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与武清

风雨鱼龙天外起,江山文藻镜中移。

挺然巨笔中流立,学士危襟对砚池。

李贲赞颂门柱之伟“挺然巨笔中流立”之句,或是一种比喻,但与乾隆旧志六景图参照,似乎可见櫺星门、二坊门及泮桥桥栏柱顶皆是毛笔笔头的形状,寓意文庙前一支支如椽巨笔冲天而立,象征武清文风鼎盛,祈愿地方才俊辈出,这或是先贤们的独出心裁和良好意愿的表达。

櫺星门东西两侧各有一坊:东为“圣域”,西为“贤关”。“圣域”意为文庙乃文坛和学子们心中的圣地;“贤关”一词则出自《汉书·董仲舒传》:“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说的是太学是选拔官吏的地方,旧时因以“贤关”来指科举仕进“学而优则仕”的这条途径。

“秀水”指的是泮池之水。《诗·鲁颂》有“思乐泮水,薄菜其芹”之语,所以古人称入学为“游泮”或“采芹”。泮水,又称泮池,古时专指学宫(亦称泮宫、黉宫)前的水池,状如半月。郑玄解释说:“泮之言半也。半水者,盖东西门以南通水,北无也。”明武清于隆庆五年(1571)八月建完砖城后在“东迤南”曾设有“水门一、桥三,以防障塞”。或许正因为城内有了与城外护城河水的进出通道,所以才有了明万历十二年(1584)知县陶允光的凿浚泮池之举。陶允光在《新建文学泮池聚奎楼记》中说:“黉宫外隙地,圆二十步,浚池为半璧形,以仿古泮之制。”旧制一步为五尺,可知泮池方圆不过十丈的面积。在陶允光浚泮池39年后,屯田院的董应举将泮池甃砖、架三桥,使泮水风光更显整洁、古朴、秀丽、完美。这里应提一笔的是,按旧志载,人们认为泮水位置在“櫺星门外”,这倒是与曲阜孔庙之制相合。但以旧志“于戟门前修泮池一区”的记载和图示,泮水位于文庙戟门与櫺星门之间;如此以内外而论,泮水则在戟门之外、櫺星门内而非其外,志载似乎矛盾。

有人据“櫺星门外四水所聚”的话,写文章解释说:四百多年前,櫺星门外“一片汪洋,直达南城根”。这似乎令人匪夷所思:文庙在县城之内,櫺星门外“外”到哪里是一片汪洋呢?要是“外”到南城根就“一片汪洋”了,即使号称“铁城”的武清县城岂非早被泡塌了?所以,此说不确。

我们首先应弄清泮池是否通水?清康熙年间曾任武清知县的邓钦桢有诗称泮水“明月孤悬成拱璧”,这明确地告诉我们泮水是地表孤立的一个景致,“孤悬”二字说明从地面看泮水并未与其他水流相通。如果相通,也该是上面铺盖石板的暗渠。

那么,“四水”所指为何呢?清顺治年间进士、武清人赵之符的《桥门秀水》诗直接提到“四水”:

四水回环此漾波,泓然不竭识盈科。

蛟龙一勺飞腾异,芹藻千秋肸飨多。

地近镐丰先雨露,源分海谷导江沱。

诸生莫忘疏通力,早献虞渊浴日歌。

但他这里说的重点则是“四水回环”之后的“漾波”泮水,“泓然不竭”也没有讲水流的滔滔,只是说泮池里的水不枯竭,这似乎也证明了当年这里地下水源的丰沛,对邓钦桢的“明月孤悬成拱璧”也是一个印证。

而“四水”,按我的理解,在这里有其特殊含意,既是实指、又是典故。

所谓“实指”是指当时武清确有“四水回环”。清乾隆旧志中载:“邑名雍奴,本泽国也。东有白河,西有永定,凤河绕其北,三角淀汇其南,其间支流、小淀不可枚举……”“桥门秀水”景在县城,以此为中心环顾东西南北,大而言之,正有此“四水回环”。若小而言之,居南的三角淀“盖数千年东南薮泽之雄,而近今畿辅诸水所藉以停蓄游衍者也。永定、子牙、中亭、玉带、会同(通?)之流无不入焉”。所以,櫺星门“外”“外”到南面远处的三角淀似也可称“四水所聚”。此所谓实指。

所谓“典故”“四水”指的是孔圣人家乡的泗水,与前文李贲诗中提到的“词源一脉宗洙泗”中的“洙泗”指代的意涵相同。前面提到的邓钦桢的《桥门秀水》一诗中就提到了“泗水”:

尼峄重分泗水东,源泉一派注鸿蒙。

浪浮芹藻迎春绿,窟睡鲸鳌射泽红。

明月孤悬成拱璧,圣坊双矗挹流风。

祭川学海人无限,钟鼓喤喤乐未穷。

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与武清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