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所处环境的适应力特别强,随着时代潮流的变化。佛教为求生存,对释迦牟尼所讲的古老道理––原始佛教教义也会予以新的解释或索性推翻之。释迦牟尼死后(西元前四八六年,有异说),佛教僧伽(教团)开始分裂。到了西元前三百年至西元一百年左右,佛教已分成保守派的「上座部」(后成小乘佛教)和自由派「大众部」(后成大乘佛教)等两大派别,各派中又再分若干小派而共分成二十个部派。这时期的佛教称作「部派佛教」。上座部的主流是「说一切有部」(简称有部)。有部对于「因缘」和「空」约两大教理,另有新的解释。有部主张构成万有的要素(法体),不论过去、现在或未来都是实在的,永远存在不灭。现在的一切存在物虽由各种因缘和合而成,一旦因缘消灭,现存物亦随之而消灭。但构成万物的原素即仍存于未来之中。一旦因缘成熟,又会再度出现。例如一块金子,「过去」是一枚戒指,「现在」可被铸成耳环,「将来」也能制成别的装饰品。有部反对万物随因缘灭而灭,即主张物质不灭说,连带诸法(现象)皆空的「空」也一起被否定了(主张法体恒有、三世实有)。这种「新佛学」,当然已离释迦牟尼的教理很远。
到西元一世纪前后,印度佛教中若干人起了宗教改革。他们吸取了大量婆罗门教的神鬼信仰,以及印度周围各国某些宗教信仰与哲学思想等,然后把这些东西统统搬进佛教,成立了所谓大乘佛教(Mahayana
Buddhism)。原有的佛教从此便被贬称为小乘佛教了(Hinayana
Buddhism)。但日本泰半佛教学者一致认为大乘佛教信仰已离原始佛教甚远而主张「大乘非佛说」,亦即大乘佛教的教义不是释迦牟尼所说的。和我多次进行过笔战并以毒骂基督教而出名的臺湾圣严和尚,去日本佛教大正大学留学后眼界大开,居然也开始接受大乘非佛说了。例如他论到净土宗阿弥陀佛来源时说:「……一旦接触到来自希腊、波斯等北方民族的宗教信仰时,为了接引异教进入佛教,对异教的思想便不能不考虑其价值。」(《世界佛教通史》上集第一四五页。龚按:出于「佛教权威」和尚的口,佛教如果承认异教思想也有「价值」,要予以吸收,岂不更证明佛教思想真是大有问题而非绝对的「真理」了。)圣严小心翼翼,唯恐触怒臺湾佛教界保守派(实则是顽固派)的诸山长老前辈,所以只好转弯抹角,暗示着阿弥陀佛信仰实乃由大乘佛教取自希腊、波斯等国宗教而来。本人曾写过一篇几万字的论文––「阿弥陀佛真相」,登在香港《景风》杂志,证明净土宗的阿弥陀佛信仰是来自印度以外的地区,大概和波斯的太阳崇拜信仰有密切关系。详情请阅拙着《阿弥陀佛真相》。
大乘佛教在人「心」上下工夫
佛教到了大乘发展时代(西元一世纪起至西元八、九世纪止),在思想进展上,说好听点,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但实则是「乱七八糟,一塌煳涂」。笔者被邀与胡适博士在臺北官舍午餐时,他称大乘佛教是「垃圾桶」(意即甚么都有),真是一针见血!简言之,大乘佛教可分三大系统:(一)专注重人的「心」才是根本问题的禅宗、天臺宗、华严宗、唯识宗。(二)另立西方「救主」阿弥陀佛的净土宗。(三)以婆罗门教咒语为本,另创大日如来,类似泛神论,大日如来即我,我即大日如来,所谓「即身成佛」的密宗(真言宗)。目前,从印度来的西藏喇嘛教密宗在臺湾大为流行。限于本文题目及篇幅,笔者只讲第一系统。
(一)各宗的心观:
从印度大乘鼻祖龙树及世亲与无着等大牌人物开始,直到传至中国为止。大家都把诸法(万物)到底是「有」抑或「无」,以及万物到底是何种存在等问题,最后都集中到人的「心」上了。这些大乘教徒的主张可总括成二点:(1)甚么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五蕴、轮回、涅盘……等等,都不遇是一种「假名」,它们根本不存在,没有这么一回事(亦即无十二因缘、无轮回、无……全部是无)。(2)人只要下些工夫,弄通思想,能在自己心中明白上述「无」的道理,而同时知道我本来原是「自性(心)清净」,则便是开悟了。梵文称作
Buddha。这个梵字,中译「佛」、「成佛」。这个仅属「开悟了」的普通用语,以后也被神化而把「成佛」变成像是上帝一般的了。
禅宗主张「见性(心)成佛」,自见「本性(心)清净」。天臺宗相信「念(心)三千」,每一人只要一念之差,可以上佛界,也能入地狱。华严宗则强调「此心即法界(真心)」,人心统摄万物,万物唯心缘起,由于自己的「心」一动,或成迷或成悟。唯识宗用了「第八阿赖耶识」的名字(Alaya)来代替人的「心」的说法,主张阿赖耶识(心)才是生出世界万物的基本种子。「万法唯识,心外无法,三界唯心」。但这四大佛教的主流思想,都不过是在人的「心」上下工夫、兜圈子。他们主要是说:人的「心」原本清净无秽,一尘不染。只要你抱定这种想法,绝对不变,你便不必再怕甚么轮回不轮回的了。这有点好象在追求亚当和夏娃未犯罪前,在伊甸园中的那种纯净灵性生活。但人已犯了罪,欲想靠己力恢復,已是不可能的了(参弗二
8、9)。佛经说:「心作天,心作人,心作鬼神,畜生地狱,皆心所为也。」(《般泥洹经》卷上)【龚按:经文意即六道轮回或五趣(道)(天、人、鬼、畜生、地狱)都不存在,都无非是你的「心」所为(想)罢了。】「心有想念,即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盘。」(《大集经》)「三界虚妄,但是一心作,十二缘份,是皆依心。」(《华严经》)
(二)《心经》与《金刚经》的教训:
在大乘佛经中,推翻原始佛教最彻底、最露骨的要算是《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了(简称《心经》。几乎所有中国佛教徒非常喜欢诵念这本经,原因可见经文。龚按)。经曰:「……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心经》劝人只要自己心中觉得根本没有甚么无明、甚么生老病死……这些东西根本都不存在,那你就不必再怕甚么了,无有恐怖。有名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据说禅宗六祖慧能是因听了此经而开悟的),也和《心经》一样,走同一条「无」的路线。经曰:「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亦即你的心不要天天被牵挂在这些东西上面,它们根本是不存在,是无。龚按。)同经结论说:「何以故,一切有为法(指能见之物「Rupa,色」的别称。龚按),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亦即一切能见之物归根结柢都属无。龚按。)受了《心经》和《金刚经》等思想的影响,中国若干佛教徒更大胆也干脆否认有所谓「业力」,因此也是劝人不必再怕甚么业报不业报,一切统统放心好了,「诸佛合十曰:『阿难!阿难!无色无色,更无受想行识,则诸业不起,一切众生当无劫孽』。」(《圣贤杂志》第一九三期,一九八五年一月,台中圣贤堂)据该杂志说,以上的「诸佛合十曰」是所谓观音菩萨藉扶乩降坛而讲「色空之论」的。所谓观音降坛和诸佛合十都不过是骗人的幌子,但中国佛教徒和受了佛教影响的中国人,都想从「业」和轮回等的恐怖教义中逃脱,而渴求变成所谓「我本自性(心)清净」的念头倒是真的。据说鸵鸟在紧急关头时,把自己的头埋入沙中,自己已看不到甚么,便安心快乐得以为一切都无问题了。大乘行者所追求的「无」和「无有恐怖」倒有点像鸵鸟式的自我安慰。
佛教到底是「有」?是「空」?模棱两可
大乘佛教可说走了另一条路线,完全否认推翻了释迦所讲的原始佛教教义。难怪受了这种新思想的中国禅宗僧人竟也敢大骂起佛祖释迦牟尼来了。据说,释迦曾讲过:「奇哉!奇哉!大地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中国禅僧云门和尚却听了大怒道:「若我当时在座,当一棒子打杀与狗子吃,贵图天下太平。」他又说:「佛之一字,吾不喜闻。」禅宗及其它以修「心」开「悟」的僧侣及信徒,十分喜听云门的骂佛狂言。其实,我们对于云门的骂佛狂言,不必大惊小怪,这只是个思想上的问题而已。大乘既然已走了自己的新路线,当然不想再受释迦旧教训的束缚。但小乘佛教的泰国僧人绝对不承认大乘的「新思想」。小乘僧人仍都在苦苦修心,追随着导师释迦牟尼的脚踪。我曾在泰国佛寺与泰僧讨论过大小乘教理,他们把大乘佛教和尚恨透了,尤其对那些娶妻食肉的日本和尚,更是看得一文不值。大小乘佛僧直到现在,仍是水火不相容,没有往来,形同仇敌。
由于佛教对「有或空」一直说不清楚,臺湾佛教徒余绍坡先生不得不大声唿吁道:「……现今尖端科技发展迅速,佛法亦应以革新精神,将经论义理依『精简、明确、具体、应用』四点原则,使人容易了然佛法核心义理,不但不沿用『空』字,以杜绝『后遗症』,也要普遍提高对义理认识的水准。弘法领导阶层,以为然否……。」由全文可知,只要不用「空」字,就不曾连带陪衬一个「有」字,也不曾发生「空无」、「断灭」的误解(见氏撰「佛法义理中不应沿用『空』字」,《海潮音月刊》,一九八五年四月)。照笔者看,除非中国佛教来个教义「大革命」(这种情形很难发生),否则,「空与有」的问题还一直要纠缠下去,永远解决不了。这是因为佛教教义内容自己出了毛病,有了问题,即使教主释迦牟尼从骨灰瓶中「復活」过来,也无法解决得了。他一定会对所谓大乘佛教大吃一惊,会叹息问道:「你也是佛教徒吗?」
为了「有无」的教义,中国佛僧也因而伤透了脑筋,只好用模棱两可、含煳笼统的说法予以搪塞了事。例如臺湾有名的「高僧」南亭法师说:「……此心无形无像,故不属有,有作用可见,故不属无……可以说空,可以说有,空则虚灵玄妙,不可捉摸;有则事事物物,皆唯心观……」(见氏着《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南亭和尚的解释使人难以捉摸,到底是有?抑或是无?照他的说法,两者都是,两者都不是。结果仍无具体定论。这就是佛教!兹引用另一则佛教文章,以飨基督徒读者。这篇文章的内容也是莫名其妙,没有清楚的答案。文章名叫「问答」。问:「生从何处来?死往何处去?」答:「本来面目尚不可得,更从何处问来去?」问:﹁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又如何?」答:「无明为父,贪爱为母,合和而为『我』!」问:﹁我是谁?﹂答:「四大本空,五蕴非有。是谁问:『是谁』?﹂(《觉世旬刊》,一九八三年,八月廿一日)
三个与空观有关的思想
和空观有关的另外三个思想也必须说明一下。
(一)四人皆空说:
古印度诸学派大多以「地、水、火、风、空」为成立世界的五大原素(也有除去「空」的「地、水、火、风」四大说)。佛教承袭了这个四大,也以为凡是能见之物(色法)都莫不由此四大原素而成。「地」界属坚性,指物的坚性部分。「水」界是湿性,指物的湿性水分部分,能摄取。「火」界是暖性,指物的暖性部分,使物能成熟。「风」界是动性,指物的动性部分,助物生长。但以后大乘佛教站在「空」的观点,以为就连这个「四大」也仍在
Sunya(空)的范围内,所以成了「四大皆空」。但「四大皆空」这句话在中国民间即成了一句害人不浅的口号,已成为代表「努力奋斗无用」的箴言了。人生到头来反正都落得一场空,干嘛还要为生活吃苦拼命?因此有人「看破」(?)红尘入「空门」去作和尚或尼姑。但和尚尼姑也得吃饭活下去,要设法弄钱养活自己。所以仍未彻底离「空」,仍在「有」(钱)上打滚呢!再者,据说寺院或尼庵中问题更多,「空」不了呢!我没有作过和尚,僧伽内部真正情形我不清楚,但请阅读《僧尼归主记》,便知其中若干惊人和恐怖的事情了(此书在各教会书局有售)。
(二)四劫说:
古印度婆罗门教学派称此为「劫波说」(Kalpavada),以为这个世界有成立期间叫作「成劫」;世界的存续期间叫作「住劫」;世界的破坏期间叫作「坏劫」;世界破坏后,到下次再成立时的时期叫作「空劫」。佛教也採用了这个四劫说。据说每一劫的时间是二十中劫,总共八十中劫而成一大劫。一大劫的年代是十三亿三千四百万年。但由于佛教的世界观是既无开始,也无末了,所以佛教的四劫说只用以说明凡物的变化阶段而已。例如某一物有它的完成期(成),有它的发展期(住),有它的变坏期(坏),有它的消灭期(空)。万物似乎都能适用于此四阶段变化。如青草的生出(成)、长大(住)、枯干(坏)、消灭(空)。
(三)中国佛教徒是伪无神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