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太王碑:高句丽的历史见证

幸运的高句丽,还有一座石碑记录历史,更多文明一个字也没有留下

高句丽发源于我国东北,从西汉末年建立,到唐朝初年被消灭,存在了705年 28代国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少数民族政权。

由于高句丽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历史也只在中原政权史书中有一些片段的记录,而百多年前发现的一座高句丽石碑,以高句丽人自己的角度讲述了其当年曾经的辉煌,是了解高句丽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幸运的高句丽,还有一座石碑记录历史,更多文明一个字也没有留下-第1图

(吉林省集安好太王石碑)

【屹立一千六百年的石碑】

清光绪年间,边民上山伐木偶然间发现了这座石碑,石碑背靠大山、面向鸭绿江,已经默默屹立了一千多年。当地怀仁县(现辽宁桓仁)的一个文书叫关月山,就亲手拓下了一些文字送给师友当作礼物,传入了京城。这引起了当时的史学家、金石学家的极大兴趣,不少人对碑文的拓本进行了研究,甚至远赴辽东去观看实物。

当时人们缺乏文物保护意识,先是在石碑上涂上马粪,干后用火烧去表面多年生长的苔藓。火烧后石碑开裂,崩掉了一块,石碑遭到了严重破坏;

后来当地有人以帮助学者拓印碑文为生,为了方便拓印,就在在表面上涂抹石灰,并频繁捶打碑体,使石碑上文字逐渐磨损剥落,石碑再次遭到不可挽回的破坏。

到现在,研究者们只能根据碑文残余文字和历代拓印作为研究依据。

-幸运的高句丽,还有一座石碑记录历史,更多文明一个字也没有留下-第2图

(石碑局部和拓片)

石碑是一块天然火山岩稍加修琢而成,呈不规则方柱形,碑体高6.39米,各面宽度为1-2米,总重约37吨,四面刻有碑文,共44行,1775字。

碑座是一块花岗岩石板,石碑是修琢之后立在石板上再雕刻文字,并无其他固定方式,却一千六百年屹立如初。

碑文字体主要是隶书,个别文字是篆书和楷书。由于书法水平较高,除了史学家之外,书法研究者和爱好者也对这块石碑非常感兴趣。

-幸运的高句丽,还有一座石碑记录历史,更多文明一个字也没有留下-第3图

【一个少数民族政权领导者的精彩一生】

这座石碑的主人是高句丽第19代好太王高谈德(高安),又名广开土大王、永乐太王,所以石碑又称广开土王碑、平安好太王碑。

立碑的是他的儿子,高句丽第20代王长寿王高(巨)琏,这人确实长寿,活了快100岁,在位78年。这父子俩期间,是高句丽的鼎盛时期,虽然没能参与中原大战,但也牢牢在朝鲜半岛站稳了脚跟。

好太王在位时间,正是中原东晋时期,中国北方处在北魏、前秦、后秦等国征战的战火当中。这些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北方建立的政权,在开国初期军力都是无比强大,前秦苻坚虽然淝水之战败在东晋手下,但其手下败将前燕就曾经攻破过高句丽的都城,所以高句丽并无入主中原的想法,只想老老实实守住辽东、朝鲜半岛自己这一亩三分地。

好太王时期,就已经多次前往平壤考察,并在他儿子长寿王继位15年后把都城搬到了平壤,这个迁都的大事,应该在好太王时期就已经开始筹划。

-幸运的高句丽,还有一座石碑记录历史,更多文明一个字也没有留下-第4图

立碑时间是公元414年,也就是好太王去世2年之后。碑文的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高句丽的起源、好太王的丰功伟绩,以及守墓烟户的有关说明。

碑文当中能够清晰确定的文字约1300字,其余500字或文字残缺,或无法辨认。围绕这些文字,史学家们进行了很多的研究工作。

其中高句丽起源部分,与中原史书记载基本相同,证明了高句丽是来源于中国东北古扶余的一支;第三部分守墓烟户介绍,让我们得以对高句丽的社会制度有了一些了解。

最精彩的是中间好太王东征西讨的介绍。

-幸运的高句丽,还有一座石碑记录历史,更多文明一个字也没有留下-第5图

(吉林省集安好太王陵)

从在位第五年开始,好太王当时23岁,开始他征战的一生。

首先是碑丽,这是个不知道在哪里的政权名称,估计是在辽宁、吉林一带。好太王以碑丽不归还高句丽逃人为由,攻破了当地的三个部落,缴获大量牛马羊群。

这次战役是好太王的成名之战,应该有一定难度,之后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和新罗两个国家听说此事后向高句丽臣服,开始了高句丽、百济、新罗、倭国四个东北亚区域小国的征战历史。

当时的朝鲜半岛东西海岸线,经常受到倭人入侵的袭扰,百济和倭人同流合污,共同攻打新罗。倭国当时为古坟时代,还是相对原始的部落时期,内部交战不断。现代学者认为,当时入侵朝鲜半岛的倭人并非有组织的统一行动,而是靠近朝鲜半岛的一些部落的抢劫行为,就如海盗。

-幸运的高句丽,还有一座石碑记录历史,更多文明一个字也没有留下-第6图

(那时的倭人装备应该没有那么好)

第六年,好太王出兵攻打百济,连续攻取了几十座城池。百济王在国都城下迎战,被好太王击败后围城。百济王投降,献出男女1000人、细布一千匹,并跪地起誓“永为奴客”,好太王把百济王的弟弟和大臣10人带走回了集安;

第九年,百济王违背誓言继续与倭人勾结,好太王巡视平壤时,新罗派人向好太王求援,说倭人在新罗境内到处都是,经常攻破城池,掳掠新罗百姓。好太王在第二年派了步骑五万去救新罗,果然倭人当时已经势大,几个城池当中“倭满其中”,高句丽军到了,倭贼就要退兵,高句丽军一路追击,和新罗人一道把倭贼赶走;

第十四年,又是倭人,入侵朝鲜半岛西海岸的带方,好太王亲自带兵讨伐,“倭寇溃败,斩煞无数”;

第十七年,又派了步骑五万,(对手是谁不清楚,估计是百济,碑文这里有文字缺失),战胜后缴获铠甲一万余领,其他军资器械无数,还攻破了数座城池;

第二十年,东扶余脱离高句丽统治,不再朝贡,好太王带兵讨伐,东扶余重新归降。东扶余与高句丽同出自古扶余,在高句丽以东、日本海西岸,后来被好太王的儿子长寿王吞并。

在位22年,好太王出征了六次,共计攻破城池64座、村庄1400个,39岁英年早逝。

-幸运的高句丽,还有一座石碑记录历史,更多文明一个字也没有留下-第7图

这和我们比较熟悉的唐朝时期朝鲜半岛三国情况不太一样,唐时高句丽和百济是铁哥们儿,一起欺负新罗,倭人帮百济,新罗投靠大唐对抗高句丽。

两个时期的共同点是百济总是和倭人一伙儿,新罗总是要投靠强者才能自保。

【无耻的人总能找到借口】

碑文当中有一句,“倭以辛卯年来渡每破百残□□□罗以为臣民”,意思是倭人在某年渡海攻破了百济,并把新罗怎么怎么样了,统治他们为臣民。

清末日本陆军参谋本部对这句话很感兴趣,解释为朝鲜半岛乃至中国东北自古就有倭人存在和统治,为日本入侵朝鲜半岛制造舆论氛围。

那段时间也是日本在朝鲜最活跃的时期,几年前刚刚逼迫朝鲜签订了《江华条约》,试图否定中朝之间的宗属关系,为逐步吞并朝鲜做准备。甲申政变也是这段时间前后发生的,要不是袁世凯,甲午战争可能提前10年。

就像现在有些公知大V,如果中国和某国开战,他们能从史书当中找出来中国自古受到某国帮助、是某国扶持才得以发展的证据,全然忘记了有中国人的时候,某国人还在树上没下来呢。

-幸运的高句丽,还有一座石碑记录历史,更多文明一个字也没有留下-第8图

(甲午)

这座石碑几乎是高句丽留下的唯一文字记录,从这个角度上来说,高句丽是幸运的,至少还有自己书写的1775个文字记录自己曾经的辉煌。

在明清时期,由于史料的缺失,曾把高句丽留下的遗迹误认为辽金时期之物。在历史研究过程当中,必定还有这种情况的存在,无数没有留下文字记录的文明消失在历史长河当中,了无痕迹。

请关注上面公众号“察古观今”,更方便地搜索各方面资讯

好太王碑:高句丽的历史见证 
  关于高句丽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