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道教发展:寇谦之改造五斗米道

南北朝时期,北魏入主中原建立政权后,鉴于自己是鲜卑族拓跋部,为了消除汉人由于民族隔阂而产生的反抗,实行了与汉族相同化的政策。在对待宗教的态度方面,太武帝对道教非常热心,并给予嵩山道士寇谦之对天师道(五斗米道)进行改革以强大的支持。

寇谦之,字辅真,祖籍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后迁居冯翊万年(今陕西临潼)。自称东汉光武帝时雍奴侯寇恂的十三世孙。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寇修之,为苻坚东莱太守。长兄寇赞,在北魏初任南雍州刺史。

不过,寇谦之从小就无心于仕途,而是一心一意地倾心于道教。据记载,小时起,他就开始从家中仅有的道器、道书以及搜求学得的道术中,寻求道教带来的无限乐趣了。那时,他每天在家里诵经打坐,炼乳气功,服药饵,一心所想的就是能获得仙道灵效,而且历经数年,都一如既往。

后寇谦之奇遇“仙人”成公兴,并拜其为师,之后便随之入华山一起研道。据记载,成公兴本是一位仙人的弟子,因火烧仙宫而被其师傅惩罚至民间,接受劳役七年。于是,来到民间的成公兴便以授道来赎罪,寇谦之便因此缘故而才得到授道的。

七年后,当成公兴回天宫,寇谦之开始隐居于嵩山,继续其修道之路,并渐渐获得显赫的声誉。正是这个时候,寇谦之被北魏太武帝重用而开始出山入世的。

这之后不久,在北魏太武帝的支持下,他开始整理改革已不大合时宜的五斗米道的旧制度及科范礼仪、道官教义等。

寇谦之,对五斗米道的改革之源头究其根源是怎样的呢?

中国道教虽然以东汉天师道为主,但历经了魏、晋和北魏之初,却未能将其教理教义和教团的存在和发展稳固,而是一直以一个分散的状态存在着,更没有得到官方的认可。

其间,尤以五斗米道的发展最为忧患重重。

五斗米道自汉末张鲁投降于曹后,开始迁移北方。不久张鲁去世,教团的发展由此暂时停滞,继而其内部开始发生分化,一些祭酒道官开始独自传授教职,招收弟子,并且滥收钱物。至此,五斗米道步入腐败之风气中。

为适应历史的潮流,寇谦之在被太武帝重用期间,开始对五斗米道进行了一个较为彻底的改革。寇谦之对五斗米道的改革,为后世道教的斋仪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于寇谦之对五斗米道的改革,是颇富传奇色彩的,另更有史料如是记载:

在嵩山,寇谦之潜心修道达三十年之久,并开始招收弟子,讲经施术,弘扬道教。

北魏神瑞二年(公元415年),寇谦之宣称太上老君亲临嵩山授予他“天师之位”。赐给他《云中音诵新科之戒》二十卷。传授他导引服气口诀诸法,并令他“清整道教,除去三张伪法,租米钱税及男女合气之术”。之后,寇谦之便以“天师”身份宣扬道教,并对“五斗米道”进行“三整顿”。

北魏泰常八年(公元423年),寇谦之又称老子玄孙李谱文降临嵩山,亲授予他《录图真经》六十余卷。赐以其劾召鬼神与金丹等秘法,并嘱其辅佐北方“太平真君”(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所以,于次年(公元424年),寇谦之亲赴魏都平城献道书于太武帝,在太武帝重臣崔浩的帮助下,太武帝将平城东南建立成新天师道场并赐予给他。此道场,重坛五层,甚显威严。

至此,寇谦之“天师”变“帝师”,在太武帝的大力支持下,开始了对“五斗米道”轰轰烈烈的改革。

寇谦之在宫中辟谷不食,画符镇灾,讲经论道,发布遵老君训诫改革“五斗米道”。他首先剔除旧“五斗米道”中反映劳动人民利益和愿望的思想,坚决禁绝得用“五斗米道”犯上作乱,并废除三张时期的租米钱税制度。整顿组织,加强科律,增订戒律和斋醮仪范。

由此,经改造后的“五斗米道”,由一个民间宗教,变成了符合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宗教,被称为北天师道或新天师道。

北魏道教发展:寇谦之改造五斗米道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