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教程

  中国净宗集大成者善导大师,早年出家,求道于诸方,至西河遇道绰大师,在其九品道场听讲《观无量寿佛经》而大喜曰:“此真入佛之津要!修余行业,迂僻难成;唯此法门,速超生死。”于是勤笃精苦,如救头燃,感应殊胜,化缘极盛。著述宏富,影响巨大。

  又唐代开元间有慈愍三藏者,原名慧日,曾远涉印度求学,寻求梵本,凡十三年,备尝辛酸,深厌阎浮提,遍寻出离三界之道,天竺三藏学者皆指赞净土。后至北印度健驮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据云虔祈者多有灵应。慧日法师遂七日叩头,又断粮毕命为期。至七日夜未央,观音菩萨在空中现紫金色相,长丈余,坐宝莲华,垂右手摩其头曰:“汝欲传法自利利他,西方净土,极乐世界,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得大利益。汝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慧日法师因感观音菩萨现前开示,信心大增,遂决定专修念佛,矢志净土。回国后,为唐玄宗说法,开悟帝心,唐玄宗赐号慈愍三藏。慈愍三藏见到当时禅宗空腹高心,贬抑净宗,乃撰《往生净土集》,盛倡念佛法门,视净宗念佛法门为出离生死苦海之捷径。主张融通各宗,会归净土。其净宗思想对后人影响颇大,别具一格。

  净宗在唐代,无论理论建构还是修持实践,均蔚成大观。在理论建构方面,前有道绰、善导,继后有慧日、法照、迦才、怀感、大行、少康等诸师辈出,各有章疏著述,阐扬净宗教义。又其他宗派的祖师大德,如法常、智俨、吉藏、玄奘及窥基等,或翻译经典,或著述称扬,或归投净土,形成春兰秋菊竞辉的局面。在念佛行持方面,净宗祖师以自身修行成就来弘传念佛法门,如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号,便有一道光明;少康大师念一声佛号,便出一尊佛像等。大行法师专心思忆阿弥陀佛,阅三七日,夜半忽睹琉璃地,心眼洞明,临终预知时至,寂尔往生。另外,文人哲士亦倾慕净宗,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加之唐代诸帝王的崇信与护持,全国上下形成“家家弥陀佛,户户观世音”的盛况。风云际会,真可谓净宗建构与弘盛的黄金时代。净宗理念亦为中国本土文化,诸如文学、音乐、绘画、建筑、哲学与科技等方面,注入活力与生机。

  宋代三百余年,净宗弘传亦保持着相当的力度。念佛法门功高易进的特质,颇得教内各宗祖师大德的认同,念佛信仰的群众性进一步扩大。宋初以后,禅宗、天台宗、律宗、华严宗等祖师大德,大多兼修兼弘净土法门,而形成台净融合、禅净双修、净律合一的思潮。如禅宗法眼宗第三代祖师永明延寿大师,作《禅净四料简》,力倡禅净合行,万善同归净土,被后人推尊为净宗第六祖。律宗祖师灵芝元照,常诵《观无量寿佛经》与《普贤行愿品》,结“莲华净土念佛社”,更刻慈愍三藏文集以弘净宗;华严宗第四祖清凉国师作《五门念佛论》。宋代结社念佛兴隆,如净宗七祖省常大师、遵式法师、知礼法师、宗赜禅师等,以江浙为中心,盛行结社念佛。据载:宗赜禅师宗说兼通,仰踵庐山慧远大师结社念佛之芳规,建莲华胜会。其方法是每日念阿弥陀佛名号,或千声或万声,记入功课册。一夕,梦一男子,乌巾白衣,风貌清美,对宗赜禅师说:“欲入公弥陀会,乞书一名。”宗赜问何名,曰:“普慧。”又云:“家兄普贤,亦乞登名。”说完遂隐。普慧、普贤乃《华严经·离世间品》中所列的二大菩萨。此土行人发心结社念佛,稀有难得,遂感菩萨大士幽赞。宗赜禅师感念菩萨的加被,遂以二大菩萨名列入莲华胜会名录之首。另外,居士归信净土且成就者甚众,诸如:杨杰、王古、苏轼、江公望、王阗、王日休等,大多禅净双修,自行化他。其中王日休居士自行念佛勤苦,每日礼佛一千拜,临终站着往生。

  自宋以后,净宗成为佛教各宗的归趣。如长芦赜、天衣怀、圆照本、中峰本、天如则、楚石琦、空谷隆等大禅师,皆明垂言教,偏赞念佛法门。经元、明、清迄至现代,莫不如是。然而,净宗信仰的民众化,亦是一波三折。如元朝的白莲教风波,其起因过程复杂。宋高宗时子元禅师,一日闻鸦声得悟,自此起利他摄化之心,仿庐山莲社遗风,作莲宗晨朝忏仪,普劝念佛,令持五戒,观自代法界众生礼忏,以使彼等众生往生西方。其后在俗白衣之徒辗转传授其教,大酿流弊,形成白莲宗,流布民间。最初各皆持五戒念佛,特重不杀戒,不食酒肉,事事洁斋,所以称其徒为白莲菜。白莲宗信徒中,有作伪经《真宗妙义经》,以道教之精气神配佛法僧三宝,而教人搬精运气,广行淫秽,妄附佛说,相率擅为邪行,后再转而为教匪,危害国家社会秩序,实是佛教史上罕见之事例,曾一度被朝廷严禁。莲宗正教法门也由是受其牵连。元成宗时,优昙普度法师撰《庐山莲宗宝鉴》,阐释白莲宗教旨,兼指斥邪说。至元仁宗朝,上表乞复教。皇庆元年敕许此书颁行各省,复兴白莲宗。优昙普度法师被命为白莲教主,又赐号虎溪尊者,净宗亦得以延续光大。

  明代三百年间,佛教承宋元以来之余风,禅宗最荣,天台次之,而净土是附带二宗,为实际信仰广行道俗之间,呈现盛况。明末四大师中,莲池大师与蕅益大师被后人推尊为净宗八祖与九祖。紫柏尊者与憨山大师在禅诵之余,亦苦切劝导道俗念佛。憨山大师发心念佛时,曾数数见佛菩萨现身光明,是故每常开示:若念佛得力,尤胜参柏树子、干屎橛也。及晚年住锡庐山五乳峰时,启建六时念佛道场,以代禅期。莲池大师、蕅益大师严净毗尼,深探教海,拈提净土,广利人天。以念佛一法,圆超禅教律,实一大藏教之指归。融通禅净,和会宗教,提唯心以阐净土之旨,以念佛自利利他,可谓法门得佛之全体大用者。四大师的净土行业与思想,如暗夜慧炬,指明了后世行人的方向。明代居士修持念佛法门且撰著弘扬者有唐宜之、严敏卿、庄广怀、袁宏道、姚广孝、李贽等。袁宏道以悟道为先锋,以念佛为后劲,笃修净土,撰述《西方合论》,洋洋大观,理事双备,深得蕅益大师赞许,被选入《净土十要》。

  清朝佛教承续明朝之禅教律三宗混融思想,禅净双修之风益盛,同时台宗、律宗之徒亦参禅归净,各派对立疆界消泯,而念佛一门则寄寓于各宗,广行于道俗之间。清朝三位净宗祖师——截流大师、省庵大师、彻悟大师,专倡净土,自行化他。加之清朝诸多皇帝崇信与护法,净宗念佛法门亦呈兴隆景象。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宫廷课诵《无量寿经》,成为定例。居士归向净土且著书宣扬净土者有:周克复、张公纬、俞行敏、周梦颜、彭绍升、彭希涑、魏承贯、王耕心、沈善登等。

  近代印光大师上承善导专修之宗风,下应末法众生之根机,专倡念佛法门。力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信愿持名,求生净土。其教化平实,其行持绵密崇高,道俗倾心归信者甚众,开一代念佛新风,中兴净宗,其流韵遗响迄至当代。教化众生,正信正见,厥功甚伟。民国年间,兼修念佛、劝导念佛的亦有谛闲、圆瑛、慈舟、弘一、兴慈、倓虚等法师大德。另有一批大德居士,自行化他,对净宗弘扬功绩甚大。如杨仁山、范古农、江味农、许止净、胡松年、黄智海、李炳南等。近代以来,学风颇开。净宗念佛法门在一批高僧大德推动下,蔚成风气。全国各地净业行人,或仿庐山远公之遗风,结莲社念佛;或专课佛号,矢志求生净土;或撰著弘扬净宗。净宗念佛法门在全球颇具风起云涌之势,古老的净宗势将在现代乃至未来焕发绚丽的光彩。

第三节 净宗理论研讨轨迹

  净土信仰的践履是与净宗经典的迻译与净宗理论的研究并行而进。净土念佛法门作为外来的异质文化,在中国传布的过程中,必然与本土的儒、道文化摩擦、冲撞,直至融合。念佛往生净土作为一种极具超越性的宗教文化,正与注重实践理性精神的儒家文化形成互补平衡的格局。净宗信仰在中国的弘传过程,自始至终都伴随着理性研讨的轨迹。兹依年代将净宗理论建树的几个高峰点略作讨论。

  纵观中国净宗教理史,可以见到以祖师思想为标志的不同的发展阶段,诸如东晋慧远大师,唐善导大师,宋永明大师,明莲池大师,近代印光大师等。在此净土思想发展过程中,亦间入诸多祖师大德的著述疏文,形成净宗理论研究各擅其美之格局。

  北魏昙鸾大师作《往生论注》、《赞阿弥陀佛偈》、《略论安乐净土义》,依据《无量寿经》意旨与龙树菩萨的判教,倡导他力本愿说,为净宗理论建构提供坚实的基石。

  隋朝净影慧远法师首次作《无量寿经义疏》,精详透辟,将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之义要类分三种,一摄法身愿,二摄净土愿,三摄众生愿,并概标愿目。其释文为当时学者所见重,亦对后代学人启迪良深。其《大乘义章》中,设净土义一章,精细论述净土之种类,对弥陀净土的相状性质,多有注释,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天台祖师智者大师,世称释迦后身,圣智深广。其学识以《法华经》为参照系,立五时八教之教相,判十界凡圣之四土。又深信阿弥陀佛净土,常行般舟三昧,临终念佛往生。撰《净土十疑论》,总摄净宗主要疑问,开显念佛宗纲心要,断疑生信,厥功最巨。此论被蕅益大师列入《净土十要》。智者大师还有《观无量寿佛经疏》、《阿弥陀经义记》等净土著作流通于世。

  吉藏大师为三论宗祖师,对净土法门亦有甚深的关注。撰《无量寿经》及《观经》义疏,殷勤劝示往生,频举十念往生之要,阐释净土类别与性质。在念佛信仰与修持上,造二十五尊像,朝夕竭诚礼忏,临命终时,令侍者烧香称佛号。可见吉藏大师对真空妙有作一体观,为念佛践行提供了深刻的理论背景。

  唐代念佛法门普遍隆盛,其经典教义亦盛为学人所钻研。道绰、善导、慧日、承远、法照、怀感、迦才、窥基诸师次第宣法。诸家亦竞作著述,阐明净土教旨。净宗研究在唐代蔚成一大高峰。兹引道绰、慧日与窥基之说,以窥一斑。

净土宗教程 
  关于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