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与武清

嘉靖元年(1522年),世宗继位,李钦升任汉中知府。不久迁任延绥兵备副使,仍负责长城一线防务。李钦除却卫所积弊,修葺长城,挖堑置垒,边地安宁。因政绩晋升太仆寺卿。嘉靖十七年(1538年),以右副都御使职巡抚四川,将当地按人口征收税粮改为按地征收,深受百姓欢迎。又修筑城堡以保边防,构筑堤防以防水患,嘉定人为其立碑颂德,随后升迁工部侍郎,不久被诬陷罢官归故里。

李钦一生刚正,不俯仰时俗,对待吏民无不以至诚为本。为官30年,家无储积,子孙俱守寒素,乡人无不赞他廉洁。

【注释】

监察御史:明朝废御史台设都察院,通掌弹劾及建言,设都御使、副都御史、监察御史。

清翰林院编修曹涵(王庆坨)

曹涵,字奕汪,号牧渔,别号毅斋。康熙四十年(1701)生于武清区王庆坨,曹传之子。

曹涵15岁遵旨进京在万善殿读书,师从陈士官、朱轼。经过五年的刻苦学习,在康熙五十九年(1721)参加了乡试,转年又参加了会考,中二甲进士。雍正元年(1723)后,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史、检讨、国史馆编修。

雍正五年(1727)大兴水利建设,朝廷设京东、京西、京南、天津四局,各局辖直隶各州县。曹涵任天津局局长,并以水利营田观察使身份监修水利建设。在四局中以天津局为最好,如小站、葛沽一带水稻田发展数年不衰,历年产量递增。雍正十年(1732)水利建设结束,曹涵回翰林院继续任职。

雍正十一年(1733)曹涵父亲重病,他告假还乡侍奉父亲。雍正十三年(1735)后,曹涵辞职还乡。

曹涵还乡后,继承父亲遗志,关心乡里公益事业,为乡里百姓办了很多好事。乾隆四年(1726)王庆坨扩建庆成书院,曹涵捐地两顷,并自费请顺天府学宪陈文瑞为书院题匾、写序。

乾隆十九年(1754)永定河泛滥,王庆坨一带被淹,民众生活艰难。曹涵见此情景,毅然打开自家粮仓,捐出米谷千余石(约20余万斤)赈济灾民,并把家中所存十余垛芦苇捐出搞生产自救,当地乡民都赞扬他的义举。

为发展乡里商贸经济,造福一方民众,曹涵组织当地有识之士,联名申报王庆坨设集日之事。经多方奔走,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王庆坨正式设立集市,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曹涵虽然少年得志,但是他一生简朴、真诚。晚年,以吟诗、绘画为生活乐趣。曾著有《奕汪文稿》、《迪吉斋漫记》、《双槐书屋杂记》等。

乾隆二十三年(1768)农历三月初八日病故于王庆坨。

【注释】

太史:官名。记载史事、编写史书的官员。明、清编修史书官员属翰林院管理,故翰林亦称太史。

检讨:官名。宋代掌修国史。明、清属翰林院,位次编修。

清山东巡抚李炜(城关)

李炜,字竣公,武清区邱古庄人,清康熙年间考中举人。初任饶州同知,后任户部员外郎、兵部郎中。当年,康熙帝南巡,途经山东黄泛区各县,李炜时任知州,治理河湖、奖励农桑、安定百姓政绩突出,相继被擢升广东按察使、湖北布政司、山东巡抚、都察院右副都御史。每到一地,李炜都严整纲纪、拒绝贿赂、振兴文教、德威并施。晚年回到故里邱古庄,颐享天年。他热心公益,捐资修缮圣庙、尊经阁;捐田百亩,建义学,乡民有口皆碑。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康熙皇帝驾临武清视察北运河水情,传旨召见他,他以布衣迎驾,皇帝驻跸他家。

北洋政府陆军次长张士钰(杨村)

大运河的历史沿革与武清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