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以前,山东闹水灾,为了生存,小兰只得随父母背井离乡,一路乞讨,来到御河旁的武清县北郑庄村,由于又饿又累,天色又晚,便在这里安顿下来。
村里有个爱管闲事的老太太,见小兰长得像模像样,人又老实,说通了小兰父母,就给小兰在当地找了个婆家。男的叫王仙,论长相,论心眼都不错,就是家里穷。
小兰过门后和丈夫一样下地干活,吃穿上能省就省,能俭就俭,小日子过得一年比一年好。小兰上边有个婆婆,家里穷的时候还不显得怎样,日子过富裕了,她便开始瞧不起小兰,嫌她是从山东逃荒过来的,更担心别人知道小兰的来历,有损家里门面。小兰见婆婆容不下她,便狠了狠心,毅然走出家门。
她走了两天,来到双桥村时,天已经黑了,便借宿在村里一对老夫妇家。两位老人很同情小兰的不幸,出于好心,把小兰介绍给本村老实巴交的王厚。小兰在王厚家,日子过得也很好,一年后又生下一男孩,取名叫王孝。这孩子聪明过人,长大后科举考试中了进士,在外地做了官,家里也盖起了砖瓦房。
转眼间又过去十年,王厚去世了,王孝回家奔丧。这一天,家里来了一个讨饭的花子,小兰出去送饭给他,一见面,不禁愣住了,讨饭花子并非别人,而是自己当年的丈夫王仙。当年的英俊小伙如今已是两鬓斑白,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小兰心如刀绞。她把王仙让进屋,让儿子叫他表舅。王仙从此就住在小兰家。
以后小兰岁数大了,身染重病,久不痊愈。她把儿子叫到身旁,诉说了自己的身世,并要求儿子看在母亲的分上好生赡养王仙,并给王仙送终。自己死后也要儿子把她埋在两个男人中间。
王孝跪在母亲床前流泪答应了。母亲死后,王孝待王仙如生身父亲,王仙去世后,王孝果然遵照母亲的遗嘱,把王仙埋在母亲的身边。
此事被人们传为佳话,以后立村建庙,村名就定为“王双庙村”。
杨庄改夹道的传说
夹道村原名杨庄子,成村于明永乐年间,因为有杨姓人家来此定居,分住在东西两个土台而得名,东台叫大杨庄,西台叫小杨庄。由于地处御河岸边,又与商贾云集的杨村镇近临咫尺,虽然是在封建落后的旧社会,可是比起其他荒僻的小村,日子多少要好过些。
然而好景不长,不知几时,村里迁来一户郎姓人家,是从外地逃荒过来的,从村里一家财主手里租块土地,便住了下来。这家人有股子吃苦耐劳劲,干活肯下力气,庄稼收成好,盖房置地的,小日子一天天的红火起来,而村里的其他人家,不但日子没过富裕,还出了一个怪现象,每年都有年轻人夭折,不是你家就是他家,十几岁二十几岁小伙子,壮壮实实的就死了。人们忧心忡忡,互相议论找原因,就找到了那户逃荒过来的郎姓人家,所以他家日子红火,是因为他姓郎,而咱这村偏偏又叫杨庄子,他一搬来,就如同狼(郎)入羊(杨)群,狼的天性是吃羊的,他家日子当然就好过了,我们被他吃了,所以就得年年死人。要扭转这种逐渐被吃掉的局面,就得在村名上打主意,改一改村名。可是改什么名字才能对村民有利而又能扼制住那户逃荒过来的郎姓人家呢?村里人大多没文化,想不出什么好村名,于是就请出一位人称“智多星”的老者。智多星略一思索,便胸有成竹地说:“要想不伤羊(杨),就得治住狼(郎),就叫夹道两字吧。”智多星进一步解释说,狼虽然本性吃羊,可是只要把它赶进窄窄的夹道里,它那凶恶的本性就很难施展了。
村名改了,可村里每年夭折年轻人的局面却没能得到好转,因为那必定是一种封建迷信,直到后来,随着村民文化程度的提高,人们注意了饮食卫生,这种不利的局面才有了根本的扭转。可“夹道”这个村名却一直叫到如今。
城上村的来历
北运河杨村大码头南边五六里,有一个“城上村”,百姓俗称“城儿上”。这个村庄可有点来历,早在两千多年的秦汉时期,武清县称泉州、雍奴二县,其中泉州县的县城就在这个村。当年泉州雍奴面积很大,天津市区北半郊,包括西青、东丽、直到塘沽、汉沽地区。那时还没有天津这个名称,天津的发祥地三岔口,只不过是个小渔村。
再说泉州,当年是个土城,虽地势较高,但是东边靠运河,西边靠浑河(永定河),几乎连年遭水患,泉州土城多次被淹。到北魏时期,朝廷将泉州县并入雍奴县,泉州城逐渐废弃了。后来人们又在废墟上面建房,渐渐形成村落,不过还没有名字。
相传宋辽对峙时代,辽国的一支军队侵入这一带村庄,烧杀抢掠,做了许多坏事。一天夜间,驻守在这个村的辽军大将做了个梦,见一个白发老人,拄着一根降魔杖,走到他跟前怒气冲冲地骂道:“贼子,我泉州百姓历尽兵灾水患,已贫穷至极,尔等还在作恶,如今人神共愤。”说着,举起降魔杖要打。辽将不知泉州在哪里,忙问老人:“下官从未到过泉州,我军有何劣迹,请求指教。”老人用降魔杖戳着地说:“地下有一座城就是泉州!你问你的兵卒就知道了。”说完白发老头不见了。辽将惊醒过来,出了一身冷汗,因为他们笃信佛教,相信因果报应。忙唤来心腹官给他圆梦,又经向当地百姓打听,才知道他们住的这个村就在泉州城的遗址上。辽将大惊,认为这是地下先人有灵,托梦警告他们。遂通令,不准再杀戮百姓,不许再做坏事。结果保住了这村庄的百姓。此后,人们便称这个村为“城上村”了。
杨村八郎爷庙
早年间,御河岸边的杨村镇西边还有一个小村,村北不足半里的地方有一座大庙,名为西大寺,后来又称八郎爷庙。
相传这是明代第八代皇帝的“舍身庙”。大庙建成后,从北京皇宫里派来一个姓佟的国舅充当“主持”,替皇上在庙里出家。这位货真价实的皇亲国戚,御派的钦差,偏偏没有一点纨绔气派和凌人的架子。他每天总是虔敬地念经修道,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来杨村不久,就和邻近的乡亲们和睦相处了。
这位平易近人的佟国舅精通医术,深明药理,常常给附近的乡亲们诊脉看病。凡来这里看病的人,不论男女老幼,内病外伤,一经他诊治,无不手到病除,起死回生。对那些穷苦无力的病人,他更是舍米舍药。方圆左近的乡亲们,没有一个不称赞这位佟道爷是“穷苦病人的福星,救世的活菩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