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以后,长期以来,历史上
孔子崇尚祭祀,老子反对祭祀,孔子思想是对传统自然力崇拜的改造(礼乐的重建,并归为绝对精神“仁”),而老子是反对传统自然力崇拜的(认为有出于无,自然力是可以认知的),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的过渡时期,从对自然力崇拜到绝对精神崇拜的过渡时期,思想大师就是诞生在过渡时期,为下一个时代奠定思想上基础。这就是他们两人的根本区别。
春秋时,孔子向老子问礼。老子说:“你所说的礼,那些人连骨头都腐朽了!”
对于对老子的评价,孔子道:“吾所见老子也,其犹龙乎?学识渊深而莫测,志趣高邈而难知;如蛇之随时屈伸,如龙之应时变化。老聃,真吾师也!”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时正处于春秋时期,商周的国家主导的统治思想模式“巫术”正在逐渐被当时最先进的思想人物所质疑,而巫术的主要形式“祭祀”逐渐被瓦解,国家的统治阶层开始从重视“祭祀”到重视“人才”。老子、孔子正是这个时代交错中产生的思想大师。
老子(即使我们认为《德道经》是多个人的成果,也总有一个时间最先的人),是反对当时传统的“祭祀”的,也就是说内心是反巫术的。
《道德经》第二十章说:“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老子在这里并不是赞美“太牢”的盛况,在陈述了“如享太牢”的情景之后,老子紧接着笔锋一转,描述了自我的心境:“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一个“独”字反映了老子不盲目从众的心态,更主要是对这种国家祭祀的形式感到反感。
又如:“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本章所谓“刍狗”也是上古祭祀的名称之一,即用草扎成的狗,专用于祭祀之中,以为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这句话最直接的把老子对当时巫术治国的痛恨表达出来。
再看孔子,孔子非常推崇周公礼乐,晚年更是痴迷《易经》,我上一篇文章已经说过,《易经》是系统化、理论化的巫术。从历史渊源看,儒家实际上是脱胎于西周的“礼乐祭祀”。这一点上看,孔子是要将传统巫术治国思想提炼出来,并且加以强化。
在《论语·泰伯》篇中有这样的表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其意思是孔子为对禹没有批评了,他自己吃得很坏,却把祭品办得极丰盛;穿的很坏,却把祭服做得极华美;住的很坏,却把力量完成用于沟渠水利。从中可以看出,孔子非常讲究祭祀礼仪的细节,对于穿着、礼器、祭祀品、时间等各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
《论语·八佾》篇中写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这表明了孔子在祭祀的过程中不仅强调外在礼仪,更注重人的内心的真情流露。当我们祭祀祖先的时候要表里如一、恭敬真情,好像祖先真在那里;祭神的时候,就好像神真在那里。同时,孔子也强调必须身体力行,如果因为没有时间,而没有亲自参与祭典,只是象征式由别人去代表,这样就等于没有祭祀。
所以,有了老子和孔子的明显区别,孔子的优点是谦虚,因为总是在求人,要宣传自己的思想所以有很多门徒(类似宗教创始人,儒教),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精神。
老子追求的是“无”,他发现天下所有事物都是从无中产生,于是将这个经验放大化,即“有生于无”,但他的核心并不是这句话本身,核心还是“无”。今天有很多人把“有生于无”这句话视作老子在2000年前就明白了宇宙产生的根源,这也有点过誉了。不过经验的提炼,往往是超出想像的,很多局部范围内成立的经验,往往更大范围内也成立,当然不一定永远成立。
现在有人说新出土的《德道经》中发现是“天下万物生于有,生于无”,但在研究发现那个出土的《德道经》大多是儒家内容,而且有很多残缺,所以并不一定是真正老子的原意,他的根本意思在于“无”,不仅仅是宇宙规律,也是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的规则,追求无为,追求治大国如烹小鲜(有了社会规则就如同宇宙有规律自我运行)。
所以说老子的核心思想在“无”,是反巫术的。有意思的是,道教很多是源于早期的巫术,但老子的思想与道教应该没有什么关系,唯一相通的可能就是这个“无”的思想。
孔子崇尚祭祀,老子反对祭祀,这就是他们两人的根本区别。
而祭祀意味着春秋战国时期再往前到商朝、到更早的几千年以来国家的主流思想统治模式,这段长达几千年的时期也是万物有灵自然力崇拜时代,是多神崇拜时代。而在春秋战国时期,在全球范围内,也是多神崇拜到一神崇拜的过渡时期,从对自然力崇拜到绝对精神崇拜的过渡时期,思想大师就是诞生在过渡时期,为下一个时代奠定思想上基础。
无论孔子崇尚祭祀,还是老子反对祭祀,当时的各个诸侯国君都是不喜欢的,因为诸侯国君们要争取自主权、有的甚至要争霸,对周天子那套规则肯定是不会喜欢的,对反祭祀的老子也不喜欢,所以他们俩在当时应该不受权力主导者欢迎,但会受到社会其他广大阶层的欢迎,这也是孔子和老子思想能够得以大力传播的原因。
儒家孔子正是这种过渡思想的改良者,再伟大的圣人,其思想都逃离不了时代的烙印,后来的历史选择了儒家孔子作为中华文明的主流思想,正是大一统帝国的需要。
而老子的道家思想只是居于辅助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