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甫:盛唐衰败前的超级大奸臣,有他在安禄山不敢造反!( 04-24)
李林甫:盛唐衰败前的超级大奸臣,有他在安禄山不敢造反!-民族史口蜜腹剑,说的便是唐玄宗时期的奸相李林甫。有人骂他嫉妒贤才,排斥当时的名相张九龄,屡次在唐玄宗面前诋毁张九龄,致使张九龄被贬。李林甫本人缺乏才能,便不允许他人晋升,每当遇见出色的官员,便极力打压,甚至为了不让玄宗招揽人才,竟然大言不惭地说野无遗贤。但是李林甫担任宰相之时,举荐藩将,涌现出一大批独当一面的军事将领,例如高仙芝,哥舒翰等。甚至连之后嚣张跋扈至极的安禄山,在李林甫面前也是卑躬屈膝。李林甫在位之时,是非功过,确实令人难以评说,不过他去世后,唐朝肉眼可见的由盛转衰。欺下媚上,得以重用李林甫有才华吗,有,其精通音律,也因此受到赏识,得以步入仕途,但是...
李光弼石敬瑭郑和段思平都不是汉人( 04-22)
李光弼石敬瑭郑和段思平都不是汉人-民族史又长知识了!这些我们熟知的历史名人其实都不是汉人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坚持各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一直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虽然我国是以汉民族为主体,但是各个民族也都在各个领域展示出了自己的风采,闪耀着属于自己的光芒。尤其是在历史上,许多民族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族一家亲蒙古族、满族等现有民族,或者是契丹、鲜卑这些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民族,都在各个历史时期起到重要影响,而其中也涌现出了很多著名人物。今天给大家聊聊几位不一样的人物,很有可能你一直以为他们也是汉人,但仔细考究他们生平之后,才发现其实他们都不是汉人。平定“安史之乱”的李光弼,其实...
安史之乱的那些叛臣( 02-19)
安史之乱的那些叛臣-民族史安史之乱使北方遭受沉痛打击,此后四川盆地和长江以南的经济、文化发展加快,超越中原。安史之乱中,安禄山聚集的队伍可不是乌合之众,里面能人辈出,甚至薛仁贵的后人也参加造反,唯安禄山马首是瞻。一、安禄山叛乱的核心成员历史记载,安禄山叛乱,独与安庆绪、高尚、严庄、阿史那承庆密谋,叛乱之前,将校都不知道实情。1、安庆绪:安禄山之子,在安禄山征讨奚族、契丹的战斗中救其父于危难中。安禄山造反,儿子里只与安庆绪密谋。因为安禄山偏爱幼子,安庆绪被严庄挑唆,通过安禄山的近侍李猪儿而弑父,继位为大燕皇帝。其军队先后在长安香积寺和河南灵宝一带大败,安庆绪逃出洛阳,逃到河北的相州...
安史之乱原因剖析:募兵制和权力失衡( 01-03)
安史之乱原因剖析:募兵制和权力失衡-民族史唐朝募兵制度下,将士们对直接统帅的认同感远胜对朝廷和皇帝的忠心唐朝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289年,是中国公认的强盛朝代。不过755年安史之乱的爆发造成了唐朝历史前后分成两个阶段,此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中央集权大帝国,此后则逐渐演变为一种藩镇割据、多方角力的政治形态。事实上,虽然安史之乱以后中央权威衰弱,并且百姓遭受战乱之苦。但是从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依然能够延续150年就可以看出,战乱之后的唐朝也取得了一系列其他方面的成就(比如对南方的开发、地方乡村贸易的发展、盐铁和漕运的崛起等),帝国尚未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即便如此,安史之乱对...
安史之乱是募兵制惹的祸( 11-04)
安史之乱是募兵制惹的祸-民族史安史之乱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以唐玄宗为首的官僚集团进行的不完善的募兵制。唐玄宗后期官风不正是毋庸置疑的,但开元年间,开创了大唐盛世,国事达到鼎盛,即使唐玄宗末期不理朝政,和杨贵妃贪图享乐,产生的影响也仅停留在政治腐化层面,百姓生活水平并不会因此而巨变,没有反叛的根基。为什说是募兵制导致的安史之乱呢?唐玄宗继位初期,面对自隋唐以来强大的外敌,如,北方突厥、西南吐蕃、东北室韦、靺鞨、契丹、奚等少数民族势力。除此之外,还面对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强敌阿拉伯帝国。唐中期周边势力分布唐朝军队管理初期延用隋朝府兵制,府兵制自高宗时期逐渐破坏,为和以上少数民族势力抗衡,唐玄宗...
九重城阙烟尘生-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08-06)
安史之乱-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安禄山之叛唐及其余波,扰攘达七年之久,不是当时发难的人和对方所能预测。从短时期和近距离的资料看来,这事件应当可以防范,既已发生则应迅速解决。安在中国史书里称为“营州杂种胡”。实际他父系祖先出自苏定安(Sogdiana,中亚腹地今属苏联),母系则为突厥,在当日中国的边区,他的背景并不算特殊,营州则为今日之热河。当他在范阳(今日北京附近)发难的时候,已有很多中国文臣帮他策划。他统率的部队十五万人,以一日十里的行军速率南下取洛阳。唐朝各库房的兵器多腐朽不堪用,民兵也没有训练,此时的“府兵”也多数已成具文,不仅各处没有“勤王”的行动,安的部队还有向淮河和汉水发展的趋势。所以安在公元756年的年初自称“大燕皇帝”,...
渔阳鼙鼓动地来(安禄山叛唐)-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08-06)
渔阳鼙鼓动地来--安史之乱公元755年安禄山叛唐,自渔阳(今日蓟县附近)以十五万之众南下攻占洛阳,继之于次年取长安,迫得玄宗李隆基(即唐明皇)奔蜀,是唐朝由盛而衰的一段分水岭。有些历史家以为这事去618年唐之代隋为135年,距唐祚之终(公元906年)则为151年。这一盛一衰的阶段,其长度也大致相等。小时候上学,还没读到安禄山的身世和他的反叛事迹,却先听到杨贵妃的故事。主要的原因是国文课本中选了白居易的《长恨歌》。当老师吟诵“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时,抑扬宛转,纵使是铁石心肠,怕也会之同情落泪。再加上历来文人的渲染,如与白诗并行的《长恨歌传》即称“天宝十载(751年),避暑骊山宫,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夜始半,妃独侍上,...
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 07-14)
为什么会爆发安史之乱-民族史安史之乱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土地兼并严重;边防节度使权力过大,成为强大的地方势力;中央统治集团日益腐朽。本文谈一下军制方面。爆发安史之乱的重要原因:府兵制的破坏,边防节度使的权力膨胀爆发于公元755年的安史之乱,是历史上的一个奇异的事件。一个在开元年尚且处在盛世的帝国,仿佛在突然换了副模样。不仅兵马衰微,国政接连为他人挟持,甚至就在皇帝眼皮底下的三辅地区都屡次爆发变乱。就好似一个在昨天还是称霸世界的拳击冠军,今天就已经成了病榻上只剩半口气的患者。这种剧变,显然不可能在一夜间完成的。那么造成安史之乱怪像的内因是什么呢?府兵没落府兵制的成功铸造了初唐的强势唐初...
安禄山的悲惨结局-被亲子谋杀( 03-29)
安庆绪:大刀向安禄山的肚子上砍去唐朝那里惊魂甫定,着手反击叛军,安禄山这边却也不轻松。《红楼梦》中的"好了歌",甄士隐解道: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至德元年(公元756元)年底,安禄山派兵攻颍川。由于城中兵少,没有多少积蓄,尽管太守薛愿、长史庞坚全力拒守,周围环绕颍川百里的庐舍、林木全部被毁。历经了一年,救兵仍然不至,安禄山派阿史那承庆增兵攻击,昼夜连战,殊死斗了十五天,最终颍川被攻陷。薛愿等人被送到洛阳,"禄山缚于洛滨冰上,冻杀之"。是被活活冻死的,不过比颜杲卿那个肢解是来得好受的多。但安禄山大概不知,这是他最后一次听到捷报了。自从起兵反叛以来,安禄山的视力逐渐下降,据说到至德二年...
安史之乱-肃宗的反击( 03-29)
肃宗在灵武即位后,唐朝便立刻开始了反击。同时叛军内部也一再更换领导人。形势似乎对唐有利起来了,可是唐又一再失误,这才有了双方的持久战。唐肃宗在灵武的准备工作好了,一切条件都具备了--话说回来,就是不具备,也得要反击了,何况,玄宗不也有话么,他要等到"克复上京"才肯彻底罢手。虽然肃宗并不一定有这种想法,因为怎么都是他来主持大局,所以玄宗这句话也不必太认真。然而,叛军占领两京的问题,不能无限期的拖下去。灵武,要反击!㈠、元帅之争说是元帅之"争",当事人却是没争过。但在这件事的背后,确实有一场"争"论。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肃宗在灵武安稳下来,各处征兵又差不多赶到,而且郭李二人也已来到灵武,加之至德元年十一月初八,回纥兵到达带汗谷,与郭子仪...
安史之乱中的李亨灵武登基( 03-29)
潼关失守后,唐玄宗仓皇西逃,路上太子李亨留下来以后,却一时不知道该往哪里去。广平王李俶也一样没主意,问道:"天快黑了,此地不宜久留,大家觉得该去哪里好呢?"结果众人都不说话。这时建宁王李倓说:"殿下昔尝为朔方节度大使,将吏岁时致启,略识其姓名。今河西、陇右之众皆败降贼,父兄子弟多在贼中,或生异图。朔方道近,士马全盛,裴冕衣冠名族,必无贰心。贼入长安方虏掠,未暇徇地,乘此速往就之,徐图大举,此上策也。"插点题外的东西,李亨曾任过朔方节度大使,就是他这个"节度大使"费了我一番功夫。为何不称朔方节度使呢?这个"大"字有什么特别么?《唐六典》:"若诸州在节度内者,皆受节度焉。其福州经略使、登州平海军则不在节度之内。凡亲王总戎则曰元帅,文、武...
安史之乱中的第三个倒霉蛋-哥舒翰( 03-29)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诗中的"哥舒"便是本节的主人公,哥舒翰。这个倒霉蛋,比封常清、高仙芝更可怜,因为投降了,后来又被安禄山杀害了。哥舒翰也是一员蕃将,世居安西,父亲是突厥突骑施哥舒部的后裔,母亲是胡人。年轻时的哥舒翰颇有些任侠气质,《旧唐书》说他"好然诺,纵蒲酒",《新唐书》则说是"重然诺,纵蒲酒长安市"。虽然一字之差,但给人的感觉就大大不同了。重然诺,有言有果,好然诺,就不一定有果了。老子云:"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孔子云:"慎于言而敏于行。"都是这个意思。好许诺的人不一定可以实行,这常见于政治家或者政客们的行为,所以像皇帝许给大臣们什么免死、封侯之类的话,基本上就是个牙疼咒。但侠客们不能如此,他们...
安史之乱的两个倒霉蛋-封常清、高仙芝( 03-29)
安史之乱中的倒霉蛋很多,封常清和高仙芝是最早的两个。最先上场的是封常清,他在十一月十七日被任命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当天即到东京洛阳募兵,十天募得六万人。募兵的情况不错,至少说明唐朝此时影响力、号召力都还很大,然而从素质上来说,这支临时拉起来的队伍却远远不是安禄山叛军的对手,封常清也许此时才发现,他所说的话,的确太大了。这支军队,说是乌合之众也不为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封常清只好带着这些乌合之众与敌人血拼,战了几个回合后只好退出洛阳城。败退的过程也满周折,先是从武牢败退下来,再到葵园,然后从城东的上东门进城,又由都亭驿退守宣仁门,最后,"乃自苑西坏墙西走",基本上是个屡战屡败的过程。一员大将仗打成这个样子,非常之惨,却又是无奈的事。事...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的导火索( 03-29)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十一月,李林甫去世。临终前,李林甫拉着杨国忠的手说:"将来代替我当宰相的人一定是你,后事就拜托你了。"杨国忠不知道李林甫这么说究竟是什么意思,吓了一跳,以为是李林甫试探他,汗流浃面,连说不敢当。其实李林甫这么说倒的确出于真心,因为他眼见就撒手人寰了,而杨国忠又很得玄宗青睐,下一任宰相非他莫属。李林甫是想要杨国忠好好善待他的家人。但杨国忠并不因李林甫之将死其言也善而放过他,就在第二年的春天,杨国忠联合安禄山一起诬告李林甫与阿布思谋反,这导致了横行数载的李林甫集团彻底覆灭,就连未下葬的李林甫本人,都受到了削官的处分,并且由一个大棺材躺到了一个小棺材中,嘴里的玉含及身上的金紫衣服也都不准许再用,只以一个普通百姓的...
安史之乱前的安禄山( 03-29)
汉朝时,大月氏在惨败给匈奴之后,被迫从河西昭武西迁,辗转来到中亚的索格底亚纳(Sogdiana),在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绿洲上,形成了九大城邦,即康、安、曹、石、米、何、史、穆、毕九国。进入中原之后,中国人称他们为昭武九姓。而西文则称为"粟特"(Sogdians)。粟特人信奉祆教,从敦煌的文书典籍中,我们得知每一个粟特聚落中,都会有一个祆庙。而从他们的丧葬习俗来看,虽然受到了中原汉文化的影响,但仍然明显表现出来了祆教的特征。正是由于粟特人有着一种宗教信仰,因此后来在安史之乱中,这种信仰为扩大安禄山在他们民族中的号召力也起了一定的作用。这里插一句,祆教的"祆"字,很容易搞混,因为字形相近的一共是三个,祆、袄、祅。第二个字是棉袄的袄,音...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