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天师(约公元34—156年),即张道陵,字辅汉,东汉沛国丰邑(今江苏丰县)人。传说其为张良的八代孙,曾任巴郡江州(今重庆)令,后辞官归隐,于汉安元年(公元142年),创立了五斗米道。至此,道教之门被其开启;他因此也被后世道教称为“道教教主”。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云台峰白日升天,时年123岁。
“道教教主”张道陵开启道教之门
142年,张道陵在蜀中鹤鸣山创立天师道。其作为隐居于蜀中鹤鸣山的著名黄老道,就这样在历史的舞台上,轻轻地开启了日后于中国大地上绵延千年的道教之门。
天师道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教理教义,有组织形式,有斋醮活动的正规宗教集团,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道教的正式创立。
天师道名称繁多。张道陵称太上老君曾授予他《正一盟威符浆》,让他推行“正一盟威之道”,所以初立教时即名为“正一盟道”,简称“正一道”。又因太上老君封其为“三天法师正一真人”,故道徒均奉其为代天行道之师,并称他为张天师,而称其创立的此道为“天师道”。后因凡入道者均须交五斗米为斋醮之费,所以,该道又被俗称为“五斗米道”。
张道陵在巴蜀地区创立的五斗米道,标志着道教的正式创立,在中国道教史上有划时代的意义。
天师道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五千文》(《道德经》)为基本经典,张天师还亲自作《老子想尔注》,来阐扬道教教义,称“道”即是“一”,“—散形为气,聚形为太上老君”。如此这样,“道”的化身老子就成了道教的最高尊神。另外,张道陵又撰著道书二十四篇,来阐明天师道的奥义,用以作为教徒的行动纲领。又将数万道徒分为二十四治(一治就是一个传教区,治有治所,置土坛,构草屋,是道众集体祭祀之所),治设祭酒。祭酒是统领一方的宗教首领,又是主持道众请祷祭祀的法师:祭酒下设鬼吏、奸令,初人教者称鬼卒。
此外,张道陵又创造了极富人道意味的传道方法,即以符箓等方法为人治病而传教。
张天师的这些教义和纲领,为后来道教的发展奠定了浑厚的基础。
张道陵122岁时,宣布天师之位由其子张衡继承,并定下历代天师由张氏嫡亲子孙继承的传承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