岭。有些历史家以为这事去618年唐之代隋为135年,距唐祚之终(公元906年)则为151年。这一盛一衰的阶段,其长度也大致相等。小时候上学,还没读到安禄山的身世和他的反叛事迹,却先听到杨贵妃的故事。主要的原因是国文课本中选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当老师吟诵“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时,抑扬宛转,纵使是铁石心肠,怕也会之同情落泪。再加上历来文人的渲染,如与白诗并行的《长恨歌传》即称“天宝十载(751年),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夜始半,妃独侍上,...
安史之乱前的安禄山( 03-29)
汉朝时,大月氏在惨败给匈奴之后,被迫从河西昭武西迁,辗转来到中亚的索格底亚纳(Sogdiana),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绿洲上,形成了九大城邦,即康、安、曹、石、米、何、史、穆、毕九国。进入中原之后,中国人称他们为昭武九姓。而西文则称为"粟特"(Sogdians)。粟特人信奉祆教,从敦煌的文书典籍中,我们得知每一个粟特聚落中,都会有一个祆庙。而从他们的丧葬习俗来看,虽然受到了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但仍然明显表现出来了祆教的特征。正是由于粟特人有着一种宗教信仰,因此后来在安史之乱中,这种信仰为扩大安禄山在他们民族中的号召力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里插一句,祆教的"祆"字,很容易搞混,因为字形相近的一共是三个,祆、袄、祅。第二个字是棉袄的袄,音...
安史之乱前的大唐朝政( 03-29)
事情都有起因、经过和结果。这一部分可以说是安史之乱的起因。经过开元年间的励精图治,天宝年间的玄宗一下子松懈了下来。不想,他、唐朝乃至整个天下都为他的松懈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只用了一年,安禄山就攻到了长安。唐军虽然有反抗,并且安禄山途中也没有特别的顺利,但总体上却是呈现出一面倒的势态。这就好像一个大汉正往前走着,忽然从天上飞来一个不明物体,重重的砸了一下脑袋。结果大汉被砸晕了,伸出手来胡乱抓了一气,最后仍抵不住头晕目眩,咣当倒地……开元与天宝,几乎就是唐玄宗奋发有为和怠于朝政的分界。不过也只能说是"几乎",因为开元后期玄宗就已经有这个苗头了,李林甫开元二十二年列入宰相中一员,似乎是发出了某种信号。这意味着,此前以张说、张九龄为首的文治集...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