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统一新疆与新疆建省( 05-29)
(1)平定准噶尔和大小和卓之乱准噶尔本是西蒙古的一支。明朝时,西蒙古称瓦剌。15世纪中叶以后,喀尔喀蒙古势盛,屡次兴兵征讨瓦刺,迫使其放弃漠北西部领土,不断西迁。17世纪初,瓦剌逐渐形成准噶尔、杜尔伯特、和硕特、土尔扈特四部。四部总称“卫拉特”,也称“额鲁特”、“厄鲁特”。其大致分布是:准噶尔以伊犁河流域为活动中心,杜尔伯特游牧于额尔齐斯河两岸,和硕特活动于以乌鲁木齐为中心的广大地区,土尔扈特则游牧于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及其以北一带。四部各有首领,互不统属。但出于共同抵御外敌和协调各部之间关系的需要,四部首领经常举行定期或不定期的会盟,即“丘尔干”,逐渐形成为松散的联盟。时至17世纪40年代,由于沙俄不断南侵和诸部牧场紧张,加之准噶...
蒙古兴起之后新疆的历史( 05-29)
13世纪初,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继而率军西征。1209年,高昌亦都护(王)巴而术阿而忒的斤(即前述之高昌回鹘首领)毅然杀死西辽派往该地的“镇守官”,率先归附蒙古。成吉思汗以其为第五子,并将女儿许配给他为妻。接着,蒙古大军灭西辽,越太和岭(今高加索山),攻人钦察,进掠斡罗思(今俄罗斯)南部边境地区。成吉思汗西征,历史七年,蒙古铁骑踏遍中亚以及里海周围的欧洲地区。1225年,成吉思汗将其征服的土地,分授给三个儿子:长子术赤统辖今里海以北及原花刺子模王国的领土;次子察合台统辖东至伊犁河流域,包括焉耆以西地区,西至阿姆河流域的土地;三子窝阔台统辖准噶尔盆地北部、阿尔泰地区和蒙古的西部。另外,由于最先降服蒙古,高昌亦都护被允准保留自己的领地...
唐亡后的新疆历史( 05-29)
唐亡后,直到西辽建立,新疆出现喀喇汗王朝、于阗李氏王朝、高昌回鹘王国等政权。公元907年,唐朝灭亡,我国内地先是五代十国争强,接着又是宋、辽、金对峙。在这一时期,新疆地区也出现了三个地方政权,即喀喇汗王朝,于阗李氏王朝和高昌回鹘政权。9世纪末到13世纪初由操突厥语族语言的诸民族建立的一个地方政权。它以喀什噶尔和巴拉沙衮(在今吉尔吉斯斯坦之托克马克)为中心,辖有塔里木盆地西部和部分中亚地区。喀喇汗王朝的首领多冠以“桃花石汗”(当时西域及其以西诸国对中国的通称)的称号,并把其所辖地区称为“下秦”,即中国的一部分。9世纪中叶,于阗摆脱吐蕃统治,恢复了尉迟家族在该地区的统治。912年,尉迟僧乌波为于阗王,“自称唐之宗属”,随以唐朝国姓李氏为...
隋唐时期的西域——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 05-29)
隋唐时期的西域——安西大都护府、北庭大都护府-民族史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在结束了内地南北分裂的局面以后,隋朝便积极采取行动,统一西域。605年,隋炀帝即位后,便派杜行满、韦节等人出使西域。与此同时,他又派裴矩到张掖,通过来自西域的商人,了解西域的情况。608年以后,隋朝在西域先后设置了鄯善郡、且末郡、伊吾郡。隋朝虽然没有来得及完成统一西域的大业就灭亡了,但新疆与祖国内地进一步统一的大趋势并未改变。公元618年,唐朝建立后,高昌、龟兹等地纷纷遣使长安,表示臣属。特别是在630年唐太宗在铁勒诸部的配合下,平定了活动于蒙古草原的东突厥政权以后,西域各地进一步加强了与唐朝的联系。然而,此后不久,在西突厥的挑唆...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疆( 05-29)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新疆-民族史公元220年,东汉灭亡,我国历史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先是魏、蜀、吴三国鼎立,接着是西晋的短暂统一。期间,曹魏、西晋都像汉朝一样,保持着对西域(新疆)的统治,进行有效管辖。他们设置西域长史和戊已校尉分驻海头(在罗布泊西北)和高昌,对西域(新疆)各地首领进行册封,并颁发印绶。西域各地首领不断向中央王朝派遣侍子,保持着“无岁不奉朝贡,略如汉氏故事”的局面。公元317年,西晋灭亡,在我国北方地区相继建立了许多地方政权,西域各地一直与他们保持着隶属关系。327年,前凉在车师前部(在今吐鲁番地区)置高昌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将郡县制推行到了新疆地区。381年,车...
西汉对西域(新疆)的统治( 05-29)
西汉对西域(新疆)的统治-民族史汉代,新疆起初被称为“西域”。当时,在塔里木盆地周围以及天山山谷地带,分布着许多小国,人口多者八万余人,少者仅一两千人。由于这些小国有30余个,所以《汉书》称其为“西域三十六国”。又由于它们多以城郭为中心,故又称“城郭诸国”。西域(新疆)三十六国大概分布是: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自东而西,有婼羌、楼兰(后改称鄯善,在今罗布泊西北尚存其遗址)、且末、精绝(今民丰县)、抒弥(今策勒县)、于阗(今和田县)、皮山、莎车等,习称南道诸国”;沿塔里木盆地北缘自西而东,有疏勒(今喀什)、姑墨(今阿克苏)、龟兹(今库车县)、乌垒(今轮台县)、尉犁、焉耆、车师(今吐鲁番)等,习...
汉以前新疆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05-28)
汉以前新疆与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民族史古代新疆地区,一直是东、西方不同人种交汇地带,不同体质类型的人群曾在这里彼此接触、相互融合,自然就对这片地区古代以至现代居民的种系特征、民族发展产生深远而广泛的影响。考古资料表明,史前新疆古代居民中不仅存在着蒙古人种、欧罗巴人种,即黄种人和白种人,而且还存在着两种人种的混合人种。人种,也称种族,是指具有共同起源和各种共同遗传特征的人群。最初,是根据人体外部特征,如肤色、发色、身高来区分的,后来增加了某些生理和生化特征,如血型、遗传基因等加以区别。人种(种族)与人种(种族)的分类主要是生物性质的,受遗传因素的影响,它和民族、部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是一...
新疆早期的文化考古遗址( 05-28)
新疆早期的文化考古遗址-民族史新疆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文明起源很早,距今4000年起,新疆大地陆续步入了青铜时代,至迟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新疆开始使用铁器:这柄铁剑"锻铸"并存,"中西"合璧,综合了东西方铁器工艺。新疆大地,很早就存在古代人类的活动。但受考古工作的局限,我们还没有发现旧石器时代的人类化石。目前所见最早的文化遗址,均属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绝对年代在距今两万年至一万年前。遗址点有吐鲁番盆地内交河故城西南台地旧石器地点,艾丁湖烽火台附近旧石器地点,和布克赛尔骆驼石旧石器地点,帕米尔高原塔什库尔干河谷吉日尕勒人类烧火遗迹,阿勒泰哈巴河多尕特彩绘洞窟等处。吐鲁番交河沟西旧石器地...
新疆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05-25)
新疆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的影响-民族史新疆地处祖国西北边陲,地大物博,幅员辽阔,有着166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中国面积最大的一个省区。他的东、南面与甘肃、青海、西藏接壤,东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北部与俄罗斯为邻,西面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西南和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毗连,边界线长达5600多公里。这里有巍峨的高山,浩瀚的沙漠,奔腾的河流和生机盎然的绿洲。在高山之间,沙漠之下,绿洲之中,河流两旁,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水力资源和其他各种资源。新疆大地,在距今十亿年前,还是碧波万顷,一片汪洋。三亿多年前,由于地壳升降的影响,逐渐成为陆地。到距今六七千万年前,地球上又发生了一次剧...
新疆地方史大事年表( 05-24)
新疆地方史大事年表-民族史下面列出的事件,有一些(比如匈奴冒顿即位)并没有发生在新疆大地上,但其对我国新疆的历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约6、7千年前新疆地区巳有人类活动。公元前209年匈奴冒顿单于即位。公元前176年月氏由敦煌、祁连山间西迁伊犁河流域。公元前161年乌孙打败大月氏,占据伊犁河流域。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05年细君公主出嫁乌孙猎骄靡。公元前101年汉朝在轮台、渠犁屯田,设“使者校尉”管理。公元前92年匈奴在西域设置“僮仆都尉。”公元前64年汉以郑吉为“护鄯善以西使者”,护南道。公元前60年汉任命郑吉为“西域都护”,西...
清代道教在新疆的复兴( 05-19)
道教在新疆的复兴情况与佛教大体相同。它也是随同内地官兵、商贾和百姓的到来而得以复苏的。由于当时进入新疆的军民以信仰道教者居多,所以道教在新疆取得了比佛教更大的发展。当时,大型的道教宫观虽然不是很多,但是带有我国多神崇拜传统的道教建筑,如万寿宫、关帝庙、龙王庙、城隍庙、娘娘庙等等,却遍布天山南北,数量之多仅次于伊斯兰教的清真寺。据《三州辑略》记载:乌鲁木齐及周围地区的道教宫观很多,如万寿宫、关帝庙、城隍庙、文昌宫、龙王庙、真武庙、文昌庙、魁星阁、财神庙。巴里坤会宁城有万寿宫、关帝庙;汉城有万寿宫、城隍庙、关帝庙等等,多达百余座。由此不难看出,道教在北疆地区发展之迅速。道教不仅在北疆地区迅速传播,在南疆地区也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据《回疆通...
近代基督教、天主教、东正教在新疆的传播( 05-19)
基督教又称“耶稣教”,是中国对基督教“新教”的专称。基督教是近代传人新疆的西方宗教之一。据《新疆图志·交涉志》记载: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喀什瑞典耶稣教堂设于疏附县北关,男教士三人,女教士四人”。这是关于基督教传人新疆的最早的汉文记载。但据西方基督教会20世纪初的一项调查,在19世纪最后的二十年,瑞典行道会的传教士到达南疆地区,在那里同其他传教士一起传教近四分之一世纪。1892年,行道会进入喀什;以此为中心向外扩展。到1921年,在南疆地区已形成四个传教中心:喀什、叶城、疏勒和英吉沙,有传教士7人。这项调查还附列了新疆基督教的传教点和各传教点设立的时间:喀什,1892年;叶城,1895年;迪化,1908年;疏勒,1909年;...
藏传佛教在新疆的传播和发展( 05-19)
藏传佛教即俗称的喇嘛教,是佛教传入西藏后,融合当地的苯教而形成的具有藏族特点的佛教。藏传佛教传入新疆的时间,史无明载。唐代,吐蕃屡人新疆,与唐朝、大食争夺西域。虽然迄今还没有发现这一时期藏传佛教的文化遗存,但毋庸置疑的是,信仰藏传佛教的吐蕃在新疆的长期活动,必然把这一宗教带入新疆。近代以来在和田地区发现的藏传佛教的“欢喜佛”塑像,在吐鲁番地区发现的藏文佛经、马面观音、十一面观音等壁画,有人认为是10一11世纪藏传佛教的文物。但这一时期吐蕃早已退出新疆,所以我们认为这些文物应属唐代遗存。时间约为唐朝中晚期。这一时期,应是藏传佛教传入新疆的时间。有关藏传佛教在新疆的早期传播情况,目前尚不清楚。但从藏传佛教文物的分布可以推断,在和田、吐鲁...
和卓家族的内斗及和卓的多次叛乱( 05-19)
伊斯兰苏菲派的玛合图木·阿杂木和卓的两支后裔在争夺新疆教权的斗争中逐渐形成了两个势不两立的集团——白山派与黑山派。清代文献又称“白帽回”、“黑帽回”,或“白帽回子”、黑帽回子”。民族文字资料中称为“阿克塔克”(白帽派)、“喀喇塔克”(黑帽派),或“白柳派”、“黑柳派”,“白旗派”、“黑旗派”等等。这些名称都是人们根据两派的外在特征所起的,而不是本派的自称。按照苏菲派教团名称的一般规则,两派的正式名称应为“伊禅卡朗派”和“伊斯哈克派”。至今,以这两个名称自称的教团“伊禅尼耶”和“伊斯哈克耶”,仍是新疆地区两个重要的苏菲派教团。白山派和黑山派的名称大约出现于18世纪前后,但两派的分歧和形成却由来已久。玛合图木·阿杂木去世后,伊禅卡朗作为...
和卓对新疆伊斯兰社会的影响( 05-19)
伊斯兰教在新疆的传播过程中,世俗统治集团与以“和卓”为代表的伊斯兰教上层结成了相互配合、相互利用的密切关系。伊斯兰教上层依靠世俗统治者的支持,扩大了伊斯兰教的传播范围,排斥了佛教势力,使伊斯兰教最终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传播范围的扩大,信教群众的增加,壮大了伊斯兰教上层势力,使其作为新疆的一种宗教政治力量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世俗统治者在伊斯兰教上层的配合下,打着伊斯兰“圣战”的旗号,攻城掠地,扩大了统治地盘,维护了统治权威,巩固了权力和地位,加强了对穆斯林群众的统治。随着伊斯兰教成为新疆的主要宗教和伊斯兰教上层势力的日渐强大,世俗统治者为了取得伊斯兰教上层势力的支持,不断赋予他们种种政治和经济特权。使伊斯兰教上层势力不断发展和膨胀,并...
最新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