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人夺取大唐西域及其在西域抗击阿拉伯帝国穆斯林入侵
唐朝时崛起的吐蕃是今天藏族的祖先,吐蕃很早就在青藏高原过着农耕和游牧生活,阿里地区已发现前吐蕃时期较大范围这业遗迹。吐蕃人称君长为:“赞普”,相当于汉人的天子、皇帝,朝廷官职有大相、副相、都护等。在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赞普统一了青藏高原的羊同(象雄)等众多部落,开始定都逻些(今拉萨),制定法律,创立官制、军制、建立政权,和同一时期的中原王朝同步强盛起来。在634年,吐蕃遣使通唐共灭吐谷浑。641年,唐遣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结为和亲。唐太宗伐龟兹,吐蕃曾遣兵北越昆仑山(尽管那时高原的气候比现在温和,但吐蕃人的身体素质仍难以想像,今天又有多少人敢尝试北越昆仑呢)相助。649年,高宗即位后,又封松赞干布为附马都尉,西海君王。
到了公元650年,吐蕃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松赞干布去世,继立的赞普乞黎拔布.器弩悉异都是幼主,出生于噶尔家族的权臣东赞域宋甫(650-675),赞聂多布(675-685),钦陵赞婆(685-698)三代辅政专国,大规模战争开始了,唐蕃关系大变。660年,吐蕃(狼子野心)经过精心准备,乘唐朝西部兵力集中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及处理此后善后之机,发大兵攻灭吐谷浑。至663年,强盛的吐蕃灭吐谷浑。占领今青海地区及塔里木盆地东南部分地区,直接威胁唐朝对西域及河陇地区的统治,为下步动作埋下伏笔。
终于,吐蕃向大唐在西域的力量挑战了,公元670年,吐蕃大举进攻西域,不仅降服了于阗,而且直接挑战大唐,率于阗进攻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于是,唐朝不得已撤出安西所属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试图集中力量从青海方向打击吐蕃以解除其河西陇右地区的威胁。唐军的做法已经很保守了,但是,由于薛仁贵在大非川(今青海共和县西南且吉旷原)被吐蕃军打败,唐朝不仅没有驱逐青海地区的吐蕃势力,解除吐蕃对河西、陇右地区的威胁,反而更加削弱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技不如人啊!
没办法,吐蕃的战力实在变态,名将薛仁贵痛殴突厥、痛殴高句丽,但对阵吐蕃,惨败!败得很不好看。
郭元振巧计离间成功。战力不凡的吐蕃占据安西四镇以后的十余年间,唐朝当然不甘心丢掉西域,唐朝与吐蕃争夺西域的斗争日趋激烈。安西四镇几度易手。四镇各军中变化最为复杂的是焉耆与碎叶二镇的置换,碎叶备镇仅存在于679-719年间,表明唐朝、吐蕃在西域争夺的激烈程度,也表明唐朝和吐蕃双方对西域战略地位的高度重视。696年,武周政权的使臣郭元振巧妙地利用吐蕃君臣矛盾,提出放弃青海地,承认吐蕃占领吐谷浑全境,以换取吐蕃放弃对西域的争夺。对此,赞普同意,权相钦陵赞婆则坚决反对。698年,钦陵赞婆擅自领兵犯安西,赞普乘机夺取了国内兵权。及其返师,设伏尽灭其党,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噶尔家族的世袭专权,与唐朝达成协议。自此,唐朝虽失去了河源吐谷浑,却巩固地稳定了西域的政治统治,聊以自慰。
转眼,盛唐过去了,而吐蕃仍然强盛。安史之乱以后,唐肃宗征召四方勤王兵入关平叛,固然拯救了唐朝社稷,却完全抽空了边疆兵备。北庭一次性抽调七千精兵入关,边防空虚,760年庭州一度又被吐蕃攻占,时任河西节度副使的杨预果断出兵收复。
在763年以后,刚经历安史之乱疲惫的唐朝很快和吐蕃展开全面战争,吐蕃一度进军长安,退师后也常驻原、灵二州以西的边界,唐朝的疆域被纵割为东,西两部,相互隔绝。唐朝创置了河已西副元帅的名号,组织起河西、安西、北庭三道联防。历史发展到此时,吐蕃强大唐弱已成定局。766年,甘州陷落、翌年隶州又被吐蕃攻占。至此,三道联防已不复存在,767年以后,安西、北庭二府的继续存在,并凭藉回鹘(北方民族,回纥是与中原王朝最友好的)的协防抗击吐蕃多次军事进攻。
终于,唐朝在西域的影响很快就要消退了。到了786年,唐朝在河西最后一个据点沙州(敦煌)陷落,吐蕃开始移兵向西,要抢夺全部大唐据点。790年发兵攻北庭,原来游牧于北庭附近的沙陀、葛逻禄诸部皆叛唐附蕃,北庭失陷,北庭节度使杨袭古逃往西州,791年,回鹘大相颉于迦斯联兵杨袭古反攻北庭又败,杨袭古随颉于迦斯逃往回鹘,后被杀,庭州失陷,803年,西州失陷。808年,安西城(库车)也陷于吐蕃的一次初冬夜袭。至此,吐蕃对大唐,吐蕃完胜。
坚韧不拔精力过剩的吐蕃自取代唐朝接管西域以后,立刻义无反顾地替代唐朝承担起保卫祖国西陲边疆的重任,继续同大食的向东扩张相抗争。吐蕃在历史上为了对付唐朝曾经同大食结为同盟,直到唐玄宗初年还与大食保持友好往来。但到了乞梨苏笼猎赞盛世,吐蕃的声威也一度远播中亚,并由于宗教信仰势力范围的领属,同大食形成尖锐对立。吐蕃信仰佛教,自然成为中亚河中诸国中佛教信徒的保护神,因而同反对任何偶像崇拜的阿拉伯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吐蕃取代唐朝以后,至少持续抗击大食达半个多世纪。藏族儿女同汉族儿女一样,为保卫祖国的西疆作出了自身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爆发安史之乱后,阿拉伯认为中国很弱,因此重新谋划攻占中国,但此时陕西、甘肃部分以及西域大部都落入吐蕃之手,阿拉伯要想进攻中国必过吐蕃,于是吐蕃与阿拉伯帝国进行了三次规模巨大的战役,吐蕃三战三胜,使阿拉伯彻底断绝了东进的念头。
抗击大食也给吐蕃凭添莫大压力,引起内部激烈的抗争。至朗达磨赞普在位时期(836-843),认为佛教的仁弱教义和僧侣过多,削弱了吐蕃的财力和战斗实力,因而厉行改革,强令僧侣还俗务农牧。840年,正当这场改革紧张进行的时候,漠北回鹘汗国在黠戛斯的打击下灭亡,大批回鹘部落西迁西域。于841年到达天山北麓进入葛逻禄牧地。同年,吐蕃达磨赞普被刺,乞离胡与光护王二赞普并立,吐蕃国中大乱。西迁回鹘利用这一混乱形势,由天山北麓进入焉耆,初步站稳脚跟,建立了安西回鹘政权。从此,回鹘逐渐代替吐蕃成为西域的统治力量。而此时的阿拉伯帝国已过繁荣强盛时期,各地总督纷纷建立小朝廷,形成分割据局面,客观上给西迁回鹘的立足和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历史条件。
在西域,吐蕃的影响衰退后,回鹘人建立了高昌回鹘、喀喇汗回鹘等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