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除了皇帝做导演没有变化外,主角一直在不断的变换。汉朝的主角是外戚和宦官,魏晋的主角是望族,唐朝的主角是武将,宋朝的主角是权臣。而明朝,是一个以宦官为主角的朝代。还没有哪一个朝代,可以象明万历那样明目张胆地利用宦官来进行有组织的犯罪。他们唐而皇之的名义是:收矿税。他们的目的很明确:钱。他们的手段很简单:暴力。他们针对的对象是:百姓。他们的后台很明显:皇帝。他们的保护伞很强大:皇权和法律。所以,万历朝正面是一个正统的封建王朝,而其反后可以称之为一个黑社会。6.1揽财收矿税《明史》记载,万历皇帝征收矿税的原因冠冕堂皇,一是战争,二是火灾。所谓战争,是指万历二十年,三次战争接踵而至。宁夏用兵,耗费白银两百万两,朝鲜用兵,耗费白银七...
从天启朝魏忠贤事看奴才学明代天启初年,魏忠贤,一个在宫里还仅是个食堂管理员的太监,年已五十,一字不识,突然登上了司礼监秉笔太监的位子。虽然这只是太监中的高位,但是很快朝廷也在掌控之下,而且这种掌控并非虚名,他建立了自己党派—阉党。这个阉党无所谓名声,只要权力,很快就控制了全国。魏氏创造了很多中国历史第一的纪录。第一次在全国形成一个庞大的、上至三公九卿下至贩夫走卒的集团,第一次奴化整个社会、整个官僚集体,第一次在全国搞大规模的造神运动,而这一切的主角都是魏忠贤。他被称九千岁甚至九千九百岁,全国各地都为他建生祠,神州大地都在开展轰轰烈烈的造神运动,把一个去势的太监推为一个至高无上的神。国家重臣、封疆大吏都甘心情愿地给他做儿做孙,全国在一...
明代宦官专权之经过明之宦祸,始于英宗之王振,盛于武的刘瑾,极于熹宗之魏忠贤。现将明代宦官专权之经过分述如下:明英宗时,宦官王振得皇帝庞信。王振出身进士,其后因为失职,被逼充当宦官,被选入内书堂侍从太子。宣宗去世后,英宗即位,王振掌管司礼监。可是,当时张太后听政,政务尽委四朝老臣杨士奇,王振未敢专横。但当张太后去世,杨士奇等老臣相继退休,王振于是开始逼害异己,其至移去太祖铸立「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牌。而英宗也对他甚为尊重,称他为「先生」,亲王大臣更称他「翁父」,朝臣争相依附。王振欲以战事邀功,致有麓川之役,战争10年,明损失严重。后又劝英宗亲征瓦剌,引发「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王振被杀。其后,大臣于谦拥立景帝,诛灭王振一族。王振专权7年...
明初的统治政策(明太祖的治绩)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金陵)即位,建元洪武(意即宏大军力),是为明太祖。太祖建国后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建立新的政治秩序。他鉴于宋朝孤立而亡,元朝则组织不善而亡,深虑日后皇室孤立无援,加上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国防方面的重建,都需要由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统筹,于是厉行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后世称为君主集权政策。全国政策全国政策,是普遍在全国推行的措施,属于太祖的善政。劝课农桑元末群雄混战,耕地荒废,农业凋敝。太祖建国后,积极恢復生产,例如准许人民自由垦荒,并督修水利,使农业復兴。此外,太祖多次宽减粮额,甚至免除田租,更命户部凡遇飢钟,可先开仓济民,然后上奏。元代末年,人民苦于苛政...
试述明太祖之君主专制措施及其影响。明太祖兼有圣贤和暴君的双重性格,因此他的政治措施,有些极受称赞,有些却又极不合理。他出身微贱,深知民间疾苦,即位后严惩贪污,厉行法治,禁止好外戚宦官干政,开放言路,这些都是的一面。但他的「家天下」思想极浓,加上猜忌、残忍的性格,使他做出很多独裁、残暴的举动,足以抵消他的善政有余。废宰相,是明太祖时的一件大事。中国旧制,宰相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综理大政,对皇帝负责。明初承袭元制,以中书省总理政务,左右丞相主理,下设六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图谋不轨」被杀,太祖以为相权过重,于是罢中书省,废宰相,一切政务分归六部,由皇帝总其成,变成君权的极度集中。太祖的独裁猜忌,是不信任臣下的表现,这种表现,并不止废宰...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