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里浅的传说
相传,很早以前,北运河岸边住着一户人家,老两口,没儿没女,靠磨豆腐为生。一天,老头儿担水把腰扭伤,躺在炕上不能动弹。老婆婆只好一手提着水筲,一手拿着水瓢,乍巴着小脚儿到河边半筲半筲地往家里提水,一个人推水磨磨豆腐。
一连三天过去了,老婆婆累得直不起腰来。没想到第四天一大早,老婆婆又去提水,见缸里的水满满的,便问老头子是怎么回事。老头子摇摇头:“我的腰还没好,谁给担的水呢?”老两口都感到奇怪。夜里,老两口睡不着觉嘀咕这事,忽听屋外有脚步响,还有往缸里倒水声。老婆婆用舌尖舔破窗纸细看,啊!月光下一个穿红衣裳的姑娘在给他家担水。老婆婆想问个明白,趁姑娘弯腰倒水的工夫,一步蹅了出去,站在了姑娘的身后。姑娘来不及躲闪。老婆婆问:“姑娘为何半夜三更给俺家担水呀?”姑娘答:“我见大伯病了,大娘提水很吃力,就来帮帮二老。”
老婆婆问:“你是哪村的?家里几口人呀?”姑娘哽咽着说:“我本是天上王母娘娘身旁的侍女,前些日子违犯了天规,被打入人间,让我在这河里修行。如今我也不想回天上去了,想在人间跟您二老过安静日子。”老婆婆很高兴,心想,我不管什么神的鬼的,心善就好。她对姑娘说:“若不嫌俺家穷,就在这住下吧,帮俺磨豆腐,攒点钱,往后俺帮你找个如意郎君。”姑娘跪在老婆婆面前:“谢谢大娘搭救之恩,请受女儿一拜。”从此一家三口过着平静的日子。
一天夜里,姑娘又去河边挑水,皇上下江南的龙船回来了,灯笼火把,鼓乐喧天。姑娘浑身一阵哆嗦,原来皇上身旁有个半人半仙的张天师, 看见姑娘身上耀眼的鳞甲,断定是天上的妖孽变成红蠎精在河中作怪,忙向皇上禀告。皇上下令火速捉拿妖孽。张天师立即登台做法,禀告天上玉皇大帝派天兵天将下界捉妖。顿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姑娘一看不好逃进屋,对二位老人说:“爹、娘,他们捉我来啦,你们躲在屋里千万不要出来!”大娘说:“孩子,别出去!我关上门。”姑娘喊:“我不怕他们!”说完担起水筲跑到河边儿,这时天兵天将已经下界,将姑娘团团围住。姑娘施展法术,弯腰左提一筲,右提一筲,担起两筲水,腾空而起,像一朵红云在空中飘荡。老两口跑到河边,惊呆啦:河里没水了,河底露出了三里多长的浅滩,皇上的龙船一动不能动地呆在那儿。抬头望望天上,姑娘担着两桶水正与天兵天将周旋,直到公鸡报晓。眼看姑娘就要逃脱了,突然,几个天将手舞长矛刺破两只水筲,水从天空洒到河里,河水淹没了浅滩,漂起了龙船。此后,红蟒精与三里浅滩的故事在北运河两岸传开了。如今,三里浅村还在北运河岸边。
传说毕竟是传说,实际是三里浅村在明清时曾是运河岸边的一个浅铺,住有浅官、铺官。随时招募浅夫(通纤夫)、铺夫,疏通河道,帮漕船拉纤,浅埔是管理河道的常设机构。后发展成村落,故名。
运河里的蛤蟆为什么不叫
一年夏天,乾隆皇帝从江南回京城行至筐儿港行宫,驻跸休息。忽听阵阵“咕——呱”、“咕——呱”的叫声,让他心烦,便换上便装,到河边去看个明白。忽见一老头儿正在树下乘凉,便问:“请问老丈,这’咕呱’之声是何物所发?”
老人道:“此乃运河中蛤蟆在叫。”
“蛤蟆为何发出如此孤寡之声?”
老人手捻胡须吟道:
小小蛤蟆似虎形,
咕呱咕呱得意鸣,
春天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皇上说:“此等水中小物怎敢跟朕一样称孤道寡?”
老人说:“此物虽小,却能保护庄稼。时有馋嘴之徒捕而食之,故而,便发出了“孤寡”之声,意在告诫世人,应当像敬重孤家寡人的皇上一样敬重它们才是。”
乾隆皇帝听了很是不悦,嗔怪道:“此等蠢物怎敢与朕相比,分享朕的德威!”随后气冲冲下了一道圣旨,运河里的蛤蟆从此日起,镇喉咂舌,不许发声!
从那天起,运河里的蛤蟆憋得干鼓肚,再也叫不出声来了。后来,当地便流传一句歇后语:“运河里的蛤蟆——不咕呱了。”意在讽刺那些平时高声鼓噪、夸夸其谈,稍遇风吹草动便销声匿迹的人。
其实运河里的蛤蟆不叫是有原因的。一是蛤蟆喜在静水、多水草、多蚊虫的地方生长繁殖,而运河水是流动的,又是涨落无常。水草蚊虫无法生存,蛤蟆没有食吃,也就很少在河边栖息。二是河里的嘎鱼、鲶鱼、水蛇等又是蛤蟆的天敌。所以,运河里的蛤蟆很少,形不成气候,哪里还能鼓噪得起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