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同学们的见解都有一定的道理,谁是谁非,老师不作结论,有兴趣的同学课外还可以进行深入的探讨。下面,我们看看在政治方面汉武帝面临的王国问题。
(播放有关王国问题由来的影片片断。)
师生互动:边看影片,边感受刘邦分封同姓王的场景,感受同姓王生活的奢侈,王国实力和中央的对比情况,一起得出结论:王国对中央构成了威胁。
师:在汉武帝之前,汉景帝曾接受晁错的建议,下令“削藩”,即削夺王国的封地,导致了“七国之乱”。虽然叛乱被平定了,但是国家刚刚恢复的经济受到 沉重打击,王国问题也没能根本解决。年轻的汉武帝能行吗?他采用了什么措施?解决得怎样?
(请看书63页第二段。)
生:汉武帝颁布了“推恩令”。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课件显示“推恩令”示意图。)
师:在实行“推恩令”之前,王国是由嫡长子继承,其他的子孙没有爵位和封地。汉武帝要求诸王在保留较大一块封地直接控制以外,其余的封地分给其他儿子建立侯国。于是,一个王国内就建立起许多侯国,王国的力量也就分散、削弱了。
(1)课件显示:“畅所欲言”:“削藩”和“推恩令”这两种解决王国问题的办法哪种更高明?为什么?
(学生讨论,自由发言。)
生A:“推恩令”高明些,通过它,王国的力量分散了,不能与中央抗衡。
生B:“推恩令”更高明。因为“削藩”激化矛盾,导致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连晁错自己也丢掉了脑袋。
生C:“推恩令”高明一些,它使得到封地的人对汉武帝感恩戴德,不愿与中央为敌。
师:同学们的回答非常好。后来,汉武帝还以各种借口取消王后的爵位,即“夺爵”。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以“酎金”,即祭祀西汉祖先用的黄金,斤两成色不足为由,一口气夺了106位王侯之爵,占当时王侯半数。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困扰西汉初年许久的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手中迎刃而解,国家的权力集中于汉武帝之手。
师:西汉初年,国家对货币管理和盐铁业的管理较为宽松,私人甚至可以铸造货币,这种局面,对“大一统”极为不利。
(课件显示“西汉钱范。”)
师:为改变这种局面,由国家统一铸币,这就是五铢钱。“五铢”,重量单位,1铢相当于1/24两。自汉朝到隋朝,五铢钱基本沿用了700多年。
(课件显示“五铢钱”。)
师:通过统一铸币,盐铁官营这两项措施,汉武帝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为汉武帝实现“大一统”,特别是打击匈奴,提供了雄厚的财力资源。而匈奴,是一个什么样的民族?它和汉朝关系如何?请看影片。
(播放匈奴和汉朝关系的影片剪辑。)
师生互动:在看影片的过程中,用谈话的方式了解匈奴对汉朝的威胁,攻打匈奴的三次战争,冠军侯的功劳和荣誉。
师:为打败匈奴,汉武帝还曾两次派人出使西域,联合大月氏和乌孙,你知道这个人是谁?
生:张骞。
师:很好。这部分内容我们将在下节课学到。大败匈奴后,汉武帝设置了“河西四郡”管理西北地区,又设九真郡等加强对岭南地区,设益州郡对西南地区加强统治。通过对边疆地区的开发,西汉的疆域比秦有所扩大,成为了疆域辽阔的大帝国。(课件显示汉朝与秦朝疆域对比图。)
(课件显示本课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大家对汉武帝有了一定的了解,对汉武帝的“文治武功”也应该有所了解了。究竟何谓“文治武功”呢?其实“文治”是指除了军事之外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政策及其成果;而“武功”也就是指军事方面的措施和成果。辨一辨:请同学们辨别一下汉武帝的各种措施,思考其中哪些属于“文治”,哪些属于“武功”。
生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太学;“推恩令”和夺爵;统一铸币,盐铁官营属于“文治”。
生B:解除匈奴威胁和开发边疆属于“武功”。
师:汉武帝通过这些措施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国家的“大一统“。在他统治时期,西汉进入了鼎盛时期。
三、评说汉武帝
场景设计:假如有一个外国朋友,对汉武帝很感兴趣,却又不甚了解,作为一名中国中学生,你该怎样向这位外国朋友介绍汉武帝才好呢?
生A:汉武帝叫刘彻,登基时才16岁,是一位少年天子。
生B:汉武帝重视人才,任用了一个有本事的人——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兴办了太学。
生C:汉武帝用“推恩令”解决了王国问题,使国家在政治上统一起来了。
……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对于这样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我们应该怎样评价呢?本主题的主题活动就要涉及到对汉武帝的评价,请同学们在课后预作准备。
作业布置:
1. 课后练习:教材第65-66页“学习与探究”。
2. 资料搜集:搜集关于汉武帝的资料,结合课文加深对汉武帝的认识,初步形成对汉武帝的客观评价。为本主题的主题活动做准备。
自我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