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著名将领100名

1628年,袁崇焕升任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次年十月皇太极率军避开宁远、山海关,取道蒙古,兵分三路攻入长城,向京师进逼。袁崇焕闻讯,先遣总兵赵率教入山海关往援,自督部将祖大寿星夜千里入卫京师。十一月,后金军至遵化击败赵率教部,继而越蓟州,再败满桂、侯世禄,进抵通州城北扎营。明廷召孙承宗复为兵部尚书,视师通州。崇祯帝朱由检听孙承宗陈述方略后,令其留京城总督内外守御。袁崇焕率援军赶至京师近郊,受令尽统各路援军,重创后金军于广渠门外。袁崇焕于朱由检召见时,以士马疲惫,奏请入城或在城外休整,但遭廷臣非议,被诬为拥兵坐视,欲与后金结城下之盟。后金军稍事休整,即向京师逼近,在德胜门击败满桂、侯世禄部。十二月,设伏于广梁门外的袁崇焕部为后金军击败,被迫移至城东南。后金军乘机施反间计,诬袁崇焕“资敌私通”等,朱由检听信谤言,逮其下狱,援军军心动摇。祖大寿见袁崇焕遭冤狱,率师1.5万人离京东返,后收到袁崇焕的信才停兵待命。朱由检闻各路兵败,准备撤出京师,被朝臣劝阻。此后,充任文武经略的尚书梁廷栋及满桂相继败于西直门、安定门,满桂战死。明总兵马世龙受命指挥各路援兵,保卫京师。后金军南下目的已经达到,于次年正月连克通州、迁安、遵化、滦州诸镇北归。袁崇焕于1630年八月十六被凌迟处死于北京,死时北京百姓分食其肉。“杖策只因图雪耻,横戈原不为封侯”,正是他耿耿忠心的自我写照。后人将他的作品编为《袁督师遗集》。袁崇焕的事迹,在金庸的《袁崇焕评传》中有较详细的描述。

评分:统率B,战斗C,智谋B,战绩C,名气B,综合B。多可怕的民众,在国家有难时不是去为国奋战,而是争着以吃“卖国贼”的肉来表示自己爱国。中国真正的国耻,不是被别国击败或征服,而是在1630年八月十六当日吃袁崇焕的肉的这群百姓。

李定国(1620~1662):陕西榆林人,家世务农。1630年,年方十岁的李定国就参加了张献忠的军队,受到张献忠的喜爱,同孙可望、刘文秀、艾能奇一起,被养为义子。1644年,张献忠入四川称帝,建大西国号,以李定国为安西将军。1646年,清朝派兵入川,攻大西军,张献忠战死,大西军数十万众溃败。孙可望、李定国等收集残部数千人南走,连克遵义、贵阳。清军进攻大顺、大西军的同时,又相继消灭弘光、隆武政权,所到之处杀掠极酷。大西军遂决定“联明抗清”,并进取云南。孙可望称“国主”,李定国称安西王。1649年,孙可望致书南明永历朝廷,愿“联合恢剿”。后孙可望自称秦王,并派兵入贵州、四川,尽收南明诸军残部,大西军力量增强。永历政权正式册封孙可望为秦王。孙可望移永历帝于贵州安隆,派兵监护。

1652年,刘文秀出四川,被吴三桂击败。李定国与冯双礼率兵8万,由川东出师湖广。至五月,李定国连下沅州、靖州、武冈、宝庆。清定南王孔有德急忙返回桂林。李定国遣张胜、郭有名率精兵由便道直取严关,扼桂林入湘之路;亲率主力攻下全州,撤桂林之屏障。攻下全州后,李定国未及进城,便急趋桂林。六月二十九日,孔有德命其部将夺严关,被击败。次日,孔有德亲率精兵于桂林城外迎战,被李定国之象阵冲乱阵脚,大败而回,孔有德负伤,退守桂林。七月初二日,李定国开始攻桂林。至初四日,大西军由云梯攻上桂林西北环山城,破武胜门,孔有德自尽。李定国乘胜进攻,除梧州外广西全省皆复。大军入湖南,进江西。出兵七个月,辟地三千里,军威大振。永历朝廷封李定国为西宁王。八月,清廷命敬瑾亲王尼堪率兵10万南征,由湖南取广西。十一月,尼堪开始对李定国军反攻,逼迫李定国撤出长沙。初战告捷,尼堪胜骄轻敌,不顾士疲马馁,亲督轻骑连夜追击李定国。李定国败中定计,以小股部队诱敌深入,而将主力设伏于衡州城中和城外。二十三日,尼堪在距衡州30里处,遇到小股李军,便挥师猛冲。对方一触即溃,逃向衡州。尼堪策马直迫,天未亮便到衡州城下。天放亮时,尼堪正准备攻城,忽然发现李军已于城郊列阵待战。尼堪命前队从正面攻击,李军稍事抵抗,便向后撤,前队急追不舍,渐与尼堪身边之二梯队拉开距离。埋伏于两边树林中之李军主力发起突袭,衡州城内军亦开城出击。清军首尾难顾。尼堪因顶戴特殊,被认出斩杀,其部众被全歼。李定国“两蹶名王,天下震动”。孙可望恐其威重难制,拟去其兵权。永历廷臣以孙可望有意废永历帝自立,欲以李定国制孙可望,授以“屏翰亲臣”金印,命其回师。1653年,李定国闻孙可望终将不利于己,率军南进,并致书郑成功,请其派兵南下,合攻广东。时李定国攻清军于高明、新会,清援兵至,兵败退守南宁。

1566年,李定国自南宁回军,与刘文秀、白文选等共移永历朝廷于昆明。孙可望大怒。李定国谋与可望和好息兵,以刘文秀血书致可望,又遣回可望家属。而可望因废帝自主的阴谋未能得逞,更加恼恨,于1655年,发动内战,起兵攻云南,诸将不直其所为,相率归李定国,孙可望大败,仅率部属600余人降清。李定国遂成为大西军统帅,掌南明永历大权,又致书郑成功及川鄂间大顺军李来亨等部,约合力抗清。但李定国执掌大权后,用人不当,因此军心不固。孙可望叛后,云贵内部虚实已为清军尽知,加之孙李交战,大西军精锐受损。有南明官员以“内难虽除,外忧方大”告诫李定国,但李定国不以为然。1658年,清朝趁孙可望来降,以三路兵大举入滇。南明永历帝以李定国为招讨大元帅迎敌,李定国分兵扼守,观望不前,致各路守兵均为清军所败。1659年,李定国亲率主力三万人与清军激战于遮炎河,又败。永历帝率其官属仓卒逃入缅甸。李定国派白文选寻永历帝。因缅人阻挠,未能接出。1660年,李定国、白文选分道入缅,缅人以大军十余万拒战,李定国等虽战胜,但终未救出永历帝。时清朝命吴三桂等统兵入缅。1661年冬,缅人将永历帝等献于吴三桂军前。次年四月,吴三桂杀永历帝朱由榔及其子于云南府。李定国闻永历帝被俘,回兵勐腊,仍遣人往车里借兵,以为持久抗清之计。但营中人马死者相继,李定国亦病,复闻永历帝凶信,更加愤懑。于1662年六月二十七日死于勐腊。临终时遗命其子:“任死荒徼,勿降也!”

评分:统率C,战斗C,智谋C,战绩D,名气C,综合C。明朝末年的局势,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勇于内斗的天性,清人大兵压境,几个小朝廷还在奋勇地为争个“正朔”而斗争,最后只能合乎逻辑地一起灭亡。李定国等人纵有通天本领,也难挽救败局。

郑成功(1624~1662):原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因曾被南明隆武帝朱聿键赐姓朱,故人称“国姓爷”。福建南安人。自少习文练武,研读兵书。1646年,南明隆武帝朱聿键封郑成功为忠孝伯,赐尚方剑,挂招讨大将军印,委其镇守闽赣界上大定、大安等关。不久,清军自仙霞关长驱直下福建,杀隆武帝,郑成功之父郑芝龙降清,其母被淫后自缢死。十一月,郑成功于安平誓师抗清,他以福建金门、厦门为基地,建立了一支兵锐将勇、纪律严明的水陆部队,在闽南小盈岭、海澄等地取得三次重大胜利,歼灭驻闽清军主力,威震东南。清廷进剿失败,遂遣使招降,许授靖海将军,后又以杀父灭族相威胁。但郑成功不为所动,并乘清廷劝降之际,整军筹饷,督练军队,挥师北取浙江舟山,南破广东揭阳,南明永历帝封他为延平王。1655年,清定远大将军济渡率兵约3万入闽,会同驻闽清军,进攻郑军。郑成功集兵金、厦,利用清军不善水战的弱点,诱其出海作战,次年四月将其水师歼灭于厦门围头海域。1658年,他统率水陆军17万北上。次年入长江,克镇江,围南京,后因中清军缓兵之计,损兵折将,败退厦门。1660年,在福建海门港歼灭清将达素所率水师4万余人,军威复振。

1661年初,他决计乘侵台荷兰殖民军兵力薄弱、求援困难之机收复台湾。当时,有人劝他固守金、厦,有人以荷军船坚炮利、入台水路险恶为由反对复台。他力排众议,在充分准备后,1661年三月二十三日亲率将士2.5万、战船数百艘,自金门料罗湾出发,经澎湖列岛,出敌不意地于四月初一拂晓趁涨潮从鹿耳门及禾寮港登陆。得到了台湾民众的支援。他先以优势兵力进攻荷军防守薄弱的赤嵌楼,四月初二,以头戴铁盔,身着铁铠甲,脚穿铁鞋的“铁人”击败从台湾城开来的援军;四月初三,在台江的水战和北尾线、赤嵌楼的陆战中都取得胜利,又切断水源,赤嵌楼守军投降。继又筑防栅、挖壕沟,对防御坚固的首府台湾城长期围困。此后屡败出战的守军,又于闰七月二十三日击败从巴达维亚来援的荷兰舰队,迫使殖民总督揆一于1662年2月1日签字投降,撤离台湾。此战,郑成功准备充分,计划周密,选择战机适时,注意隐蔽作战企图,大胆利用不良的气候条件,达到出敌不意。又正确选择渡海航线和登陆地点,先占澎湖,既可使登陆台湾有了可靠的进攻出发基地,又可保障后续部队的航渡和后勤支援,还可据以阻敌海上增援。而且他出敌不意地选择鹿耳门航道,既可攻其无备,又可一举分割荷军部署,隔断敌人联络,奠定了胜利的基础。此外,集中数量优势的战船,进行海上打援,也开创了海战史上以小而装备劣势的战船击败大而装备优势的战舰的先例。这是中国古代大规模渡海登岛作战的成功范例。战后,郑成功废除荷兰在台湾的殖民体制,建立行政机构,为开发台湾做出了重大贡献。次年五月病逝。

评分:统率C,战斗C,智谋C,战绩C,名气A,综合C。郑成功收复了台湾,是民族英雄,可是在个人品德上颇有些问题。《明史札记》对这方面有很详细的分析,指出与李定国相比,他更像是为了扩充自己的势力而战。金庸熟读历史,在他的《鹿鼎记》中对郑家的描写让人觉得他也认同这一点。

清篇:帝国斜阳

清朝以骑射建国,认为明军有强大的火器仍败于自己,所以一直对火器不重视,使得清朝军队的火器数量和质量都弱于明朝。在建立初期,兵威极盛,故而攻无不克,为中国带回来失去已久的新疆和西藏。到了后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变得不堪一击,中国的历史也就迎来了最屈辱的一页,写到这里,真是越写越泄气。

此时期的名将还有:施琅、阿桂、明亮、杨遇春、僧格林沁、冯子材、胡林翼、陈玉成等。清太祖努尔哈赤、清太宗皇太极、清圣祖玄烨和前代的马上帝王相比也毫不逊色。

多尔衮(1612~1650):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1628年初次从征,随皇太极征察哈尔多罗特部,俘众万余,赐号墨尔根代青(满语“聪明”之意)。1631年,在大凌河城之战中,击败明军祖大寿部。1632年,年执掌吏部。1635年,率军击降察哈尔部。次年,晋封为和硕睿亲王。1638年,授奉命大将军,统率左翼四旗兵入山海关,攻掠天津、济南等40余城,俘众20余万而归。1640至1642年,协助皇太极取得松山、锦州之战的胜利,歼灭明军号13万。为清太宗皇太极所器重,逐渐跃居于后金军主要统帅之列。1643年,皇太极因病突然死去,因储嗣未定,清朝皇族面临王位之争。多尔衮以镶白、正白两旗势力拥立皇太极年仅六岁的第九子福临为帝(即清世祖福临),由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不久,多尔衮集大权于一身,其地位越过济尔哈朗,各衙门关白政事、记录档册皆以多尔衮为先。

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四月初九日,多尔衮率军l0万大举南下攻明,十一日至辽河,得知大顺军已攻占北京,遂用洪承畴之谋,“出其不意,从蓟州、密云近京处,疾行而进”,直趋北京,企图与立足未稳的大顺争夺天下。李自成攻下京师后,仍将战略重点置于与明争战,而对清军则未加重视。四月初,吴三桂闻大顺军在北京逮捕明勋戚大臣严刑追赃助饷及自身家眷被拘的消息后,击走李自成派来劝降的唐通,部署防御,并向关外清军乞兵。四月十三日,李自成亲自统领6万兵马,进攻吴三桂,企图夺占山海关。但他仍寄希望于再度招降吴三桂,故轻敌麻痹,行进迟缓。十五日,多尔衮率清军行至翁后所,接吴三桂乞求合兵攻李自成书,立即改变进军路线,日夜兼程,急驰山海关。二十一日晨,李自成军抵山海关。时山海关守军除吴三桂所部4万之外,尚有高第部l万,乡勇3万,共计8万人。李自成以6万对8万,以远兵对坚城,处于劣势,但士气高昂。大顺军采取全线进攻的战术,同时在石河及东、北、西三面发起进攻;同时令唐通前出至一片石,以切断吴三桂北退之路。激战一昼夜,吴军濒临危殆。二十一日夜,多尔衮率清军抵达关外的威远城,静观事态发展,以待坐收渔翁之利,并击败唐通部。二十二日晨,吴三桂剃发称臣,开关出迎清军。时大顺军自角山亘渤海,列南北长蛇阵,继续进攻。吴三桂部东西驰突,大顺军围开复合,胜利在望。中午,风沙骤起,两军不能相辨。蓄势伺机的清军骑兵在英王阿济格、豫王多铎率领下,突然从吴军阵右杀出,大顺军猝不及防,阵脚大乱,奋力抵拒,最终失利。大顺军且战且退,由水平退回北京。二十九日,李自成率大顺军仓促西撤。多尔衮命吴三桂向西追击,自统清军直趋北京。五月,多尔衮入京。十月,迎福临至,即位北京,正式宣布清朝对全国实行统治。

多尔衮位崇功高,权势日增。是年加封为叔父摄政王。清军入关之后,李自成军退回陕西,张献忠驻军四川。明臣史可法、马士英等拥立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多尔衮先以重兵追击李自成于陕西、湖北,复命豪格入四川攻张献忠。1645年,多尔衮派兵下江南,渡长江,破南京,福王政权亡。1646年,清军入浙江,六月破绍兴,南明鲁王遁走入海;八月清军入福建,破延平、汀州,唐王被执。清军相继入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多尔衮摄政七年,除西南之云贵等地尚有南明桂王政权及农民军之余部,海上有郑成功之抗清活动外,清军已占有全国之大半地区,为清朝建立全国政权打下初步基础。1648年又被尊为皇父摄政王,以皇帝之尊亲代行皇帝职权,成为清入关初年的实际统治者。多尔衮摄政时期,以入关前已经建立的政治制度为基础,进一步仿照明制,加强封建专制政权。多尔衮在维护“权归满人”的同时,对汉族地主阶级、故明官员采取了“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的政策。令原明朝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顺治五年又设六部汉尚书、都察院汉左都御史各一员。为发挥汉族官员在政权中之作用,1649年,下令禁止满洲诸王干预各衙门政事及指摘内外汉官。为广泛招徕汉族地主阶级,又礼葬明崇祯帝后,开科取士,网罗人才。清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经历了皇帝与旗主、诸王之间的不断斗争而逐步实现。多尔衮采取措施限制由满族贵族、大臣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集权力于摄政王之手。又罢诸王兼理六部事务,以各部事务由尚书掌管。诸王有干预各衙门政事者即行治罪,从而又推进了皇太极以来的中央集权。

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后,以安置满族“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为由,三次下令“圈地”;逼迫汉民“投充”旗下,强制实行落后的农奴制。原来的小农变成了奴隶。奴隶逃亡,即行重治窝主的“逃人法”。留容逃人做工甚至住宿的均算窝主、加之连坐,丧身亡家的不知几千万人。多尔衮又以“剃发易服”、“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的命令拉开征服天下的序幕。“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有蓄发者立执而剃之,不服则斩,悬其头于剃头挑子所缚高竿上示众。江阴、昆山因之被屠城,嘉定因之被三次屠城。汉族人民激烈反抗,多尔衮则一意孤行实行民族高压政策,竟下令“凡有为剃头、圈地、衣冠、投充、逃人牵连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清军入关后残酷的杀戮,多尔衮要负极大的责任。

1650年冬,多尔衮出猎边外,十二月初九死于喀喇城,年仅三十九岁。顺治亲政后,被首告“阴谋篡逆”,诏削爵,平毁墓葬,家产籍没。1778年,乾隆帝为多尔衮昭雪,恢复了多尔衮的封号,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

评分:统率B,战斗C,智谋C,战绩B,名气C,综合C。多尔衮的入选,一定会有不少争议,因为他对清军入关后的大规模屠杀负有很大责任,不过既然曹操之辈可以入选,而且不选他的话,从后金建立、清初直到康熙末年就没有一个人入选,有一个历史上的断层,所以就只好破个例了。估计田中芳树违背自己的原则选他也是出于这个考虑吧。

年羹尧(?~1726):字亮工,号双峰。汉军镶黄旗人。1700年进士,1718年升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办理松潘军务,为清军入藏驱逐准噶尔军提供后勒保障。1721年,改任川陕总督。曾多次督兵剿抚辖区内少数民族武装。蒙古准噶尔部的策妄阿拉布坦攻袭西藏,清廷以大军西征,又遣兵入藏。年羹尧以定西将军衔率军征剿,平定西藏。他才气凌厉,治事明敏。雍正帝即位后,颇得倚任。

1723年青海蒙古台吉罗卜藏丹津反叛,他被授抚远大将军,率师进讨。时各路清军尚未聚齐,罗卜藏丹津攻破西宁附近几处要点,进攻西宁。西宁守军凭城固守,年羹尧指挥部下用大炮将叛军击退。初战得胜后,年羹尧一面令清军继续肃清西宁附近叛敌,收复失地;一面全面部署平叛作战:以总兵周瑛率兵一部,截断叛军由青海入藏之路;派穆森驻防吐鲁番,阿喇纳驻防噶斯,防叛军与伊犁之策旺阿拉布坦会合;命孙继宗驻防于布隆吉尔,就近策应。年羹尧还奏请朝廷增派兵马调往甘州,会同作战。年底,清军先后在镇海、南川、申中、北川、奇嘉等堡击败叛军,西宁附近形势基本稳定。年羹尧又奏请朝廷:选陕西、甘肃、四川、大同、榆林绿旗兵及蒙古兵,共1.9万人,由岳钟琪率领,分别由西宁、松潘、甘州和布隆吉尔四路进剿;防守西宁、永昌、布隆吉尔、巴塘、里塘、黄胜关、察木多等重要关口,以保证后方与进军路线的安全;除归化与张家口购买马、骆驼;贮备军粮;请拨发优质火药100骆。以上计划,得雍正帝旨准,并加拨战马1000匹,增发火药1倍。1724年正月,雍正帝授四川提督岳钟琪为奋威将军,命其随年羹尧进兵平叛。年羹尧将陆续到达的6000清军分作三路,吴正安出北路,黄嘉林和宋可进出中路,岳钟琪和达鼐出南路,准备二月进兵。时,西宁东北郭隆寺喇嘛忽然齐聚操演,又传令东山一带藏民于正月十一日叛乱。年羹尧即派岳钟琪和苏丹,统兵进剿。十二日,叛军1万余人在哈拉直沟拦截,清军奋勇冲杀,攻占3座山岭,捣毁叛军10座营寨。随后乘胜向郭隆寺方向开进,沿途又捣毁叛军7座营寨。十三日,抵郭隆寺。其时,千余名叛军于寺后山洞中,负隅顽抗。清军施放枪炮,堆柴焚烧,挥刀肉搏,将叛军6000余人全部消灭。罗卜藏丹津自西宁附近败走后,退踞于青海柴达木以东的敖拉木胡卢。郭隆寺之战后,清军分三路大军于二月下旬进至伊克喀尔吉,捕获叛军头目阿尔布坦温布;三月,岳钟琪部进抵布尔哈屯,直逼罗卜藏丹津驻地额母纳布隆吉;并分兵一路向北,加强柴达木兵力,截断叛军逃往噶斯之路。罗卜丹津无力组织反攻,先逃往乌兰穆和尔,又逃往柴达木。清军在岳钟琪率领下,一夜间驰行160里,于黎明时抵罗卜藏丹津驻地。叛军于梦中惊醒,仓皇逃溃,罗卜藏丹津易妇人服逃走,后投伊犁策旺阿拉布坦。清军此次追剿,出师15日,歼敌数万,平定青海。他因功进一等公。朝廷准年羹尧议,定青海善后事宜,青海诸部编置佐领,三年一入贡,各庙喇嘛不得过三百,开市于那拉萨拉,于西宁、大通河等处设兵、建城堡,于陕西、四川、云南之少数民族住区增设卫所。因是,清中央政府对青海等地之统治得以加强。

中国古代著名将领100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