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藏传佛教
藏传佛教是佛教的一支,主要流行于我国西藏、青海、云南、四川、甘肃、内蒙古、新疆等省区以及尼泊尔、蒙古、哈萨克斯坦、印度等国家。7世纪,佛教最初从中国汉地和印度传入藏族地区。佛教传入后与当地苯教发生激烈冲突,而两教在相互斗争中也相互吸收。此后不断发展,11、12世纪,形成带有藏族地区特色的藏传佛教。它把以释迦牟尼名义编述的大小乘佛法统称为显教,以法身佛大日如来所说的教论称为密教。所据经典有:《大日经》、《金刚顶经》、《现观庄严论》等显密经典。藏传佛教也分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宁玛派、噶丹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它们虽然各有特点,但教义上基本是把显、密二教结合起来,提倡显、密兼学兼修。藏传佛教由于莲花生大师、阿底峡尊者、八思巴帝师、宗喀巴大师等人的努力,发展迅速,影响深远,成为藏族人民灿烂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汉传佛教的禁忌
佛教传入中国汉地以后,与中国儒家的社会伦理道德有明显不同,因此佛教徒在生活方式、社会交往、人生禁忌和信仰活动等方面,都与世俗百姓有着显著的区别,这些独特的风俗习惯构成了中国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中国佛教禁忌风俗一方面来自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规,显然留有古代印度社会风俗的痕迹;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土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它是随着佛教在中国文化圈里的传播而逐渐形成的。这些禁忌一经形成之后,反过来又推动了佛教向民间的广泛传播。
佛陀临逝世时教导弟子们,在他去世以后要以戒为师。佛教的戒(禁忌)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僧人和僧团的,另一方面是针对在家修行者的。佛教的禁忌,是以佛教事业的兴盛和佛教的根本教义得到弘扬为目的的。佛教自传入中国后,同各地的民俗、文化相融合,形成不同的禁忌。下面就对佛教的一部分禁忌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中国佛教的禁忌一方面来自于佛教本身的戒律仪规,另一方面也受到中国本土传统民间风俗的影响。皈依佛门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汉传佛教禁忌的主要内容有:
1.
对一切学佛者的普遍禁忌
(1)皈依
佛教对一切学佛的人,无论是出家还是在家,都要求皈依三宝,即确信佛、法、僧为自己终生身心依靠之处,这是入佛、学佛的第一步,表现了佛教中对三宝不可分离的观点。按照佛教制度,不皈依三宝,就不是真正的佛教信徒。三皈依庄严而神圣的仪式,既体现了佛教的神圣,也表达了佛教信仰者的宗教感情,所以凡进入佛门的人,要郑重履行佛教三皈依。
(2)持戒
皈依佛教的人,无论在家、出家,为了发慈悲心,增长功德,都要持佛教的戒律,最基本的是“五戒十善”,“五戒”是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戒;“十善”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欲、不嗔愤、不邪见。
对出家僧人的基本要求和禁忌
出家修行是佛教的传统,从印度到中国,都有男、女二众出家。出家修行的两大任务:一是自度,为求得自己的解脱,为证得阿罗汉果而出家修行;二是协助他人和护持众生修学佛法,帮助众生得度和觉悟。佛教对出家僧人的要求和禁忌更为严格,出家僧人的禁忌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饮食方面的禁忌
①素食:素食成为汉传佛教区别于其他佛教宗派和其他宗教的重要标志之一。素食的概念包括不吃“荤”和“腥”。“荤”是指有恶臭和异味的蔬菜,如大蒜、大葱、韭菜等,《楞严经》说:荤菜生食生嗔,熟食助淫。所以佛教要求禁食;所谓“腥”是指肉食,即各种动物的肉,甚至蛋,出家人都不能吃。所以大乘佛教经典《楞严经》等,都强调素食,严禁肉食,体现了佛教的慈悲观。不过素食的范围也比较广,例如:辣椒、生姜、胡椒、五香、八角、香椿、茴香、桂皮、芜荽、芹菜、香菇类等都可食用。豆制品、牛奶和乳制品,如奶酪、生酥、醍醐等也都不在禁止之列。
②不饮酒:酒能麻醉神经、能乱性,所以要绝对禁酒。不饮酒也包括不饮一切能麻醉人的饮料,包括粳米酒、果酒、大麦酒、啤酒等。能够麻醉神经与分泌系统的各种“毒品”,更在禁止之列。
③不吸烟:吸烟虽然不是五戒范围的内容,但是吸烟是一种精神依赖的不良习惯和嗜好,体现了一种精神的追求和贪欲,同佛教要求清净无我的境界不相符,因此也在佛教的禁忌之内。
④过堂:僧人在寺院过集体生活,吃饭要过堂,不能三三两两或个人在住处私自搞小灶,乱做饭菜。过堂是出家人一项重要的仪规和修行生活,是出家团体修行的一项重要制度,作为出家僧众,要坚持进行,不能偏废。
⑤过午不食:这是佛陀在世时的制度,上座部佛教坚持较好。汉传佛教不注重,但近年来也有不少汉僧把过午不食作为自己修行生活的重要内容,甚至有的寺院晚上不开火。
⑥不吃零食:这是佛教对僧人的要求,既是僧人威仪的需要,也是僧人修行的需要。所以,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不宜对僧人敬酒,劝酒,或者劝吃肉,也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茶、饮料等)。
(2)着装和修饰方面的禁忌
①僧衣:出家人平时必须穿着佛教规定的出家人的服装。根据佛教制度,僧众的衣服有五衣、七衣、大衣三种。一是用五条布缝成的小衣,在劳动时穿。二是七条布缝成的中衣,是平时穿的。三是九条乃至二十五条布缝成的大衣,我国俗称祖衣,是礼服,是出门或见尊者时穿的。三衣总称为袈裟。僧衣是出家僧人的重要标志,是僧人修行的体现,因此,僧人已经出家,不能穿着在家人的服装。
②剃发:又作削发、祝发、落发、净发等,剃发是僧人出家最基本的条件,留发是僧人最大的禁忌。
③剃胡须:留胡须也是佛教的禁忌,要求出家人皆不得留胡须。
④香疤:香疤即僧人受戒时在头上燃香烫戒疤,出家人在受戒时,为了表示发菩萨的大宏誓愿,以期难忍能忍,难舍能舍,以燃顶香来显发自己的心迹。
(3)个人生活方面的禁忌
不结婚,不蓄私财等。佛教认为出家僧众担负着住持佛法、续佛慧命的重大责任和终身事业,因此必须独身出家才能成就,积蓄私财是违背出家本意的。除此以外,这方面的禁忌还包括不着香花幔,不香油涂身,不自歌舞,不观看听取歌舞,不坐卧高级豪华床位,不接受金银象马等财宝,不作买卖,不看相算命,不显示神奇,不禁闭、掠夺和威吓他人等。僧人出家受戒后,戒律还要求比丘、比丘尼分别住在各自寺院中,不能同住一个寺院。
(4)居士的禁忌
在家居士,即不出家而信仰佛教、学修佛法的男女二众,一般将这些信众称为居士。居士的禁忌一般有:
①皈依三宝。皈依即身心归向依靠之处,皈依三宝即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自己终生身心依靠之处,学佛者不能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和神庙。
②必须奉行前面所述的五戒十善八正道。五戒,即不杀生、不倫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含欲、不瞋恚、不邪见;八正道,即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③持斋。在每月特定的日子里实行一种克制的生活,即不涂香装饰,不观听歌舞,不坐卧高广床座。持斋日子一般是阴历朔日、初八、十四、望日、二十三、二十九日。
(5)佛教交往中的禁忌
同僧人交往的禁忌:一般人见了出家人,可以合掌问讯,以代替俗人间的握手礼。在这方面,周恩来、邓小平等老一辈革命家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他们在会见国内外佛教界人士时,都双手合掌以示对佛教人士的问候;同出家人共处时,不宜向僧人敬烟,因僧人不吸烟;在同出家人同桌就餐时,不宜向僧人敬、劝酒,或者劝吃肉,不宜提议同僧人干杯(包括茶、饮料等);与僧人同桌就餐时,不宜将素菜荤叫,例如排骨、鸡、鳝鱼等;对僧人不宜问是否吃肉、是否已经结婚之类的话,更不要议论或者讥讽,不要学说“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之类的话;不宜邀请僧人唱歌、跳舞或参加其他不符合佛教清规戒律的娱乐活动。
同比丘尼交往的禁忌:男性公民到比丘尼寺院,不能进尼众的寮房,同比丘尼说话时要有另外的人在场;所有男性,包括小男孩,都不能在比丘尼寺院过夜住宿,到晚上都要离开;到比丘尼寺院参观、拜佛,应衣冠整齐,特别是不要赤身露体;不要唱流行歌曲;不要主动同比丘尼握手。
参观寺院的禁忌:到寺院勿大声喧哗,高谈阔论,指指点点,评头论足,应衣冠整洁;勿到寺院里谈情说爱;勿乱动乱敲寺院的法器,以免影响僧人的修行生活,影响寺院的宗教活动;如果到殿堂拜佛,要在两侧拜垫上进行,不可占据中央大拜垫,这是寺院主持所用;勿强行要求参加僧人的传戒、诵戒活动等,也不要有意无意偷听僧人传戒和诵戒;如果应邀参加佛教界举行的大型庆典活动,在活动中可以不参加拜佛;到寺院观光旅游的人,不经允许,最好不要到寺院禅堂里面去,也不要随意到僧人闭关的地方去,特别是女士到寺院,更要注意;尊重佛教的丧葬习俗;尊重佛教关于处理僧人遗产的制度等。
对出家众的称谓,佛教也有一些讲究。中国人一般称呼男出家众为“和尚”,女出家众为“尼姑”,或者称“姑子”,其实这种称呼是不准确的,特别对尼众的称呼更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
其实遵照佛教的制度,只有大丛林(寺院)的方丈才能称为“和尚”。此外,沙弥的剃度师也可称为和尚;比丘的得戒师也称“戒和尚”。所以,其他僧人一般都不能称和尚,和尚实际上是很尊重的称呼。对于和尚可称为“和尚”、“大和尚”、“方丈”,教外人可称“大法师”、“法师”,居士可统称“某某师父”。凡是剃度出家的男性,年满20岁,受了具足戒的则称做“比丘”。受具足戒五年之内的比丘,还没有资格收授徒弟的,居士可称他们为“师父”,教外人可称“某某法师”。应该注意的是,教外人同僧人交往中,不要直呼其号,因为这样做显得不尊重僧人,容易引起信教群众的反感。
对于女众出家人,称其为“尼姑”并不合乎佛制。正确的称呼是:年龄满18岁,在受了十戒的基础上再加六法,为随学比丘尼。居士称“某某师父”,教外人称“某某法师”。受过具足戒的就是比丘尼,教外人可称“某某尼师”、“某某法师”、“某某师父”、“某某师太”。也有称尼众寺院的住持为和尚的。
以上所讲的各种禁忌主要是中国汉传佛教所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