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讲述)公元97年,东汉官员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虽然没有到达大秦(古罗马),但他了解了大秦和欧洲更多的情况,为以后双方的交往准备了条件。
(老师提问)欧洲与中国第一次交往是什么时间?处于哪一世纪?交往的具体情况是什么?
课堂小结:
张骞出使西域后,内地与西域的交流增多了,丝绸之路开始形成。丝绸之路上,留下了东西方交流的足迹,它是古代文明传播的道路,它沟通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彼此的发展,它的存在反映了两汉时的对外交流十分繁荣。两汉与近邻、朝鲜和日本有着密切的交流,与欧洲同样友好交往。正是由于实行了这种开放的政策,两汉时的经济文化也十分繁荣。
第14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识记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理解两次战争的特点及其对历史发展的影响。
2.知道魏蜀吴三国的建立者、建国时间、国号和都城,理解鼎立局面的形成和影响。
3.理解诸葛亮的外交政策,进一步提高用唯物史观评价历史人物能力。
4.初步培养评价战争的能力和透过现象抓本质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以曹操的诗引入三国的历史
2.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段,让学生感受战争场面和人物性格。
3.通过列表比较魏蜀吴三国的建国时间等知识。
4.通过观察三国鼎立形势图了解三国形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正确认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历史的作用
2.树立初步的评价历史人物的唯物史观,把推动社会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第一标准。
教学重点
1.赤壁之战 2.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教学难点
1.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影响 2.三国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1.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段 2.曹操头像的投影
3.赤壁之战示意图的动态课件 4.三国鼎立形势图挂图
学生准备:了解三国时期蜀国的有关史实,并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谈话引导: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西汉之后东汉建立的史实。在东汉,有一位著名的诗人,她姓曹名操,字孟德。曹操写过这样一首诗《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其中两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脍炙人口。其实,处于东汉末年的曹操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政治家、军事家。那么,东汉末年都发生了哪些故事呢?让我们来进入今天的新课。
2.简介东汉末年的形势及相关史实。(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各据一方,互相兼并,连年混战的史实。)
二、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
1.出示曹操头像投影,简介曹操其人以及她为统一北方所作出的努力和为后来魏国的建立所奠定的基础。
学生要了解曹操个人才能,知道她知人善任,但手段残忍,她为统一北方,大力发展生产、整顿军队,曹操挟天子令诸侯,力量逐渐强大,有了统一北方的实力。
2.组织学生阅读课文中有关官渡之战的介绍,了解官渡之战。(它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几年后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
3.讲解:官渡之战后北方继续发展,曹操的势力不断扩大。为统一全国,曹操大举进攻南方。而在南方,占据江南之利的孙权和割据一方的刘备联合抗曹,有力地阻击了曹操的图谋。其中的赤壁之战尤为著名,她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争。具体是怎么一回事情呢,请同学们通过阅读教材了解。
4.出示赤壁之战示意图的动态课件,向学生简介战争的形势与过程。
5.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片段,组织学生观看体会,并适时介绍补充。
6.设疑,组织学生分析讨论官渡之战与赤壁之战的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