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一大师的信仰及其思想渊源

1.中国佛教会未能制定统一的教规和切实的整顿办法,使各地无所适从。教规的制定,属于佛教内部事务,应由中国佛教会颁布,尽管中国佛教会制订了《整理僧伽制度暂行规程》、《佛教剃度暨传戒规程》、《佛教教育组织规程》,但未能有效地实行,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2.南京国民政府推进僧伽制度整理的措施不力。国民政府对于僧伽制度的整理,有过一些设想,也进行了一定的行政干预。1933年前,国民政府基本上采取了冷眼旁观的态度,1933年后也未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来督促佛教界推进僧伽制度的整理。大醒曾经感叹:“自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以来,我们差不多岁岁年年在盼望中央对于佛教施以整理的方针,后来盼望了几年,深觉得政府对于佛教徒是任其自生自灭的。”

3.在整理僧伽制度过程中,地方佛教会和地方政府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为整理僧伽制度,部分省市成立了专门的组织,如浙江省设立了“整理佛教教规委员会”,制定了《浙江省整理佛教教规委员会组织规则》和《浙江省整理佛教教规办法》。类似浙江省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省市尚未设立专门的组织和机构。事实上,僧伽制度的整理,需要充分发挥各地佛教会的作用,没有地方佛教会和地方政府的配合和支持,要切实整理僧伽制度,诚非易事。由于南京国民政府和中国佛教会未能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和地方佛教会来推进僧伽制度的整理,其效果也就难尽人意。4

近代佛教的改革及其成败得失,已有许多相关的研究论着。就佛教戒律及其制度的关系而言,戒律的持守与正常的运作,无不需要佛教制度的支持,而佛教的制度支持如果无法自主自立的话,佛教戒律的持守就会转变成为纯属个人的修行习惯,而非佛教制度的基础与灵魂了。

  当下,中国佛教在面临日益世俗化的社会及其发展,如何建构佛教信仰的神圣性,实际上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所以,佛教界一再提倡、强调“以戒为师”,力图解决佛教与现实社会之关系。此乃建构与维系佛教信仰神圣性与超越性的基本方法与根本路径。无论当代佛教的发展走向,是“多元化”还是“人间化”,其中所包含的神圣与世俗、传统与现代、保守与自由等张力,大都影响了社会现实与佛教信仰的不同张力。它们对于佛教信仰传统的改革、重建与再诠释,都会成为中国人间佛教发展的重要问题。然而,以戒为师,神圣超越,乃基本之基本。

僧制发展时期

僧团制度内容

主要特征

东晋道安《僧尼轨范三例》。

日常行事制度,然根本精神是遵依戒律。

日常行事制度

隋代智顗《立制法》、《敬礼法》。

日常行事制度为主,开始出现管理和礼法内容。

清规初创时期。唐百丈怀海《禅门规式》。

创设丛林组织管理制度及日常行事制度。然当时受戒、学戒皆在律院,不在丛林。

组织管理制度和日常行事制度

清规成熟时期。宋《禅苑清规》出现,至元代《敕修百丈清规》。

系统化的成文清规制度,内容涵盖丛林事务的方方面面,事无巨细,无所不包,形成完备的丛林礼法制度。

丛林礼法制度

弘一大师的信仰及其思想渊源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