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荣成人和镇的向姓人,是明代靖海卫军户的后裔( 09-28)
山东威海荣成人和镇的向姓人,是明代靖海卫军户的后裔-民族史“向古易慎,戈廖庾终”,在宋版百家姓中,向姓的位置不算靠前,总体而言,这个姓氏的规模也不算大,尤其在北方分布较少。在胶东半岛的烟威两市,向姓就不算多见,县市区当中,荣成算是向姓较多的一个地方。不过,探索渊源的话,荣成向姓最初也是从南方迁来。如今荣成市南部的人和镇一带,部分村庄有向姓分布。人和镇下辖的靖海卫村,在明代曾是胶东的东三卫(靖海、成山、威海)之一,当时不少军户从外地迁来,因此人和镇一带的村庄,不少都与靖海卫军户有关,向姓也不例外。(配图均为靖海卫风光)在清代的《文登县志》当中,提到了靖海卫向姓的渊源。根据记载,明永乐年间,向茂调任靖海卫指挥同知(...
明英宗朱祁镇的传奇人生:一生两度称帝,历经三次惊变( 09-28)
明英宗朱祁镇的传奇人生:一生两度称帝,历经三次惊变-民族史朱祁镇,就是那个土木堡之变被蒙古人掳走的那个皇帝明英宗"皇者,古为上天,光明之意,因给予万物生机谓之皇;帝者,生物之主,兴益之宗,因其有生育之功谓之帝。"象征着权利与财富顶峰的皇位,曾是多少人趋之若鹜的宝座,三国鼎立也好,九子夺嫡也罢,在皇权的道路上,总是暗潮汹涌,步步惊心。然而明代却曾有一个皇帝,他两度伫立在王朝的顶峰,高处不胜寒,他背后的故事更充满传奇色彩。明宣宗土木之变宣德十年,36岁,在位十年的明宣宗猝然驾崩,1435年,年仅9岁的朱祁镇,接过天子的大旗,继承了皇位,年号改为正统。年仅9岁的孩子才通鸿蒙,正是贪玩的...
乞丐皇帝朱元璋的为政之道( 09-28)
乞丐皇帝朱元璋的为政之道-民族史从乞丐到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的为政之道,与历代帝王有很大不同“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匹夫起事,无凭借威柄之嫌;为民除暴,无预窥神器之意。出生濠州贫农之家的朱重八,凭借着过人的天资,被命运之神钦点,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枚闪耀着异光的宝珠。他打破权贵门第的局限,从一个四处云游乞食的和尚,一步步走向庙堂,成为了出身最为微寒的皇帝;他打破历史征战的固定模式,成为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自南向北完成了统一的皇帝。自比汉高祖,无巧不成书“中国自三代以后,得国最正者,惟汉与明。”不靠先祖,不靠传承,这二位是明明白白,实实在在,赤手空拳打下的江山。巧合的是,朱元璋远...
欧洲火器早期发展史( 09-28)
欧洲火器早期发展史-民族史枪械的黎明:中世纪后期的欧洲单兵火器发展看看我们是如何被西方拉开差距的!中世纪晚期的欧洲火枪发展史,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虽然最早的火药和火器均诞生于中国,但14世纪至15世纪欧洲火器技术的突飞猛进。这段经历让欧洲火器后来居上,走在了全世界火器技术的最前沿,最终改变了战争的面貌。进击的朦胧时代1326年英国手抄本上的原始火器14世纪金属管形火器在欧洲出现时,枪与炮的界限并不明显。火器如果安装在手推车上,就是最早的野战火炮。如果装上木柄,就是最早的火门枪。1346年的克雷西之战,枪炮第一次轰鸣于野战之中。14世纪后期的弗兰德斯起义,根特市民大量使用架在手推...
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 09-29)
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民族史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一、锦衣卫的来历锦衣卫身着飞鱼服,腰佩绣春刀。锦衣卫,明朝著名的特务机构,前身为明太祖朱元璋设立的“拱卫司”,后改称“亲军都尉府”,统辖仪鸾司,掌管皇帝仪仗和侍卫。洪武十五年(1382年),裁撤亲军都尉府与仪鸾司,改置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令其掌管刑狱,赋予巡察缉捕之权,下设镇抚司,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也就是说锦衣卫的命令下达者,只有皇帝一人。二、锦衣卫的职能锦衣卫原先是军事建制。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即一部分是负...
土木堡之变和北京保卫战始末( 09-28)
土木堡之变和北京保卫战始末-民族史瓦剌、明朝对比瓦剌帝国明朝将元朝驱至大漠,而元朝的残余势力分裂成东、西蒙古(东蒙古为鞑靼、西蒙古为瓦剌)。而且东、西蒙古为了争夺蒙古汉位,频繁征战,势力都有消长。纵观历史,北方的游牧民族不分裂,就算是极盛时期的汉武帝也不过是将其驱至漠北。而此时游牧民族分裂,恰巧是给明朝一个解决边患的机会。因为瓦剌是臣服明朝的,所以明成祖派遣大军北伐鞑靼。原本双方的天平不偏不倚,但是明帝国加入之后天平就发生了变化,鞑靼开始走下坡路。宣德九年,瓦剌抓住机会,统一了蒙古帝国。当时蒙古大汗是脱脱不花,但这也只是名义上的,实际权力掌握在也先父子手里。也先掌权之后自称“天圣大可汗”...
明宪宗打击建州女真( 10-13)
明宪宗打击建州女真-民族史明宪宗朱见深(又称成化帝)为何要灭绝女真?他和女真有什么深仇大恨对于女真,大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他们建立了自己的清朝政权。但是你知道吗,在明朝时他们曾差点被明宪宗给灭绝。至于这其中是为什么呢?小编告诉你原因。宪宗朱见深少年时经历了太多的痛苦与磨难,当他登上皇位后,他深知自己的责任和现在生活的不易,所以他在位之后树立了很多的建树。他在位期间平反了于谦的冤案,任用贤臣,明朝在他的统治下可以说是越来越好。他在位期间减免赋税,减少了刑罚,这不仅让他深得人心,也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此时,女真族也开始挑衅明朝。当时女真部落的首领是爱新觉罗·董山,为努尔哈赤的五世...
明朝宦官祸乱的影响( 09-07)
明代宦官祸乱之影响明代自成祖至熹宗200多年间,除孝宗、世宗两朝外,都是宦官专权的日子,宦官把持之司礼监,有批决奏章之权,加以皇帝之支持信任,成为政治中心,阁臣无论贤与不肖,若要安于其位,就必须与宦官联结,若要倾轧敌党,更不能不依附宦官以增声势,宦官于是成为真正之领袖,对政治影响极大。政治方面,首先是强化了君主专制。明代推行「特务政治」,以宦官掌理厂卫,作为皇室耳目,可以不经国家司法机关,秘密逮捕和杀戮朝臣,使厂卫成为宦官对付异己的机构。在厂卫严密控制下,朝臣对皇帝唯命是从,而明代罢废宰相,君权高涨,成了君主专制的政体。其次是加剧了党争。明代内阁其初虽受制于宦官,但当时一般士大夫,尤其是言官,多以敢言为荣,对宦官权臣常作激烈的攻击,...
明朝宦官专权的经过( 09-07)
明代宦官专权之经过明之宦祸,始于英宗之王振,盛于武的刘瑾,极于熹宗之魏忠贤。现将明代宦官专权之经过分述如下:明英宗时,宦官王振得皇帝庞信。王振出身进士,其后因为失职,被逼充当宦官,被选入内书堂侍从太子。宣宗去世后,英宗即位,王振掌管司礼监。可是,当时张太后听政,政务尽委四朝老臣杨士奇,王振未敢专横。但当张太后去世,杨士奇等老臣相继退休,王振于是开始逼害异己,其至移去太祖铸立「宦官不得干政」的铁牌。而英宗也对他甚为尊重,称他为「先生」,亲王大臣更称他「翁父」,朝臣争相依附。王振欲以战事邀功,致有麓川之役,战争10年,明损失严重。后又劝英宗亲征瓦剌,引发「土木之变」,英宗被俘,王振被杀。其后,大臣于谦拥立景帝,诛灭王振一族。王振专权7年...
明代宦官专权乱政的原因( 09-07)
明代宦官能专政之原因明代自成祖开始,宦官便在政治舞台扮演重要角色,而明之宦祸,始于英宗之王振,盛于武的刘瑾,极于熹宗之魏忠贤。然而宦官之得势,因素甚多,并非一、两点所能概括。现就各因素陈述如下:首先是君主宠信所促成。明太祖鑑于汉朝宦官之弊,曾效法唐太宗禁制宦官,下令禁宦官预政领兵;不久又定宦官不许识字的禁令;其后更制铁牌置宫门中,上面写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此外,又禁宦官与各司往来,不得兼外臣之职衔,不得着外臣冠服,并规定其官不得过四品,可见太祖是要宦官成为君主的忠诚僕人,不许他们掌握政事。可是,太祖却自乱禁制,以宦官承办观兵奉使等外事。【然而太祖始终能严密控制宦官,因此太祖时,宦官只能承命办事,无法专权。】明代宦官政治...
张居正改革与万历中兴( 09-07)
张居正执政,不过十年,而内治外安。其故安在?试就有关史实,加以评述。穆宗崩,神宗年幼继位。当时明室内则政制废弛,官僚苟且因循,贪污风气严重,加以皇室奢侈浪费,土地兼併严重,以致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外则受土蛮、俺答及倭寇的威胁或侵扰。国家正处于内外交迫、百废待兴的局面。而神宗又因年幼,毫无政治经验,国家的兴替重任,便落入首辅张居正身上。穆宗崩,遗诏张居正、高拱、高仪一同辅政,当时神宗尚年幼,由两宫太后听政,而宦官冯保又得陈皇后、李贵妃支持,驱逐司礼掌印太监孟沖,夺其位,并督东厂,势兼内外。冯保本与高拱不和,高拱曾上疏请求罢免冯保,结果失败免职。加上高仪不久病死,张居正于是跃升首辅。自隆庆6年6月直至万历10年6月止,可算是张居正一人秉...
史称明政不修,乃太祖废相之故,这说法正确吗( 09-07)
史称明政不修,乃太祖废相之故,此说当否?试评述之。不少史家每提到明政之不修,多归咎太祖之废相,认为有明一代的乱源,主要是因太祖开始实施君主集权统治所导致。这说法未免过于武断,犯了以偏概全的毛病。其实明政治的败坏,太祖的废相只不过是众多因素之一。但凡每种制度的确立,必有其利弊,论其优劣,不外乎衡量其利多,抑或弊多。此外,即使所订立的制度本为一良好制度,但长期施行而未能因时修改的话,至后期也难免流弊丛生。考宰相制度盛行于汉唐,汉设三公坐堂论道,以丞相掌行政,太尉掌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彼此牵制,一起辅助王室,汉室因而得以兴盛。但至西汉末年宗室瘖弱,最后被外戚王莽所篡。光武中兴,重建汉室,仍沿用西汉制度以三公统理全国政务,只是改了三公名称...
试述明太祖之君主专制措施及其影响( 09-07)
试述明太祖之君主专制措施及其影响:明太祖兼有圣贤和暴君的双重性格,因此他的政治措施,有些极受称赞,有些却又极不合理。他出身微贱,深知民间疾苦,即位后严惩贪污,厉行法治,禁止好外戚宦官干政,开放言路,这些都是的一面。但他的「家天下」思想极浓,加上猜忌、残忍的性格,使他做出很多独裁、残暴的举动,足以抵消他的善政有余。废宰相,是明太祖时的一件大事。中国旧制,宰相是全国的政治中心,综理大政,对皇帝负责。明初承袭元制,以中书省总理政务,左右丞相主理,下设六部。洪武十三年,胡惟庸以「图谋不轨」被杀,太祖以为相权过重,于是罢中书省,废宰相,一切政务分归六部,由皇帝总其成,变成君权的极度集中。太祖的独裁猜忌,是不信任臣下的表现,这种表现,并不止废宰...
明初的统治政策(明太祖的治绩)( 09-07)
明初的统治政策(明太祖的治绩)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金陵)即位,建元洪武(意即宏大军力),是为明太祖。太祖建国后的首要问题,是如何建立新的政治秩序。他鉴于宋朝孤立而亡,元朝则组织不善而亡,深虑日后皇室孤立无援,加上当时的政治、经济和国防方面的重建,都需要由强而有力的中央政府统筹,于是厉行中央集权,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后世称为君主集权政策。全国政策全国政策,是普遍在全国推行的措施,属于太祖的善政。劝课农桑元末群雄混战,耕地荒废,农业凋敝。太祖建国后,积极恢復生产,例如准许人民自由垦荒,并督修水利,使农业復兴。此外,太祖多次宽减粮额,甚至免除田租,更命户部凡遇飢钟,可先开仓济民,然后上奏。元代末年,人民苦于苛政...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的原因( 09-07)
明太祖朱元璋统一中国的原因元末之际,群雄并起,兵强地广者大不乏人,结果由出身寒微的朱元璋驱逐元主,重建汉族政权;当中朱氏的个人因素,起着重要作用。民族主义元末群雄,志在称霸一方,并无远大志向,惟朱元璋以民族主义号召民众,例如l367年(明朝建立前一年),朱元璋授命宋濂起草的《谕中原檄》说:「......当此之时,天运循环,中原气盛,亿兆之中,当降生圣人,驱逐胡虏,恢復中华......」文中以民族主义和重建汉族威仪为号召,正好针对饱受民族压逼的汉人,甚至比利用宗教思想吸纳民众更为有效。人才鼎盛元朝末年,陈友谅、徐寿辉、张士诚、方国珍等先后起兵。然而,他们人才有限,终难成大事。惟朱元璋积极求才,所得贤士最多,文臣有李善长、范常、陶安、夏...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