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国历史

辰国又常称为辰韩,辰国是一个从公元前4世纪到公元前2世纪存在于朝鲜半岛中南部地域的部落联盟,被韩国一些历史学者认为是三韩的前身,其都城可能在汉江之南。辰国时韩国人/朝鲜人的祖先,其在韩国/朝鲜历史中的地位类似于夏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辰国的北方邻国是周的箕氏侯国(箕子朝鲜)。

辰国(前4世纪—前2世纪)是一个处于青铜器时期到早期铁器时期的阶段,位于朝鲜半岛的部落联盟。韩国民族主义历史学者申采浩在他1931年所著的《朝鲜上古史》中坚持认为辰国是檀君朝鲜的三个省(‘Three Confederate States of Gojoseon’)之一(另外两个省是弁朝鲜 Beonjoseon (2333 BCE – 108 BCE) 马朝鲜 Majoseon (2333 BCE – ?))。这种设想是把三韩夸大为并不存在的三朝鲜。

辰国被认为是像三韩一样的部落联盟。从辰国与卫满朝鲜长期共存,并意图突破卫满朝鲜的阻挠派特使到汉朝的角度上看,辰国可能有稳定的部落联盟政权。汉武帝因卫满朝鲜阻止辰国等邻近小国入汉朝贡,于公元前109年(元封二年)发兵远征朝鲜。灭亡卫满朝鲜后,辰国发展成为三韩部落。从考古上看,辰国是辽宁青铜器文化的外延,其中忠清道,全罗道发现的辽宁青铜器为最多。而从20世纪六十年代开始,韩国学者认为辽东地区为箕子朝鲜先民的活动场所,故而青铜器的年代问题和主权归属又有了较大的争议。

三韩中的辰韩沿用了辰国的名字。马韩曾宣称自己是辰国之王。

《三国志》有记载:辰韩者,古之辰国也。《后汉书》亦有记载: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辰……凡七十八国……皆古之辰国也。所以,辰国被认为是三韩(辰韩、马韩、弁韩)的前身。而同样的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中有记载:“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耆老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所以辰韩与辰国的关系就变得记述矛盾无法查证,而辰国被称为古国,其究竟存在于什么时候也有待考证。

当西汉王朝在朝鲜半岛北部设立四郡的时候,在半岛南部的三韩民族中存在两个所谓的“国”,即辰国、马韩国。

马韩国,在史书中也称韩国。朝鲜史书《三国遗事》卷1:“魏满击朝鲜。朝鲜王准率宫人左右。越海而南至韩地。开国号马韩”,并引甄萱《上太祖书》:“昔马韩先起,赫世勃兴”,认为这个先于新罗始祖赫居世兴起的“马韩”是“以王准言之耳”。朝鲜古籍《箕子本纪》、《东史纲目》、《大东韵玉》、《月汀漫笔》等书,都把箕准南下所建立的政权称为“马韩”。则中国史书所载箕准的“韩王”称号,应是“马韩王”的省称。参之在此之前的中国秦王朝时,汉人移民进入韩地,“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已经出现了马韩的称号,可见《三国遗事》等朝鲜史书的记载是正确的,此时韩地已分出辰韩,箕准的王号自然是“马韩王”。因此,本书采用朝鲜史书记载的“马韩王”称号。据《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的记载,在箕氏朝鲜为卫满攻夺以后,最后一个王准,“将其左右宫人走入海,居韩地,自号韩王”。是箕准率古朝鲜遗民进入马韩人的居住区,因而采用当地主体民族的称号,定国号为马韩,而没有延用其原来的国号朝鲜。

按朝鲜半岛史书的记载来看,马韩国大约存在了8世200年。《大东韵玉》、《月汀漫笔》等史籍都仅仅记载了箕准的后代“继立为王”,后来“国弱为百济所并”,对其统治时间与世次没有记载。徐命膺《箕子本纪》称箕准的马韩国共存在了200年。安鼎福《东史纲目》则为202年。李德懋《盎叶记》的记载是箕准之后传了8世。这些晚出的史籍所载的一些细节是无法凭据的,就在当时,《盎叶记》的作者李德懋虽然记载了箕准之后的世次,却也对此持不信态度,这一点在其书中说得很清楚:“赵斯文(衍龟)尝见一书,录箕子以后谥讳历年,为寄余一通,虽甚荒诞,而姑记之,以备竹书路史之异闻焉。”但是,各书都记载箕准及其后裔在韩地统治过一段时间,这一点应该是可信的。也就是说,中国史书中所说的“准后灭绝”,《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不是说箕准没有留下后裔,而是其后裔失去了在韩人中的领导地位。本节所引朝鲜古籍皆转引自日本人今西龙著、李健才译:《箕子朝鲜传说考》,载《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9年第2期。

虽然马韩国存在的时间难以确定,但如果按《盎叶记》所说,是传了8世,显然比仅传了3世的卫氏朝鲜要长久得多。当汉灭卫氏朝鲜设四郡时,马韩国还是存在的。

在朝鲜半岛南部与马韩国并存的另一势力是辰国。

蒙文通认为,“辰之名,古未他见,而国则最古”,“海中古之辰国即箕子之国也。箕子旧封,周秦载记不闻有朝鲜之说,有之自苏秦伏生史迁始。意者汉人以于时习闻之朝鲜说之,倘朝鲜伯济,并是辰之一国,而箕氏之支庶。燕人卫满击破朝鲜而自立为王,卫氏所破之前朝鲜,在前世盖之离辰国而独大,其则东夷之事,自殷末以逮于汉初,盛衰起伏,为变已多。周之衰,九夷八蛮不接于中国,故史文阙而莫详。是辰国原为箕子所建之商国”。蒙文通:《周秦少数民族研究》,龙门联合书局,1958,第99页。此观点直到最近仍受到学者的引用。参见张军:《辰国小考》,《北方文物》1998年第2期;张碧波:《古朝鲜文化探源》,《北方论丛》2000年第1期。张碧波虽然也引蒙文通的说法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仅引“辰之名,古未他见,而国则最古”等蒙文通书中的段首文字,却不引“海中古之辰国即箕子之国也”,“是辰国原为箕子所建之商国”等结论性文字。事实上,张碧波认为,古辰国是箕子东迁之前就存在于朝鲜半岛北部的商人的海外属地,其与箕子国还不是一回事,这与蒙文通的观点并不一致。但认为辰国出现于商周之际实出于对史料的误解。[1]

据悉,箕子朝鲜的准王(箕准)被燕国遗民卫满击败后逃往辰国,并自称韩王。

《舆地胜览》云:武康王始皇二十七年申巳立,汉惠帝元年丁未,燕人卫满来侵,率佐右宫人浮海南出,立国金马郡,今益山,改国号曰马韩,在平壤为王二十七年,自箕圣东渡己卯后,凡四十一世,历年为九百二十九年。

马韩的国王曾以“辰王”自称并宣布对整个三韩拥有主权。考古发现表明,马韩是三韩中最为发展的一个。马韩鼎盛时期,疆域包括整个汉江流域和今京畿道,忠清道和全罗道。也有观点认为,准王逃亡马韩部落建立的国家被称为辰国,其地理位置也大体相当。

在中国的三国时期,朝鲜半岛南部三韩之一,位于带方郡南方,邻接黄海,东为辰韩。马韩为定居民族,已懂得种植谷物、养蚕。尚是部落社会,根据《三国志》记载,全国由54个城邦组成,总十余万户。城邦没有城郭,皆同属一个部落,而每个部落皆有首领。势力强大的部落的首领称做臣智,其次称做邑借。

另外辰韩、弁韩各有十二国。三韩共七十八国。共计为二十万户,约近百万人。他们是现在朝鲜族的直系祖先,也是如今韩国国名得来的原因。

《三国志》亦引用了《魏略》,指朝鲜的宰相历溪卿因为向右渠王谏言不果,带同二千余户居民出走辰国[6]。而根据《汉书》,右渠王亦曾代表辰国出使西汉[7]。关于古之“辰国”,(后汉书·东夷传·韩传)亦有记载:

韩有三种:一曰马韩,二曰辰韩,三曰弁韩。……凡七十八国,……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其诸国王先皆是马韩种人焉。

这段记载所述史事是:其一,“三韩”都是“古之辰国”,也就是说“三韩”之地都是古之“辰国”之地。所谓“古之辰国”,即指“三韩”出现前其先人之居地,这自然使我们联想到《汉书·朝鲜传》中所提到的“辰国”。其二,在三韩之中,以马韩最大,因此各部落都推选马韩人为“辰王”,这“辰王”实即马韩王,取“辰”名,是因为此地为“古之辰国”之地;“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是指马韩建都于目支国,马韩王(即“辰王”)是三韩部落联盟的盟主。持辰国是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之说的学者,其论据皆以这段记载为重。然而,他们没有正确理解前述“共立其种为辰王”的真实含义,同时也没有正确解读“尽王三韩之地”的真实含义。从“共立”可知,当时三韩这个部落联盟实行的是联盟议事会制,这个议事会由各部落和氏族的酋长参加,联盟的领袖(辰王)就是这些参加议事会的首领们讨论选举出来的,既然如此,“尽王三韩之地”就不能理解为“辰王”充当三韩之地的国王了,“辰王”无疑就是在“古之辰国”的区域内兴起的三韩的部落联盟的酋长。其三,三韩部落的酋长(“国王”)在担任酋长之前都是马韩地区的土著人,也就是说,除了马韩的酋长是由马韩人充当外,其他二韩的部落酋长也是由马韩人充当。

那么,为什么三韩的首领都由马韩人充当呢?《三国志·东夷传·韩传》为我们提供了切实可靠的根据:

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者老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皆为徒,有似秦人,非但燕、齐之名物也。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残馀人。今有名之为秦韩者。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国。弁韩亦十二国,……弃、辰韩合二十四国,大国四五千家,小国六七百家,总四五万户。其二十国属辰王。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辰王不得自立为王。

由上述资料可知,辰韩的居民主要是“外来户”,他们是在秦朝时迁徙而来的秦人的后裔。当秦人为逃避苦役而成群接队地流人马韩之地(即“古之辰国”)时,土著的马韩人给他们让出了东部之地,自秦而至魏,秦人及其后裔便定居于此,形成了新的部落,始有6个部落,而逐渐发展成12个部落,人口比原来翻了一番。

关于秦人避役于“古之辰国”之东的说法,是可信的。《魏略》载:“及秦并天下,使蒙恬筑长城,到辽东。时朝鲜否立,畏秦袭之,略服属秦,不肯朝会。”此处之“辽东”应指辽东郡。秦朝的辽东长城修到哪里呢?有的学者经考证认为秦长城的东端应是现在朝鲜平壤市西南江西郡以西的咸从里,这是完全正确的。既然如此,秦朝的辽东郡已由清川江以北而拓展到了清川江以南箕氏朝鲜的西北角一带。但是,《史记》和《汉书》的《朝鲜传》载,这西北一角地带后来竟成了“空地”。为什么成为“空地”呢?依笔者之见,这一地区的秦人都为避苦役而逃亡了。他们逃亡的方向应是向南、向东,有一部分留居箕氏朝鲜地区,即乐浪地区,一部分徙居“古之辰国”之东,这就是辰韩人“名乐浪人为阿残,……谓乐浪人本其残馀人”的原因,古“辰国”的土著居民对这些逃难者寄于“人道主义”的同情,割其东界以居之,但由于这些秦人“明其为流移之人,故为马韩所制”。要注意,“其十二国属辰王”中的“十二国”既应指辰韩的十二国,亦应指弁韩(即弁韩)的十二国,而“属辰王”的“辰王”不是马韩的“辰王”,而应是辰、弁二韩各自的“辰王”。所谓“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是指辰、弁韩的“辰王”世世用马韩人担任,而不是指“家天下”意义的“世袭”制。“辰王不得自立为王”还是说的辰、弁二韩的“辰王”(部落酋长),不能由本种落流移之人及其后裔中产生,这是世代立下的规矩。

综上所述,“古之辰国”即是后来的三韩之地,此“辰国”仅指地域,而非真正的国家实体,后来在“古之辰国”地区形成了三韩,三韩的部落酋长都称“辰王”,并皆由马韩人充当,马韩的辰王是三韩部落联盟中的盟主。半岛南部的三韩民族中存在两个所谓的“国”,即辰国、马韩国。韩国,在史书中也称韩国。朝鲜史书《三国遗事》卷1:“魏满击朝鲜。朝鲜王准率宫人左右。越海而南至韩地。开国号马韩”,并引甄萱《上太祖书》:“昔马韩先起,赫世勃兴”,认为这个先于新罗始祖赫居世兴起的“马韩”是“以王准言之耳”。朝鲜古籍《箕子本纪》、《东史纲目》、《大东韵玉》、《月汀漫笔》等书,都把箕准南下所建立的政权称为“马韩”。则中国史书所载箕准的“韩王”称号,应是“马韩王”的省称。参之在此之前的中国秦王朝时,汉人移民进入韩地,“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已经出现了马韩的称号,可见《三国遗事》等朝鲜史书的记载是正确的,此时韩地已分出辰韩,箕准的王号自然是“马韩王”。因此,本书采用朝鲜史书记载的“马韩王”称号。据《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的记载,在箕氏朝鲜为卫满攻夺以后,最后一个王准,“将其左右宫人走入海,居韩地,自号韩王”。是箕准率古朝鲜遗民进入马韩人的居住区,因而采用当地主体民族的称号,定国号为马韩,而没有延用其原来的国号朝鲜。朝鲜半岛史书的记载来看,韩国大约存在了8世200年。《大东韵玉》、《月汀漫笔》等史籍都仅仅记载了箕准的后代“继立为王”,后来“国弱为百济所并”,对其统治时间与世次没有记载。徐命膺《箕子本纪》称箕准的马韩国共存在了200年。安鼎福《东史纲目》则为202年。李德懋《盎叶记》的记载是箕准之后传了8世。这些晚出的史籍所载的一些细节是无法凭据的,就在当时,《盎叶记》的作者李德懋虽然记载了箕准之后的世次,却也对此持不信态度,这一点在其书中说得很清楚:“赵斯文(衍龟)尝见一书,录箕子以后谥讳历年,为寄余一通,虽甚荒诞,而姑记之,以备竹书路史之异闻焉。”但是,各书都记载箕准及其后裔在韩地统治过一段时间,这一点应该是可信的。也就是说,中国史书中所说的“准后灭绝”,《三国志》卷30《魏书·东夷传》。不是说箕准没有留下后裔,而是其后裔失去了在韩人中的领导地位。本节所引朝鲜古籍皆转引自日本人今西龙著、李健才译:《箕子朝鲜传说考》,载《东北亚历史与考古信息》1999年第2期。然马韩国存在的时间难以确定,但如果按《盎叶记》所说,是传了8世,显然比仅传了3世的卫氏朝鲜要长久得多。当汉灭卫氏朝鲜设四郡时,马韩国还是存在的。在朝鲜半岛南部与马韩国并存的另一势力是辰国。有之自苏秦伏生史迁始。者汉人以于时习闻之朝鲜说之,倘朝鲜伯济,并是辰之一国,而箕氏之支庶。燕人卫满击破朝鲜而自立为王,卫氏所破之前朝鲜,在前世盖之离辰国而独大,其则东夷之事,自殷末以逮于汉初,盛衰起伏,为变已多。周之衰,四夷不接于中国,故史文阙而莫详。是辰国原为箕子所建之商国”。

《三国史记》记载,百济温祚王在位期间常与北方的靺鞨和东方的乐浪郡交战,因此将国都慰礼城迁往汉水之南,并于公元9年左右并吞了当地的马韩国(辰国)。

辰国与古朝鲜的关系  听语音

一种意见认为,辰国在先,古朝鲜在后,二者是一致的,指出:“宋为微子之国日辰,则海中古之辰国即箕子之国也。箕子旧封,周秦载记不闻有朝鲜之说,有之自苏秦伏生史迁始。”“是辰国原为箕子所建之商国。……箕子所居,周人亦惟名之日毫,即辰国 也。1.古书上一般都说封箕子于朝鲜,似乎朝鲜就是箕子受封时的国号,这是根本错误的。”“我认为朝鲜这一名称开始于战国时期,西汉以司马迁为代表,已经 分不清辰和朝鲜的先后关系”2。另一种意见认为二者为不同的国族,指出:“箕子所建之朝鲜国并不是古辰 国。”“古之辰国不在箕子朝鲜范围之内.换言之,古辰国与箕子朝鲜是东西相邻的两个民族政权。此时的辰国可能处于部 落联盟阶段.由联盟首领统一领导进行军事和农事诸活 动。否则,便不会举族“率服”。

韩有三种:一日马韩,二日辰韩,三日弁韩,⋯ 皆古之辰国也。”以十二支辰命国,明白地指出与中华文化有密切关系。辰为商星,“商人,汤先相土封商丘,因阏伯故国,耙辰星。”辰星即太火星,实为古代之火历。“商民族者,其初似亦由东北渤海南迁,由山东半岛以入豫陕中原,《商颂》日‘相土烈烈,海外有截’,正谓相土疆土及于海外也。” 据查:“海外有截”为有截,为北隹夷,为商族海外之属地。”∞。这个属地就是朝鲜半岛上三韩— — 古辰国。商人以之为海外属地,并为之命名— — 辰国。辰是商星,以示辰国乃商人在海外(朝鲜半岛)建立的侯国。到此,我们方恍然而悟:箕子为什么在亡国之后单单“走之朝鲜”“而不臣”的内在原因了。《尚书太传》:“武王胜殷,⋯ 释箕子囚,箕子不忍周之释,走之朝鲜。(注:‘诛我君而释己,嫌苟免也。’)武王闻之,因以朝鲜封之。”《史记·宋微子世家》:“武王乃封箕子于朝鲜而不臣也。”箕子走之朝鲜之后,“武王闻而封之”;箕子走之朝鲜,以示“不臣”于周,“嫌苟免也”。在面临国破家亡的重大时刻,箕子三兄弟走着三条道路:比干谏而死,微子受封于宋,以存亡继绝;只有箕子出走海外,建立箕子朝鲜,坚持对故国的坚贞而“不臣”于新朝.以明志节,并以自己的政治信条在亚洲东方建立一个“君子国”。箕子之所以“走之朝鲜”,就因为朝鲜半岛上有一个古之辰国,辰国是商人东方海外之殖民地,是宗国之遗绪,故国虽亡,但海外这块殖民地尚在,尚有可为。虽不能如伯夷、叔齐之不食周粟,但也不必臣服于周以求苟免,故而“走之朝鲜”“而不臣”,这正是箕子人格品质的独特之处。周期统治者也只好顺水推舟,“以朝鲜封之”。“箕子既受周之封,不得无臣礼,故于十三杞来朝。” 箕子的后代终于臣服于周。

韩有三种的说法的来源  听语音

《三国志》、《后汉书》都提到辰国但两者的认识是不一样的。《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说“辰韩者古之辰国也。”《后汉书东夷传》则认为三韩“皆古之辰国也。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三国志魏书东夷传》“辰韩在马韩之东其耆老传世自言古之亡人避秦役来适韩国马韩割其东界地与之。有城栅其言语不与马韩同”与“辰韩者古之辰国也”相对照可知《三国志》在这里所说的“古”指秦末汉初不是指先秦时代的商朝或西周。对陈寿来说这是多年以前的事当然可以称古。称秦人来“韩国”“马韩”使之居于东部可见秦以前韩只一种即马韩。弁韩“与辰韩杂居亦有城郭。衣服居处与辰韩同言语法俗相似”应与辰韩有着相似的经历。则秦以前既无辰韩也无辰国马韩之国被称为韩国。《后汉书东夷传》“朝鲜王准为卫满所破乃将其余众数千人人海攻马韩破之自立为韩王”《三国志》作“居韩地自号韩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秦人人居韩地与当地韩人杂居国志》所记辰韩各国名都不像汉语。《三国史记新罗本纪》“居西干辰言王”与汉语不同都证明辰韩地也存在不少韩人所以辰韩语言中才出现这些非汉语词。秦人与韩人的杂居区被称为秦韩居住在此地区的人不论秦人、韩人都被称为秦韩。《三国史记》辰韩作“岑韩”应都是秦的音转。为表示这一地区与原韩人的区别才把真正的韩人称为马韩。但马韩与秦韩可统称为韩所以才有“韩有三种”的说法。对迁入韩地的秦人韩人设官加以管辖。据《魏略》的说法是“其为流移之人故为马韩所制”即辰韩人接受韩人的统治也就是《三国志》所说的“辰王常用马韩人作之世世相继辰王不得自立为王”。管理秦人的王出自韩人而非秦人因为人居韩地的秦人也可以统称为韩为明确管理秦韩的不是秦人《三国志》才称其为“马韩人”。这个管理秦韩的王“不得自立为王”说明其虽然称王却是作为韩王的附庸而存在不是独立的政权。辰国之称最早出现在《汉书朝鲜传》中“真番、辰国欲上书见天子又雍阏弗通”颜师古注“辰谓辰韩之国也”也就是在辰韩地区建立的国家。据《魏略》“右渠未破时。朝鲜相历骆卿以谏右渠不用东之辰国时民随出居者二千余户亦与朝鲜贡蕃不相往来。至王莽地皇时廉为辰韩右渠帅”可见辰国之称出现在卫氏朝鲜灭亡以前最晚至王莽地皇时已更名为辰韩。《三国志魏书东夷称箕氏朝鲜王准“将其左右宫人走人海居韩地自号韩王”《后汉书东夷传》作“将其余众数千人人海攻马韩破之自立为韩王”这部分朝鲜遗民白海路至韩地抵达西部的马韩地并灭马韩自立。此时秦韩地的归属史书无载。但这部朝鲜遗民仅数千虽暂时控制马韩地区不可能同时控制东部的秦韩地。

《魏略》说辰国“亦与朝鲜贡蕃不相往来”是继“准王海中不与朝鲜相往来”而言说明在卫氏朝鲜时原韩地分为二国一为箕氏朝鲜遗民攻马韩而建立的韩国另一个即辰国。应是管理秦韩地的马韩人在马韩为朝鲜王准攻破以后未臣服于其所建立的韩而是成为独立的国家。为与西部朝鲜遗民所建立的“韩”国相区别故将秦韩之称去韩宇以秦为国号。因韩人语言与汉语不同将秦音讹为辰。故中国史书记其国号为辰。综上所述辰国的建立约与卫氏朝鲜同时当在汉惠帝时。朝鲜史书《箕子本纪》认为是汉惠帝元年丁未即公元前194年《东史纲目》认为是汉惠帝戊申即公元前193年未知孰是。总之当在汉惠帝初年辰国居民除土著韩人、后迁来之秦人外在卫氏朝鲜灭亡前后又迁人古朝鲜人。《汉书地理志》“乐浪郡”注引应劭说“故朝鲜国也”说明乐浪郡辖地正是古朝鲜的统治中心。《三国志》说辰韩人“名乐浪人为阿残东方人名我为阿谓乐浪人本其残余人”可见辰韩中有出自古朝鲜族的部分。《三国史记新罗本纪》“朝鲜遗民分居山谷之间为六村”“是为辰韩六部”《三国志》说辰韩“始有六国稍分为十二国”与上述《魏略》的记载相印证都可以证明辰国内有古朝鲜遗民。《魏略》“陈项起天下乱燕、齐、赵民愁苦稍稍亡往准准乃置之于西方。”卫满入朝鲜后也是自西部发展起来的《汉书朝鲜传》说他“稍役属真番、朝鲜蛮夷及故燕、齐亡在者王之”就是利用入朝鲜的中原流民的力量取代了箕氏朝鲜。中原流民多数应留在卫氏朝鲜其聚居区在古朝鲜的西部地区。迁到马韩东部秦韩地区的卫氏朝鲜遗民显然多来自古朝鲜东部即以古朝鲜族为主。西汉灭朝鲜设立四郡后。韩国、辰国皆隶属于乐浪郡。《魏略》载王莽时辰韩因所掠五百汉人已死为赎罪向乐浪郡“出辰韩万五千人弁韩布万五千匹”说明弁韩臣属于辰韩。《晋书四夷传》“又有弁辰亦十二国合四五万户各有渠帅皆属于辰韩。”弁韩又称为弁辰当是因臣服于辰国之故。《三国志》中将弁韩、辰韩二十四国的国名记于一处也应是这个原因。其国名前带“弁辰”字样的正好十二国当是弁韩之国。这也说明《晋书》将弁韩称为弁辰有所本是弁韩古称。弁韩先称弁辰弁当是其族属称谓因隶属于辰国后缀辰字。这一部分人可能就是后迁来的古朝鲜族。《三国志》说朝鲜王准建立韩国“其后绝灭”。《后汉书》“准后灭绝马韩人复自立为辰王。”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辰国的统治者对马韩聚居区的收复。朝鲜王准人韩国仅数千人随行据《三国志》可知马韩共计十余万户还不算居于辰国的马韩人。族属的不同与人数的巨大差异决定了“韩”国在与统治辰国的马韩人的竞争中必然失败。关于箕准所建韩国的灭亡时间中国史书无载。朝鲜史书《东史纲目》、《盎叶记》等书都认为是中国王莽始建国元年己巳。即公元9年。前文所引的《魏略》提到王莽地皇间辰国已改称辰韩地皇元年为公元20年与朝鲜史书所载大体相当。约在公元初辰国的统治者马韩人取代了箕准后代成为三韩的统治者这标志着辰韩为辰国时代的结束辰国成为三韩的总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后汉书》说三韩“皆古之辰国也”是正确的。朝鲜王的后代失去统治者的地位即意味着统治辰国的马韩人完全控制了马韩地区。从此辰王不仅是辰韩之王同时也是马韩之王其统治者是马韩人这一点没有改变其王也仍旧号称辰王。三韩中虽然包括其他民族的成份但还是以韩人占绝大多数统治者又是马韩人重新统治马韩地区后辰王迁于马韩地区也是情理之中的了。从这个意义上讲《后汉书》称“马韩最大共立其种为辰王都目支国尽王三韩之地”也是正确的。因马韩人统治三韩号为辰王却又定都于马韩地区易于与辰韩、辰国相混所以晋时人开始对辰韩称其古名秦韩以区别所以《三国志》说“辰韩者古之辰国也”“今有名之为秦韩者”。

世袭表  听语音

(辰国)马韩 (公元前161年—-公元28年)

谥号 姓名 在位时间

武康王(哀王) 箕准(卓) 前161年—前157年

安王 箕龛 前157年—前132年

惠王 箕寔 前132年—前121年

明王 箕武 前121年—前90年

孝王 箕亨 前91年—前51年

襄王 箕燮 前51年—前46年

元王 箕勤 前46年—前20年

稽王 箕贞 前20年—2年

学王 箕学 2年——28年

辰国历史 
  关于朝鲜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