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的大乘佛教

(一)印度民族的特性与佛教的关系:

1. 印度是个不重视历史的民族。

2. 佛教崛起于印度的民族宗教中,但他流行于印度,受印度文化的特性影响,

所以除南方的锡兰,北方的罽宾区的佛教,略有事迹可寻而外,佛教又重復

陷入民族的形式,淡褪了历史的痕迹。

(二)关于圣典在印度文化中集成的性质:

1. 印度教的典籍,四吠陀而后,又流出梵书、奥义书、随闻经等。

2. 部分的声闻经,与一切大乘经(起初还依傍史实,后来即索性不在乎),已

是佛教流行中佛教时代意识的表现,是佛教界──一部分或大部分人的共同

心声。

 ※圣典的集成,仅能推论他为编集于何时何地,属于某些学派的集出,决不能看

作个人的作品,看作某人的伪撰。

(三)初期圣典所包含的非历史的成分:

1. 以经、律、法相、戒──四事,集众公决来勘辨所传的「亲闻佛说」,或「展

转传来」的真伪。

2. 依广律说,如确信这展转传来的真是佛说(佛法):



不知在那里说→王舍城的竹园,舍卫城的祇园,或六大城随说一处。


不知为谁说→比丘:阿难;国王:频婆沙罗王,波斯匿王;长者:须达多。

早期的大乘佛教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