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汉语和阿拉伯语对外来词的借入,看中阿文化内涵

(把汽车开进车库)

cigarette

——

سيجارة

——

سجر

(吸烟)

这样,由一个词就可以源源不断地产生许多新词,大大拓展了阿拉伯语的词汇。而汉语没有性和式的区别,外来词的汉化是由繁到简。如阿拉伯语مسلم
一词,在阿语中是阳性、单数、主格、泛指名词,音译成汉语的“穆斯林”之后就没有了阴阳性;既可以当单数,也可以做复数使用;使用中不用变化格位;也没有确、泛指之分。五是构词结构的改变。“中外合璧”是汉语吸收外来词的独特方法,接近汉语构词习惯的同时表示出物体的种类,易于理解,自古有之。“石榴”一词原名“安石榴”。《博物志》中载:“张骞使西域,得安石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安石”是古波斯第三王朝Arsack的音译,“榴”为汉语。最新词汇如“啤酒”中的“啤”是英文beer的音译,“酒”是此类饮品的中文总称。而这种情况在阿拉伯语中极为少见,阿拉伯语中啤酒的翻译为بيرة
。六是词义的改变。任何语言在吸收外来词时都是有针对性的,它们只吸收语料库中没有的成分,而把多余的词义过滤掉。“扑克”一词在英文中原有“拨火棍”“纸牌”和“烙制”三种意思,进入汉语以后只留下“纸牌”一种意思。

但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对外来词的吸收毕竟是不同的,这一不同之处是源于两种语言本身的不同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一种语言在广泛的地区使用,就会产生地域变体。由于阿拉伯语是整个阿拉伯民族的语言,而由他们建立的国家有22个之多,这些国家又分布在西亚、北非
、阿拉伯半岛的不同地区,以往的历史和文化积淀也不尽相同,所以外来词就很难得到规范。比如,突尼斯、摩洛哥、黎巴嫩原来是法国的殖民地,当地人所说的阿拉伯语中就有很多法语的外来词;而利比亚曾是意大利的殖民地,意大利语就多一些。例如“阳台”一词阿语中就有两种说法,
بلكون
——
balcony
——英语,ترسينة
——
teyyazzin——意大利语。此外,音译词和意译词并存的现象在阿拉伯语的外来词中十分普遍。这是因为不同的人在对待外来词汇上有不同的选择。科学家们喜欢直接使用音译词,让人马上想到英文原义,语言学家更希望所有的外来词都阿拉伯化,符合阿拉伯语的发音和构词结构;年轻的一代接受西方教育更多一些,言谈中的外来词汇就多,老一辈阿拉伯人经过多年的斗争才摆脱殖民者的统治,更坚持用阿拉伯语词汇。总之,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应该在各国政府的鼓励提倡下,自然实现外来词规范的大众化。

相比而言,由于汉语主要是一国的语言和我国政府对普通话大力推广,一些阿拉伯语在规范外来词时遇到的困难在汉语中就迎刃而解。比如:我国的方言音译词已大部分被普通话的译词所取代,如:camera——开麦拉(沪)——照相机(普),stamp——士担(粤)——邮票(普)。而且,汉文化的同化力极强,改造外来词的速度也是惊人的。许多历史上的外来词经过几个世纪的锤炼,或是已经融入汉语的血液,或是已经转义。

语言同时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和自我调节性。语言的开放性让它能够接纳来自其他语言的词汇。一个兴旺和自信的民族是不会排斥吸收外来文化和外来词的。因为社会发展了,有许多新事物、新概念要表达,语言就需要使用新的词汇,如果这些词汇先产生于外来文明,我们自然就要借用。也就是说,通过外来词,我们可以了解一个民族的心理。语言与民族是血肉相连的关系,这就是为什么许多民族一定要说自己语言的原因。本民族的心理特质支配着该民族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举止。外来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民族在一定时期的文化精神,是了解这一民族这一时代的重要镜象。因此,从宏观上讲,我们不能否认我国自封建社会以来对自身文化的优越感和保守性与汉语的抵抗性和同化性的关系。而处于欧、亚、非三大洲交会处的阿拉伯人好像注定要担当连接不同文化的桥梁的重任。频繁的交往造就了阿拉伯民族外向、开放的心态,对于吸收外来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外来词还反映一个民族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如阿拔斯时期的“翻译运动”和清朝末年的“闭关锁国”就是鲜明的对比。

德国哲学家、语言学家洪堡特(Wilhelm
Von
Humboldt
)是这样形容语言的,他说:“在语言中从来都没有静止的片刻,就好象人类思维之火一样永不停息”。在语言永不停息的变化中,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拿汉语吸收英语logic一词为例,明朝时最初称为“洛日加”,后来严复译为“名学”,但当时人们没有用这个译法,反而用了日本的译名“论理学”,而现在又改回了英文的音译“逻辑”。外来词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心态的变化。近年来一些音译词在我国使用的频率越来越多,如“奶糖”被重新称作“太妃糖”(英文toffee的译音);在阿拉伯地区,电视一词用تلفزيون(英文television的译音),而不用
مبصار

外来词在最初的吸收阶段采取的都是“拿来主义”,即全盘接受外来的东西。如汉语中把英文philosophy翻成“斐洛苏菲”,阿语中把encyclopaedia翻成
انسيكلوبيدرية
。但是这种译法多数不符合汉语、阿拉伯语意化倾向强的内在规律,也不能满足民族心理。所以就出现了音译词和意译词并存的第二阶段。如阿语中E-mail:
يي

مييل
(音译)البريد
الالكترونى
(意译),computer:
الكمبيوتر
(音译)、الحاسوب(意译)。从语言学的经济角度考虑,人脑是不会让语料库造成浪费的,最终只会留下二者中的一个。但究竟留下的是哪个呢?据英国《泰晤士报》2003710日报道:隶属于法兰西学院的推广法语技术和商业术语委员会建议法国人在提到电子邮件时不要使用E-mail
,
而用法语的“courier
electronique
,或变化了词尾的“courriel。但委员会同时承认,他们无权强迫人们使用一些蹩脚的新发明。由此可见,外来词的去留并不掌握在某某机构手中,而是在于大众的选择、语言自身的调解。正所谓“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那些含义不确切、使用不方便的词汇,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淘汰,就像“哲学”取代了“斐洛苏菲”,موسوعة
取代了انسيكلوبيدرية

通过外来词,我们能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思想和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外来词的吸收,下面我们就来再来看看在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儒家思想和伊斯兰教间有着怎样的相同或说是相似点呢?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一千多年,与中国的文化很好的相容,这就说明他们是有着一些共性作为融合的基础的。

第一,伊斯兰教与儒家思想都是注重今世,而反对出世、离世的。儒家哲学一向以政治伦理问题为核心,主张入世。从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始,便提出“仁政”的思想,即以德治国、以德治世。后来在《大学》中提出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口号,把个人人格的追求、道德品质的培养与积极入世的生活态度统一起来。伊斯兰教则用升入天堂的美好前景吸引人们和用后世入地狱、倍受痛苦的悲惨境地警诫人们,把对真主的信仰和忠诚实施于现实生活中,要人们热诚生活,努力奋进,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家庭和社会,以便在今世中对真主负责来获得真主后世施予的恩泽,而反对隐居者的生活哲学。因此,就注重今世而反对出世、离世这一点上,伊斯兰教与儒家思想是一致的。

第二,伊斯兰教与儒家思想都主张道德自律。儒家哲学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是天之所命或是生而俱有的道德意识的发动,这种发动是自觉的,不是外界强加的。或者说,人具有道德自律的原动力。伊斯兰教则认为,人的道德行为来自于对真主的崇敬和畏惧心理。但这种对真主的爱惧心理并不是出于外界的压力,而是真主赐予的、人人俱有的心理。因此,人的道德行为既是真主的意志,也是自己的意志。这样,人的道德行为便成为一种完全主动的行为,是自律的而不是他律的。所以,在人的道德行为的原动力即道德自律问题上,伊斯兰教与儒家思想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第三,伊斯兰教与儒家思想都具有社会整合、维护社会有机体存在的社会功能。儒家思想自汉朝起,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便成为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奴役和压迫劳动人民、维护其封建统治的得力工具。尽管封建王朝几经更替,但儒家思想整合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维护社会机体存在的功能却始终没有改变。伊斯兰教所具有的伦理体系和思想,同样规范着各族穆斯林的观念和行为,起着维护社会机体存在的社会作用。伊斯兰教绵延了近1400年,但其这一社会作用,也同儒家思想一样,始终没有改变。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自从其产生开始就统治着阿拉伯民族的精神世界,在这个前提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影响了从产生迄今的所有重要的活动,从古代阿拉伯帝国的强盛,到现在阿拉伯世界的复杂局势。

首先,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中浓重的宗教性影响着当前的阿拉伯世界。

分析汉语和阿拉伯语对外来词的借入,看中阿文化内涵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