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大乘佛教

(一)「依缘起说」与「依胜义谛说」:

A.「佛

法」――缘起说。以缘起(四谛,世俗谛)为先要。从众生──人类现实身心中,知迷悟、染净的必然而通遍的「法」,观一切为无常、苦、无我我所而契入。

B.「初期大乘佛法」――依胜义谛说。以了达真谛──胜义谛为先。

 

如《佛说文殊师利净律经》说:「彼土众生,了真谛义以为元首,不以缘合为第一也」。(大正14,448c)文殊师利菩萨是从东(南)方世界来的,那边的佛法,以了达真谛──胜义谛为先不如此土的佛法,以缘起(四谛,世俗谛)为先要的。「此土」,是释尊以来传统的「佛法」;文殊所宣扬的「彼土」佛法,就是出现于东南印度的「大乘」。(《印度佛教思想史》p.92)

 

(二)「先知法住、后知涅槃」与「直从涅槃入手」:

A.「佛
法」――先知法住、后知涅槃。如实知缘起的法住智,是修道的必要历程,决不能离世间的如实知,而能得涅槃的。

B.「初期大乘佛法」――无论是利根、中根、钝根;初学、不退转,都直从与涅槃相当的「甚深处」入门。

 

(三)对于「如、法界」之内容:

A.「佛
法」――如、法界等,在《阿含经》里是用来表示缘起法的。

B.「初期大乘佛法」――如、法界等,在大乘经中,都作为胜义谛、涅槃的别名。

§6.5.2
般若波罗蜜在菩萨道中的重要性:

一、《般若经》:着眼于佛弟子的修行,所说的甚深义,是言说思惟所不及的。这是

以佛及阿罗汉的自证为准量的,如《大般若经》一再的说:「以法

住性为定量故」;「诸法法性而为定量」;「皆以真如为定量故」;「但

以实际为量故」;量(pramANa是正确的知见,可为知见准量的。

 

二、文殊教典:与《般若经》同源异流,也一再说:「皆依胜义」;「但说法界」;「依

早期的大乘佛教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