⑶
回向求生西方净土
普贤十大行愿行门广大,功德无量,得三世诸佛的称叹。普贤菩萨为华藏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作懿范,以所修善根功德回向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自誓:“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不仅自己愿生净土,并且以十大行愿无边胜福回向法界众生,“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华藏海众导归极乐世界的举措昭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一法,乃《华严》一生成佛之末后一著,实十方三世诸佛因中自利、果上利他之胜异方便。
以上从三方面略示本经主要内容。十大愿王的具体内容将在后文详作讨论,兹仅粗陈概况。
2.本经宗趣
本经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法界缘起即所入,普贤行愿为能入。
本经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疾速成佛为趣。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劝进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而为《华严》一经归宗结顶之法。普贤菩萨以修持十大愿王的功德,不求生华藏世界,而期生西方极乐世界,义味深远,略标有五:一者阿弥陀佛悲愿深重,偏重接引娑婆众生故;二者欲使众生系心一境,方便接引故;三者极乐世界去此娑婆世界十万亿佛土,而华藏世界中所有佛刹皆微尘数,极乐不离华藏故;四者卢舍那佛即是阿弥陀佛故;五者菩萨大心人虽妙悟本明,顿同诸圣,然犹力用未充,未及如来出现,普利众生,所以暂依净土,亲近弥陀海众,直至成佛。故偈云:“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蒙彼如来授记已,化身无数百俱胝。智力广大遍十方,普利一切众生界。”《华严》明一生成佛之法,而最后归宗于求生净土。是知净土一法,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无上大法。
五、《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
《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是《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中一章,仅二百四十四个字,却将净宗修持心要和盘托出。《首楞严经》中二十五圆通章中,有两个圆通法门被特选,一是观音的耳根圆通,二是势至的根大圆通。这二大圆通特别地排在最后,未按常规次序排列。如六根圆通中,观音的耳根圆通抽出放在最后;七大圆通中,势至的根大圆通抽出放在倒数第二。这二大圆通特别地选出放在最后,表明观音耳根圆通契合娑婆众生的根机,而势至念佛圆通则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究竟了生脱死之胜异方便,弥契十方众生的根机。所以楞严选佛场上,观音耳根圆通被明选,势至根大圆通被暗选。二者互为表里显密,相得益彰。印祖将本品经文列为净宗根本经典,实属手眼不凡。
1.本经内容
大势至菩萨是专修念佛三昧的祖师,堪称法界净宗初祖。大势至菩萨为十方世界念佛人树立了一个榜样,即因地专修念佛法门,成就圆通,果上大悲普济净业行人,今于娑婆世界,专摄念佛人,归于净土。本经义理甚深,略标有三:
⑴
心佛众生同体,亲友母子相忆
恒河沙劫前,大势至菩萨接受超日月光佛教示的念佛三昧。首先,经文用两种比喻表明佛与众生的连体关系。其一,亲友喻。一方专心忆念此亲友,一人旁骛忘其亲友,比喻佛念众生而众生不念佛。佛以大悲愿力,常念众生,游化娑婆,乃令众生若逢或见。众生不念佛,佛虽现在众生前,亦视而不见。二人相忆,二忆念深,自可相见相亲,不相舍离,比喻众生念佛,如同佛念众生,久忆不忘,不但今生常得见佛,乃至多生多劫之后,均能常随佛学,如影之随形,不违不离。
其二,母子喻。十方如来见到众生受诸苦痛,如箭入心,如慈母见子受苦,忆念之心,无有疲厌。而六道众生不念佛,佛念众生,单忆无用。子若忆母,如母忆时,自可心心相契,比喻众生若能忆念如来,犹如如来怜念众生一样,则感应相交,互摄互融,生生世世不相违远。
上面二喻所示的义理是修行念佛三昧的基本理念。从理体上说,母子一源,生佛同体。一念无始无明妄动,专忘与逃逝导致同体一源的裂变与异化。因病投药,超日月光佛传授的念佛法门,仍从病根上下手,旋回众生颠倒的忆念,转到随顺法性的忆念。不走世间忆念五欲六尘的路子,而以至诚的出世本怀忆佛念佛,达到就路还家、母子会合的目的,亲证生佛一体的自性。
⑵念佛纲宗: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是大势至菩萨契证圆通的奥诀。大势至菩萨直接从根修证,不在六根的相用上分别选择。外不择眼耳鼻舌等六根之相,内不择见闻觉知等六根之用,唯全心专注佛号,不令六根攀缘六尘。识一精既摄,六根之用不行。六根摄住归一,心地渐臻清净。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若能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