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为什么在印度没落( 05-30)
佛教在印度虽然没有彻底消失,但却大不如从前,甚至在玄奘和尚取经的时候,当地佛教就已经在走下坡路,问题是,印度为什么容不下佛教呢?究竟是佛教自身出了问题还是外力所为?咱们从以下6个方面为大家解析。1.不接地气佛教极富思辨特性,应该算得上是最接近哲学的宗教了,这本来是好事,但是却被错用了。试想一下,那些整日深居简出在佛学中心、各寺庙里面的高僧们把修习重心放在自身修养和解脱上,关键他们所钻研的理论,与社会现实和民众所需是脱节的,意味着印度佛教已经不再像最初建立时立足平民百姓之中,从而失去了民众基础。2.后继无人由于佛教理论体系太宏大,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探索、创新来完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保持鲜活与吸引力。事实上,印度佛教做不到...
简单比较一下佛教和道教( 05-27)
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的两大宗教,各自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信仰体系。虽然两者在某些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仔细比较,你会发现它们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用五分钟的时间,来探索佛道之间的“十个不同”吧!**不同一:起源与创立背景**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由乔达摩·悉达多(即释迦牟尼)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时期,以道家思想为基础,融合了神仙方术、民间信仰等元素。**不同二:核心理念**佛教主张“四谛”、“八正道”,强调因果报应、修行解脱。道教则秉持“道法自然”,主张“无为而治”,追求天人合一、长生不老。**不同三:修行方式**佛教修行主要包括禅修、念佛、持咒等,注重内心的净化与觉悟。而道教修行则包括炼丹、服气、炼...
《金刚经》开篇就描述佛陀的生活场景,是为什么?( 05-18)
只有5000多字的《金刚经》,为什么一开头却描述世尊的生活情形?《金刚经》是佛教经典,以其篇幅适中、文字优美而广泛流传,其中的佛法理念和佛陀的修行态度对修行者有重要启示。佛法精髓:《金刚经》的卷末偈文:“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是其核心教义。佛陀的修行态度:描述佛陀亲自化缘的生活情形,体现了佛法的平等精神和修行的重要性。字数与版本:不同版本字数不同,但内容相同,鸠摩罗什翻译的版本字数与《道德经》相当。《金刚经》的全称是《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又称作《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由于这篇经典篇幅适中,文字优美,所以在大众中得到广泛传播。禅宗六祖惠能,就是听到其中“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顿然开悟。关于《金刚经》的字数,不...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什么区别( 05-16)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是佛教发展的两个阶段,它们在教义、实践和地域分布上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引导众生走向解脱。教义差异:小乘佛教强调个人修行,大乘佛教强调菩萨道。实践差异:小乘佛教注重个人修行,大乘佛教强调利益众生。地域分布:小乘佛教流行于斯里兰卡等地,大乘佛教盛行于中国等地。佛教,这个源自古印度的宗教,随着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逐渐演化成了不同的教派。在这些教派中,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无疑占据了最为重要的地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两大宗派,探究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并非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概念,它们更像是佛教在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或者两种形态。小乘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佛教最初的形式,它强调的...
唐武宗为什么要灭佛?( 02-11)
唐武宗为什么要灭佛?-民族史佛教,一种发源于古印度,现如今已经在全世界各地都有着分布的庞大宗教,其影响力也遍布全球。从东汉时期直到现在,佛教在中国更是已经深深扎根于中国的土壤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在长达几千年的时间当中,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却绝谈不上一帆风顺。相反,它也曾在不同时期分别遭遇过不同挫折和摧残,唐武宗灭佛事件便是其中之一,使当时佛教的生存一度陷入低谷状态。而唐武宗之所以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和政策,也是在那个特殊环境下的特定行为。一、唐武宗灭佛运动背后具有深刻的政治因素1、灭佛政策的实施有利于唐武宗自身继位正统性的强化2、唐武宗本人对道教颇为狂热除了这层...
早期的佛道之争( 11-09)
自道教初兴,佛教东来,初期二者颇有相依相杂好似一家之感,因两者所标义旨,间有相同。但到了后来,道家对于输入中国的外来佛教拥有过多信奉者,而与之发生冲突,历经汉、魏、晋、南北朝乃至隋唐,都处于争执不休之状态。佛道之争最早见于东汉,事发于迦摄摩腾与诸道士论难。三国时,曹植作《辩道论》批难神仙说的诈妄。西晋时,帛远与道士王浮间也有“佛道之争”,王浮更作《老子化胡经》,为后世提供了强有力的论争材料。“佛道之争”趋于白热化则是在南北朝以后,当时,北魏太武帝时寇谦之开创“新天师道”,并使之国教化,确立道教的宗教教团。南朝宋的陆修静、梁齐的陶弘景对道教经典的整理,并予以体系化,对社会的影响也相对增加。这些“新道派”的兴起,从而为道教和佛教的抗衡提...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发生了哪些改变?( 12-03)
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传入中国后发生了哪些改变?-民族史“基督教是洋人的枪子儿打进来的,佛教是印度大白象驮进来的,伊斯兰教是阿拉伯商船和骆驼运进来的”,那么,它们传入中国后,又经历了哪些变化?一、佛教的中国化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已经十分漫长,已经完全改造成为中国风格的宗教,中国化程度极深,中国人无论信奉与否,其思想观念中都有佛教的影响。故我们可以直接考察佛教关于神的观念在中国的变化。在中国的两汉三国时期,佛教刚传入中国,此时的佛教只能作为道术的一种而存在,在当时的中国人心中,佛教等于于道家的方术。这一问题可以汤用彤先生的研究:“汉代佛教,历史材料甚少,极为难言。但余极信佛教在汉代不过为道术之一。华人视之,其威仪...
儒家、道教、佛教生死观有什么不同?( 08-24)
儒家、道教、佛教生死观有什么不同?-民族史儒家生死观——重视今生——格物致知儒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最大。儒家的生死观是重视生的价值,回避死亡之后的事。儒家认为死是人类无法抗拒的,是每个人无从躲避的宿命,任何想从肉体上达到永生的企图都是徒劳的。因此,人们只能在生前努力于建功立业,致力于道德的修养与人格的塑造。通过立德、立言、立功创造不朽,超越死亡,亦即在个体之我的肉体死亡、腐朽之后,仍然能以精神价值的形态而存在于世,对社会、众生、国家、民族产生经久不衰之影响,从而达到永恒。佛教生死观——超脱轮回——涅槃成佛印度的佛教大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在生死观方...
从佛经学来的译音“支那”,为什么成为了蔑称?( 07-27)
从佛经学来的译音“支那”,为什么成为了蔑称?-民族史一、什么是“支那”?“支那”一词是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屈辱蔑称。在日本明治维新前,日本对中国的称呼还是“汉”、“汉土”、“唐土”、“中土”、“中国”等。明治维新后,日本增长了所谓的大和民族的优越感,就开始改用“支那”称呼中国。甲午战争胜利后,一直尊中国为上国的日本,欣喜若狂,开始给“支那”一词赋予了战胜者对失败者的轻蔑屈辱的含义。1913年日本根据驻华公使的商定,从此,日本政府都以“支那”呼称中国。中华民国成立后,日本出于自身的利益要求,单方面给中国取了一个“支那共和国”的国号。到了1930年,由于中华民国政府规定,今后凡载有“支那”二字的日本公文...
为什么历史上只有灭佛而没有灭道呢?( 07-25)
为什么历史上只有灭佛而没有灭道呢?-民族史“三武灭佛”,指的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灭佛这三次事件的合称。这些在位者的谥号或庙号都带有个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时的灭佛则合称为“三武一宗灭佛”。佛教和道教是给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也是最具规模的两种宗教,回顾历史,我们会发现,在大部分的时间里,佛教的势力都大于道教,佛教的命运相比道教也有更加坎坷,我们只听说过历史上有皇帝灭佛(三武一宗),而没有听说过要灭道,这是为什么呢?首先,佛教是一门外来宗教,它的很多思想和我们本土的思想是相违背的,比如佛教轻视家庭,而儒家文化下的中国人最重视的就是家庭。佛教主张出世,但是儒家文化下的中国人却主张积极入...
白莲教是怎么回事?白莲教现在还有吗?( 07-07)
白莲教是怎么回事?白莲教现在还有吗?-民族史中华历史5000年,从最早的氏族自然崇拜到巫神祈祷,再到各路神话传说人物,可以说东汉时期以前,中国本土的宗教情况是比较纷乱得,多神教,或者“老天爷”的说法一直存在。到了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当时东汉王朝从西域迎请了两位高僧,并为其修筑佛教寺庙,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白马驮经”的故事,佛教正式入驻了中国本土。再到后面东汉末年张陵创建的道教兴起,佛教、道教交替兴盛,都是影响比较大的教派,除此以外,还存在着许多小的教派,如专供弥勒佛的、专供太上老君的等等,三国时期还有一个张鲁自发创建的“五斗米教”。一直到了唐朝伊斯兰教逐渐传入,以及波斯的拜火教也逐...
元朝宫廷男女双修面面观( 03-28)
元朝宫廷男女双修面面观-民族史崇尚性力的大乘教金刚乘,从印度传入中国,在元代宫廷之中极为流行。皇帝信奉金刚乘,后妃们也坚信不疑,一时之间,讲究男女双修的房中术,在宫廷之中盛行,并在京都蔚然成风。元世祖忽必列喜欢汉人修身的房中养生,也喜欢金刚乘讲究的双修。许多身怀绝技的房中术士,特别是密教术士出入宫廷,受到元世祖的特别宠遇。精通密教法术的八思巴大师,按照密教嘿金刚仪式,封忽必烈为世界君主。在元代的宫廷之中,有许多画像、塑像,都是男女双修图,图形是尊神与称为明妃的女子合欢,藏语称为雅雍。这种男神与女性配偶合欢的造型,称为双修,就是通过与女性配偶的性交来超度自己,从而达到一种修炼的最高境界...
印度最重要的几项发明:阿拉伯数字、佛教、咖喱、纽扣……( 02-24)
印度最重要的几项发明:阿拉伯数字、佛教、咖喱、纽扣……-民族史提起印度这个国家,首先涌入大家脑海的是什么呢?是香辣可口的咖喱粉,还是制作简单的抹布饼?是参悟佛道的释迦摩尼,还是独具特色的服饰装扮?当然,除了美食、宗教、服饰之外,印度还有一些发明,给世界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例如阿拉伯数字。公元500年前后,随着经济、种姓制度的兴起和发展,印度次大陆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的数学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天文学家阿叶彼海特在简化数字方面有了新的突破:他把数字记在一个个格子里,如果第一格里有一个符号,比如是一个代表1的圆点,那么第二格里的同样圆点就表示十,而第三格里的圆点就代表一百。这样,不仅是数字符号本身,而且是它们所在的位置次序也同...
莲花生和藏传佛教( 12-30)
莲花生和藏传佛教-民族史莲花生,印度高僧,藏传佛教的主要奠基者。莲花生是佛教史上最伟大的大成就者之一。公元八世纪,应藏王赤松德赞迎请入藏弘法,成功创立了西藏第一座佛、法、僧三宝齐全的佛教寺院——桑耶寺。他教导藏族弟子学习及译经,从印度迎请无垢友等大德入藏,将重要显密经论译成藏文,创建显密经院及密宗道场,开创了在家出家的两种圣者应供轨范,如是等等,奠定了西藏佛教的基础。藏传佛教教徒尊称他为咕汝仁波切(意为大宝上师)、邬金仁波切(乌仗那宝),作为藏教最古老流派宁玛派(含义即旧教)的祖师,其后世弟子敬称其为“第二佛陀”。通称贝玛迥乃(莲花生)。据多罗那他于1610年所著《莲花生传》所...
征服与被征服:伊尔汗国蒙古人皈依伊斯兰教( 12-19)
征服与被征服:伊尔汗国蒙古人皈依伊斯兰教-民族史蒙古人西征改变了亚欧历史,一众文明成果被推倒并以新的方式重组延续。而蒙古族群自己,也在这场历时一个多世纪,横跨整个欧亚大陆的长途旅行中被塑造、被征服,以不同的形式适应了不同的文化。伊尔汗国蒙古人自上而下改宗伊斯兰教,就是其中很典型的一例。一、伊尔汗国的建立1251年,蒙哥继承大汗之位。为了进一步拓展帝国领土,他遵照祖父成吉思汗的遗愿,派遣拖雷之子旭烈兀展开第三次西征。旭烈兀领导的蒙古第三次西征相当顺利,征服了阿姆河以西直到埃及边境的地区,并在忽必烈掌政时期将该地划入其统治范围。这便是后来伊尔汗国的前身,属蒙古四大汗国之一,旭烈兀及其继承者自称伊尔汗,并尊...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