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历史:红山文化、商朝、箕子朝鲜、扶余、高句丽、渤海国、契丹辽国、女真金...( 11-11)
东北历史:红山文化、商朝、箕子朝鲜、扶余、高句丽、渤海国、契丹辽国、女真金国、满清都发源于东北-民族史东北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上,东北地区的范围西到大兴安岭,北到外兴安岭,南到渤海和山海关一带,东到朝鲜半岛和库页岛,面积超过了250万平方公里。东北气候较为寒冷。东北地区处于中国大陆向西伯利亚、美洲大陆延伸的过渡地带,因此是古人类迁徙的中转站。历史上的通古斯、东夷等民族都在此交汇,渔猎、农耕、游牧等民族都在此融合。东北最早的人类遗址是100万年前的吉林前郭王府遗址,之后有50年前的庙后山文化和30万年前的金牛山和鸽子洞文化。而东北出现的晚期智人遗址有青头山人、榆树人、安图人、哈尔滨人、前阳人等。东北在我国历史上有重要的地位,东北地区是中华文明的...
高句丽历史( 06-28)
高句丽历史-民族史满洲地区历史上的高句丽《魏书》是二十四史之一,纪传体题材,是北齐人魏收所著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书,《魏书》中记载了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北魏王朝的历史。《魏书》124卷,其中本纪12卷,列传92卷,志20卷。因有些本纪、列传和志篇幅过长,又分为上、下,或上、中、下3卷,实共131卷。《魏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也是它的重要性之所在,即它是中原封建社会历代“正史”中第一部专记少数民族政权史事的著作。下边是《魏书》列传第八十八高句丽百济勿吉失韦豆莫娄地豆于库莫奚契丹乌洛侯:高句丽者,出于夫余,自言先祖朱蒙。朱蒙母河伯女,为夫余王闭于室中,为日所照。引身避之...
从起源神话推断殷商、秦、扶余、高句丽同种同源( 09-21)
从起源神话推断殷商、秦、扶余、高句丽同种同源-民族史殷商、秦、扶余、高句丽是同种同源,这个观点有些惊人?高句丽墓先来看几个关于殷商秦扶余高句丽各民族起源的神话故事。殷商关于殷商一族的来源,史记是这样记载的:殷商人始祖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娀氏的女儿,后来成为帝喾次妃。有一天,简狄三个人一起去野外洗澡。天上的玄鸟飞过,掉下一个鸟蛋下来。简狄捡来,整个吃掉,于是就生出契。秦关于秦人的来源,史记是这样记载的:颛顼帝后裔女叫女脩。有一天女脩在织布时,天上的玄鸟飞过,掉下一个鸟蛋。女脩捡起来吞掉,于是就生下儿子大业。扶余国扶余国的来源,后汉书是这样记载的:北夷索离国王外出。回来的时候,国王发现自己的侍女已经有了身孕。...
两汉期间高句丽是如何壮大起来的( 06-29)
两汉期间高句丽是如何壮大起来的-民族史西汉初期名不见经传的高句丽,隋唐时成为中原王朝最顽强的敌人,高句丽的壮大与两汉期间不断在汉朝边疆地带扩张、蚕食汉四郡是分不开的。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建立高句丽,定都于纥升骨城(今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五女山城)。此后,沸流国(位于今富尔江流域)归顺。高句丽从建立之初就开始不断兼并周边小国和部落。公元前32年,高句丽发兵征服长白山东南一带,随后又以武力攻灭北沃沮(今图们江流域)。朱蒙之子琉璃王执政时,高句丽先后受到扶余、鲜卑的攻击,于是将王城由纥升骨城迁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然后发兵侵梁貊(今太子河上游一带)。公元22年,琉璃王亲自率军攻打扶余,杀其统...
宁安黄龙府(夫余城)历史( 11-07)
农安县,位于松辽平原腹地。北临松原,南接长春。农安古城始建于古夫余(扶馀)(扶余)国,古称黄龙府,为北方重镇。如今归属长春市管辖。关于黄龙府这个名字,有这样一段传说:公元926年(辽天显元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率兵攻打渤海国,他们先占领了夫余城。正月,又长驱直入攻打渤海王城忽汗城(今黑龙江省宁安县东京城),渤海王投降。二月改渤海为东丹,改年号天显,改忽汗城为天福城。此后辽太祖又回师夫余城,并在这里住下养病。七月,辽太祖病重。某夜有一颗巨星落于太祖殿前。次日天刚亮,夫余城上空便有一条黄龙盘旋缭绕,身长一里多,浑身光芒四射,金光耀眼。后来黄龙钻进了太祖住的行宫,顿时紫气遮天,黑烟蔽日,经过一天时间才渐渐散去。不久太祖病故,终年55岁。从...
中韩关于高句丽的争议( 06-08)
中韩关于高句丽的争议-民族史90年代后期韩国学者声称扶余是朝鲜民族族源之一,而事实是,今天半岛之朝鲜、韩国皆来自于唐朝时的新罗,新罗本居于半岛南端的滨海地带,称三韩,新罗是今天朝鲜民族(韩民族)的直系祖先,即三韩是是今天韩民族的祖先。“高句丽是中国东北古代民族建立的王国,与位于现在韩半岛上的王氏高丽(建立于公元918年)是两个除了名称,在主体民族等各方面都有着重大区别的国家”的历史观点已成为史家共识。中国的学者们多认为韩半岛最早的国家是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的箕氏朝鲜,而韩、朝学者多认为韩半岛最早的是形成于公元前31世纪~公元前24世纪的檀君朝鲜,而朝鲜学者依据“檀君陵”出土的人骨,...
从扶余城的沿革看东北民族历史( 04-20)
中国东北部,自古以来就是一个民族大熔炉,春秋战国时期,东北共有四个古族系:东北南部为古商族(汉族)系;东北西部为东胡族系;东北东部为肃慎族系;东北中部为濊貊族系。是中国古代东北部族、濊貉的分支,与古老的肃慎族系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90年代后期韩国学者声称扶余是朝鲜民族族源之一,然牵强附会之处太多,不值为信。夫余周边地区人口约有3万左右。古代夫余地区是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先后有肃慎族(肃慎南支)、扶余族、高句丽族、靺鞨族、契丹族、女真族、蒙古族、满族在这里生息繁衍,从事农牧业生产活动。史籍《后汉书·东沃且传》、《三国志·沿传》都记载当时在东北地区秽族等多个民族活动的情况。强盛的高句丽,北魏至唐初,东北东南部为高句丽疆域,原来的扶余故都变...
秽貊与扶余、高句丽关系( 03-21)
秽貊,濊貊[wèimò]濊貊(秽貊)是中国东北南部地区(大部属汉四郡故地)的古老部族,又被称为貉、貉貊或藏貊,古文献也称秽貊为“亳人”或“发人”。濊貊是由两部分组成,濊人和貊人,属农业社会,以农业城栅为特点,当然秽貊也吸收了一部分渔猎甚至游牧民族的成员。秽貊的主体最终流向是女真(朝鲜、韩国、日本,不会认同此观点)。濊貊族起源很早,在夏商之际就广泛分布于南起朝鲜半岛北至东北松花江流域中游的广大地区。濊貊族早在西周时代,就与周王朝有臣属关系。春秋时期,齐桓公曾经发动过对濊貊的战争。战国时期,濊貊族从事农业和渔猎业,黍成为濊貊人的主要食粮。此时的濊貊族进入原始社会晚期,过着定居生活。查阅史籍,据《三国志·魏志·夫余传》记载:“夫余……国有...
橐离、扶余、高句丽( 03-18)
橐离(tuoli),也作索离,分布在今我国东北嫩江、松花江合流处以北的松嫩平原,是古代秽貊族迁居我国东北地区最北的一支。在殷商时,东夷中的貊(东夷中通古斯血统最浓的一支)居住中山东半岛。周伐纣灭商后,貊受周人东进所迫,后来又面临戎狄及晋国的压力,前4世纪中叶,燕、赵二国强盛,特别是前300年燕昭王派秦开北破东胡,一千年来不断迫使未同化的貊族向我国东北迁徙,战国后期散布在今辽河以东及吉林省西北部地区。迁居我国东北的各支貊人,原有的族称虽尚未消失,但很多部落已分崩离析,演变为各有新称号的部族集团。初期出现的新称号有发、橐离。新称号的出现,还因为迁入此地后,与当地土著部落(也是通古斯族群)融合为一个共同体,旧称已不能反映这一变化后之现实。...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