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至九世纪隋唐时期的襄阳杜氏

四至九世纪隋唐时期的襄阳杜氏家族述论(以乾光后裔为中心)

摘要:襄阳杜氏是关中郡姓杜氏的一个特殊支系。永嘉之乱后,杜耽—著名将军和学者杜预的儿子,带着他的族人定居江南。慢慢的,杜耽的家庭变得著名而且出色,他有许多后代在南朝占居高官。仅仅有杜乾光回到了北方进入了统治集团。在汉魏间杜乾光的后代移居到河南的洛阳和巩县,开始了由儒学世家向文学世家的转化。杜审言在初唐很是知名,他的孙子—杜甫更是把唐诗推向了高峰。然而,襄阳杜氏毕竟是在晚唐时期的一个独特个案,在从儒学世家向文学世家的转化中是有许多丰富的历史内容的。

关键词:儒学世家;文学世家;家族

引 言

襄阳杜氏是中古关中郡姓杜氏的一个支系。在林宝《元和姓纂》所记唐代杜姓14个郡望中,襄阳与京兆、濮阳、洹水、中山等属于地位显赫的郡望。1而在本自《唐韵》、由宋人陈彭年等重修的《广韵》中,杜氏分京兆、襄阳、濮阳三望,也反映了唐中叶襄阳杜氏的客观存在。2然而《元和姓纂》以诗人杜审言、杜甫祖孙房支为襄阳望,《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则以玄宗名臣杜希望、德宗宰相杜佑父子房支为襄阳望。而此后的谱系文献又多因袭《新唐书》的说法,以致杜佑为襄阳望的说法流布甚广。3清人孙星衍说:“姓氏与郡望相属,乃知宗派所出。”4显然,杜审言与杜佑一支究竟谁应属于襄阳望,是必须首先予以说明的问题。

据杜佑《杜城郊居王处士凿山引泉序》:“京兆杜佑,远祖西汉建平侯(按此指杜延年),家于杜陵,绵历千祀。”5考诸史传,杜佑出自杜预次子杜尹之后。永嘉乱时,杜尹为西晋弘农太守,因率部伍退守洛阳一泉坞,为乱兵所害。6南北朝时期,杜尹子孙淹留北土,北魏末至东魏初,这一房支已有相当高的社会地位。杜尹六代孙杜顒,为征西将军、金紫光禄大夫,有名于史传。7入唐后,顒裔孙行敏,官常州刺史、荆益二长史,封南阳襄公,是为杜佑曾祖。行敏生崇愨,为杜佑祖父;崇愨生希望,玄宗时官至太仆卿、陇右节度使。希望生佑等数子。总之,杜尹后人并无属籍襄阳的历史,相反,自杜顒开始,这一支子孙即以京兆之少陵为家族墓地,世世代代归葬少陵。8《新表》将杜佑归属襄阳望显然是缺少史实依据的。

此外,在唐代文献或当时人言论中,也绝无以杜佑一支为襄阳望者,如在权德舆所作杜佑遗爱碑及墓志铭中,均称杜佑出自京兆杜陵。9杜佑孙杜牧以及武宗朝作过宰相的杜悰兄弟,都自称“杜陵”人或被称作“京兆”人;而在唐朝人士心目中,真正的襄阳杜氏是杜审言、杜甫一支。如宋之问在与杜审言的送别诗《三月三日于灞水曲饯豫州杜长史别昆季序》中称:“言辞灞滻,将适荆河。恋旧乡之乔木,藉故园之芳草。”10显然,宋之问是把“荆河”看作杜审言的“故园”的。又如高宗时杜易简与吏部侍郎李敬玄发生冲突,李曾讥称易简为“襄阳儿”。11总之,在唐代杜氏的众多支系中,杜审言、杜甫一支属于地地道道的襄阳望,杜希望、杜佑一支则与襄阳杜氏无涉。

那么,《新表》的错误又是如何出现的呢?从相关的史传资料来看,如果说杜佑先祖与襄阳有何特殊联系的话,恐怕要追溯到杜预在西晋平吴后曾驻襄阳,且刻石碑“纪其勋绩”,“立岘山之上”。12也正因此,晋以后杜氏子孙的封爵,也就有了“襄阳”字样,而杜佑父杜希望也因此得到过襄阳县男、襄阳公的封号13。估计《新表》作者误将杜希望的封爵等同于郡望(尽管两者有时是一致的),有关襄阳与京兆郡望的错误或许就是这样出现的。

上 篇 从“中华高族”到“晚渡荒伧”

一、永嘉之乱与襄阳望的分立

永嘉年间,匈奴贵族刘渊、刘曜父子率众南下,先陷洛阳,继陷长安,掳晋愍帝至平阳,西晋遂亡。其时中原涂炭,士族纷纷挟宗族部曲南渡,如《晋书·王导传》所云:“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形成东汉以来又一次移民大潮。

永嘉之乱前,关中郡姓京兆杜氏正处在鼎盛时期,杜预四子杜锡、杜尹、杜跻、杜耽,14此时均已步入仕途并取得重要位置――长子杜锡为吏部郎、尚书左丞,15次子杜尹为弘农太守,16三子杜跻为新平太守,17少子杜耽为凉州军司。18但永嘉之乱打断了杜氏家族的正常发展,杜预诸子流徙播迁,杜锡一支子孙随晋室南渡,杜尹死于战乱,子孙分散,19杜跻后裔淹留北方,惟杜耽乱发时正滞留河西,为凉州军司,因而命运更加坎坷。据《元和姓纂》卷6杜氏襄阳望条:

当阳侯元凯少子耽,晋凉州刺史;生顾,西海太守;生逊。过江.随元帝南迁,居襄阳。逊官至魏兴太守,生灵启、乾元。20

四至九世纪隋唐时期的襄阳杜氏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