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东北(俄语:Приамурье,英语:Outer Manchuria),指包括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斯塔诺夫山脉)以南、乌第河与外兴安岭之间、乌苏里江以东和库页岛(萨哈林岛)、格布特岛(尚塔尔群岛)等近海岛屿在内共计一百余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上述地区现位于今天中国东北以外,历史上是东北的一部分,故被非正式的称为“外东北”。
外东北在历史上曾先后为扶余、室韦、黑水靺鞨、契丹、女真等民族与唐朝、辽朝、金朝、元朝、明朝和清朝等朝代直接或间接统治。
康熙年间,向远东扩张的沙俄与满清在黑龙江流域接触并爆发军事冲突。由于双方均无意于扩大冲突的规模,遂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沙俄基本退出了黑龙江流域,但是俄罗斯占领外兴安岭以北、额尔古纳河以西地区大片土地,通过此条约也获得了满清的承认。《尼布楚条约》明确了外兴安岭以南、东到大海的“外东北”,归属中国。
1856年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沙俄成立了“黑龙江问题特别委员会”,并派遣军队进入黑龙江流域,观望局势,意图吞并中国外东北。
1858年初,沙俄意识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已对满清极为不利(英法联军攻占了广州,并沿海路向津京挺进),满清在英法联军和太平天国的两线夹击下无力顾及远东。遂决定以武力为后盾,重启远东的边界谈判。
1858年5月20日,英法联军攻陷大沽口,京师震动。沙俄趁机派军至瑷珲城,以“助华防英”和“保卫自己的领土”两个理由,要求黑龙江将军奕山同意“俄清沿黑龙江、乌苏里江划界”。
由于朝廷根本无暇也无力给予支援,奕山抵抗不住沙俄的压力,遂与沙俄签订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不平等条约– 《中俄瑷珲条约》。该条约的主要内容为:
1. 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60多万平方公里(除江东六十四屯)的领土割给沙俄;
2. 乌苏里江以东的领土划为中俄共管;
3. 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清俄双方船只均可航行;
朝廷虽然无力支援奕山,但是也没有授予奕山签订条约的权力。所以此时的沙俄也很清楚《中俄瑷珲条约》并没有实际的法律效力。
不过机会很快就来了。
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占北京,逃到热河的咸丰皇帝虽然拿英法联军没有办法。但是却不停地给留守北京的恭亲王奕訢施加压力,要求他尽快与英法两国完成谈判,让他们撤军。
对于如何谈判,没有任何现代外交知识的奕訢也是一筹莫展,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求助沙俄驻华公使伊格那季耶夫出面调停,沙俄借此机会大肆忽悠奕訢。首先向奕訢夸大英法联军的意图,说他们意图长期占领天津、北京。
随后沙俄表示愿意资助军火、武器帮助满清重组军队,也愿意提供军事力量吓阻英法联军的进一步侵略并让他们放弃占领北京。当然这一切是有条件的,那就是《中俄北京条约》。
为了保证满清上当,沙俄要求清俄之间的谈判必须对英法两国保密。于是所谓的谈判成了单方面的要求,满清几乎没有提出任何异议。
《中俄北京条约》主要有两大部分,第一承认了《瑷珲条约》,还将《瑷珲条约》中原规定的中俄共管区也割让予沙俄;第二允许沙俄在西疆边境地区设领事官管理在满清境内生活的沙俄臣民,且不受满清管辖(实际是为后续继续蚕食领土埋下伏笔)。
实际上英法两国对满清并没有领土要求。虽然他们坚持要留在北京,但并不是军事或者地理上的占领。他们是要求在北京设置领事馆,与满清建立对等的外交关系。《中俄北京条约》条约签订后不久,满清就意识到被沙俄骗了。不过一切都已成为定局,无可改变了。
说明:对于英法设置领事馆建立外交关系的要求,咸丰皇帝也是极其的不愿意。他甚至想用免关税为条件换取英法不在北京设置领事馆并派驻使节。因为皇帝的脑子里国家之间只有番邦朝贡天朝上国,没有什么对等一说。
就这样沙俄不费一枪一弹就获取了大量的权益和外东北一百多万土地,并且为后续继续蚕食满清的领土埋下了伏笔,而被忽悠的满清则是啥也没有捞到。赔款、开放口岸等不说,英法还是在北京设置了使领馆。
外东北拥有上千个原中国地名,基本都被俄罗斯逐步废止使用,涉及原中国居民点、山脉、河流、湖泊、港湾、岛屿等,外东北第一大城市是哈巴罗夫斯克,原名伯力,冬季亦可通航的优良天然海港——符拉迪沃斯托克,原名海参崴。外东北这一地区现有人口500多万,以俄罗斯人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