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从泛指义派生出来的常用的特指义,表明特指派生义获得了较强的文化重要性。
如政治在中国大地上的重要性,经常可以看到“周三下午学习”中,学习不要特别指出人们就知道是政治学习。烟文化,在中国日益重要,也表现在很多次与当中,如抽烟、好烟等,不用说人们就知道是香烟。
6. 构成语素的意义与词的整体意义不一致,表明语素的意义具有深厚的文化基础。
如中国文化传统的熟悉基本上用毛笔,因此笔墨就可以表示水面语言,相关的还有,“汗青”、“杀青”等。汉文化对女子的贞节十分重要,“失身”也就是这样来的。
上下位词经常反逻辑的并列,表明下位词的所指具有特殊的文化重要性。
比如说,中国的文化中,对领导是很尊敬的,表现在汉语中,开场白就有“各位领导,各位同志”等。
以上是从语义角度来谈论汉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
(四)
语法
王力先生曾经在《中国语法理论》上册中说,西洋语的结构好像连环,虽则环与环都联结起来,但毕竟又联络的痕迹,但是中国语的结构好像天衣无缝,只是一块一块的硬凑,凑起来还不让他留有痕迹。因此中国的语法是软的,所以中国语法只是达意为主。而课本的体系似乎是从带有西方语法痕迹的体系来阐述语言的,因此,我觉得很难从语法的角度来阐述汉族文化心理对汉语的影响。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看出一些蛛丝马迹。
1. 词序和思维
汉族人倾向于把已知的、确定的放在前面说,把未知的、不确定的放在后面。如“我今天看完了这本书”、“今天我看完了这本书”、“这本书我今天看完了”。主语我和宾语这本书可以挪动位置,而动词却总在谓语的位置上。这一事实表明动词中心说是有根据的。
2. 单、复句的二分法与汉族人的模糊思维
单、复句的二分法是西方两极化观点建立起来的。“非单即复、非复即单,二者必取其一。”拿西方的这种分析句子的观点来套汉语这种非形态语言,导致了汉语中单复句界限的模糊。这点说明了汉族人模糊的思维对单、复句的二分法的难以认同。
第五部分
阿拉伯语与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伊斯兰文化是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各族人民在吸收融会西方古典文化的基础上而共同创造的具有伊斯兰特点的新文化。这种文化兼容并蓄多民族多样性的文化为一体,并随着社会经济和生活实践的变化而加以发展和创新,形成多学科的知识形态,广泛使用阿拉伯语创作,具有明显的伊斯兰色彩,故又称为“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他与中国文化、印度文化、希腊季罗马文化并成为古代四大文化体系,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下面就让我们来看一下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发展过程:
(一)
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史
中世纪伊斯兰文化形成于伍麦叶王朝(661–750),在阿拔斯王朝(750-1258)达到极盛时期。
其发展的条件是:
(1) 七世纪初,穆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以“宗教革命“的形式进行了社会变革,实现了阿拉伯半岛的政治统一,创建了政教合一的穆斯林公社。八世纪中期,随着阿拉伯人地向外征服,形成了地跨亚、非、欧的幅员广大的阿拉伯帝国,伊斯兰教成为世界性的宗教。帝国实行伊斯兰化和阿拉伯化的各项政策,只是新征服地区的民族成份、宗教信仰和文化教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且对其政治、经济、文化及生活方式以深刻的影响,为伊斯兰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共同的思想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