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汉语和阿拉伯语对外来词的借入,看中阿文化内涵

在当今阿拉伯世界,各种矛盾层出不穷,比如巴以冲突、叙以冲突、两伊冲突、黎以冲突等等。这种冲突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不同宗教之间的对抗,一种是同一宗教内部的不同派别之间的对抗。

在前者,阿以冲突的实质是已在巴勒斯坦居住近两千年的阿拉伯人和犹太人要求重返故里展开的争取本民族生存权利的斗争。阿以冲突长期存在,宗教的因素起到了一定作用。由于历史的原因,两千多年来巴勒斯坦的居民90%是阿拉伯人。因此,阿拉伯人一开始就反对《巴勒斯坦分治决议》,不惜以武力进行抗争。阿拉伯国家普遍支持巴勒斯坦解放运动,从民族的角度是因为同属于一个民族;从宗教的角度,伊斯兰教又是其共同的宗教信仰,耶路撒冷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地。历史上,在巴勒斯坦伊斯兰教同犹太教的矛盾就很深,在今日的阿以冲突中,阿拉伯人强烈的宗教感情也支撑着阿拉伯人收复失地的斗争。

在后者,1980年爆发的伊拉克和伊朗两国的战争差不多打了8年。两伊战争宗教上的原因,就是伊斯兰教中的逊尼派和什叶派的冲突。以波斯民族为主体的伊朗的穆斯林绝大多数属于什叶派,什叶派被奉为国教。而伊拉克作为阿拉伯民族的伊斯兰国家,什叶派穆斯林人口占60%,但不掌握国家权力。逊尼派人数虽处于少数,但多居住在城市,掌管着政府军队大权。因此,历史上两派就长期不和。伊拉克的什叶派受波斯文化影响深,同伊朗的什叶派认同感接近,而逊尼派则受阿拉伯文化影响较深。宗教因素再加上更深刻的领土争端和民族矛盾,终于使两伊战争爆发。

其次,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对圣地的崇拜也影响着当前的阿拉伯世界。

不同国家围绕着宗教圣地之争。集中表现为耶路撒冷之争。耶路撒冷位于巴勒斯坦中部,是世界闻名的宗教和文化古城,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共同圣地。耶路撒冷成为伊斯兰教的圣地,源于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传说。据传,穆罕默德一日夜间曾在耶路撒冷踏着一块岩石升天,接受天启,黎明重返麦加。今城内萨赫莱清真寺内有一巨大岩石,传为穆罕默德登霄所踩之石,被穆斯林奉为“圣石”。
由于上述原因,耶路撒冷城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东部的穆斯林居住区,西北部的基督教区,西南为亚美尼亚教区,南部为犹太教区。
人们对于圣地的崇敬也导致了对圣地的争夺,文化的因素在其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宗教纷争往往难于解决,会进一步加剧冲突。这是因为宗教纷争挑起后,在宗教狂热的驱使下,往往不计后果,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的损失。这种惨痛的状况极大地伤害了对立双方的宗教感情和民族感情,特别是围绕宗教圣地和宗教风俗习惯之争,很难加以调和。一旦条件具备,纷争则会再起。这对于在纷争中屡遭失败的一方更是如此,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当今的阿拉伯世界就呈现出这样的状况,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互相攻击,只要条件成熟,马上就会爆发大规模冲突。从长远考虑,解决宗教纷争的根本性措施是要靠社会的全方位的现代化。当然,这个过程又是十分艰难而漫长的。宗教纷争的解决,有助于国际地区冲突的化解,对世界和平进程具有促进作用。而宗教的纠纷实质上就是文化的冲突,要更好的了解宗教冲突,就需要更多的研究当前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历史和趋势,这也是我们研究本次课题的出发点之一。

致谢

本文是在阿拉伯语系付志明和顾巧巧两位老师的大力帮助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这一年来作者所学所获颇多,在这里要特别感谢这两位令人敬重的老师。同时,著名语言学家王力教授的《汉语词汇史》、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少华教授的《阿拉伯语词汇学》等著作对本文的完成有不少启示。在此,要对给与我们参与科研工作宝贵机会的“校长基金”和所有帮助过我们的老师致上深深的祝福与感谢。

参考文献(或注)

王力:《汉语词汇史》,商务印书馆,1993

 

戴昭铭:《文化语言学导论》,语文出版社,1996

 

郭伏良:《新中国成立以来汉语词汇发展变化研究》,河北人民出版,2001

 

符淮青:《现代汉语词汇》,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史有为:《异文化的使者—外来词》,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史有为:《汉语外来词》,商务印书馆,2000

分析汉语和阿拉伯语对外来词的借入,看中阿文化内涵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