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在印度虽然没有彻底消失,但却大不如从前,甚至在玄奘和尚取经的时候,当地佛教就已经在走下坡路,问题是,印度为什么容不下佛教呢?究竟是佛教自身出了问题还是外力所为?咱们从以下6个方面为大家解析。
1.不接地气
佛教极富思辨特性,应该算得上是最接近哲学的宗教了,这本来是好事,但是却被错用了。
试想一下,那些整日深居简出在佛学中心、各寺庙里面的高僧们把修习重心放在自身修养和解脱上,关键他们所钻研的理论,与社会现实和民众所需是脱节的,意味着印度佛教已经不再像最初建立时立足平民百姓之中,从而失去了民众基础。
2.后继无人
由于佛教理论体系太宏大,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不断探索、创新来完善理论体系,这样才能保持鲜活与吸引力。事实上,印度佛教做不到,不仅内部分歧混乱严重(教派众多),也缺乏像佛陀一样的领军人物和人才,更无法再佛教发展到密教阶段以后,继续在哲思方面的探索,不能创新与探索,生命力行将枯竭。
3.太清高、太消极
印度佛教倡导不吃肉喝酒,不结婚生子,控制七情六欲……是不是有点太清高?
不仅如此,有些印度佛教派别倡导人们摆脱生死轮回束缚,追求涅槃、无我,使得有些信徒抛家弃子、脱离社会,给整个社会带来“消极悲观”影响。
4.不能自力更生
印度佛教在最繁荣的时候,是得到统治阶级支持和民众供养的,结果就是大量的僧侣整日浑浑噩噩,吟诵似懂不懂的经文,整天想着去虚无缥缈的极乐世界。
然而,他们不仅辜负了自己的大好时光,关键还不搞生产,不仅没有缓解社会与民众的压力,反而成为社会与民众的额外负担。
相反,佛教传入我国后,僧侣们要自给自足甚至可以反馈社会,这就与社会与民众形成了一个良性互动。
5.腐化
印度佛教最繁盛的时候,全国各地到处新建寺庙,寺院经济迅速壮大,一部分僧人不仅不再乞食、苦行,而且还走向了类似于印度教一样的道路,比如,鼓励民众通过捐献财物换取所谓的“功德”,僧团内部阶级化、腐化,此时的印度佛教寺院也已成为大封建地主,以及统治阶级的工具。
6.异教挤压
在印度,比佛教还要原始的宗教是婆罗门教,后来逐渐演变为印度教,因为主张“三六九等”,维护封建王朝阶级统治,所以,深得王公贵族们的支持。
不仅如此,伊斯兰教后来传入印度,并且更激进,甚至可以说是残忍,“要么改信仰、要么被杀”,这严重压迫了佛教的生存空间。
打个比方,印度的三大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佛教,有点像三国鼎立,印度教像魏国,伊斯兰教像吴国,佛教像蜀国,只不过后两者被前者打败了。
所以,现在印度大街小巷到处是印度教神庙以及伊斯兰清真寺,很难看到佛塔寺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