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区自然环境历史演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研究
一、吉林省省情
吉林省位于祖国东北部,面积约为十八万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地形复杂。东部为长白山地,海拔多在500米以上,最高的白云峰高达2691米,相对高差较大,山脉与盆地交错分布;西部为松辽大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平,海拔为200米左右。
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和大气环流决定了我省为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主要特点是:春季升温迅速、干燥、多大风;夏季温热、降水集中;秋季降温快、霜来早、多晴好天气;冬季漫长、干燥而寒冷。
全省年平均气温为2.3-7.2摄氏度。其分布特点是随海拔高度、纬度的增加而递减。年极端最高气温多在35摄氏度以上;年极端最低气温多在零下30摄氏度以下。全年1月最冷,平均气温在零下11.2-18.2摄氏度;7月最热,为18.6-24.0摄氏度。无霜期较短,一般为120-150天。≥10摄氏度的积温在1900-3200摄氏度之间。我省年降水量一般在400-900毫米,其分布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其中春季约占全年降水的15%,夏季约占65%,秋季约占17%,冬季约占3%。我省由于各地的地理条件不同,气候有显著的差异。由东向西大致可分为湿润、半湿润、半干旱三种气候类型,东部山区为湿润气候,水分充足,热量稍欠;中部为半湿润气候,水热组合较好,土壤肥沃,成为我省主要农业区;西部为半干旱气候,热量丰富,水分不足。
吉林省是气象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频率高,影响范围大。其中发生最为频繁的是干旱,在西部平原地区发生频率约为80%以上,干旱灾害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及近几年较为频发,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为少发期。对农业生产危害较重的是全省性的低温冷害,发生频率约为20%。我省在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正处于低温阶段,低温冷害较为多发,70年代后期至今较少发生。大范围的洪涝灾害发生频率约为30%,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及80年代中期发生率较高,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及近几年洪涝灾害较少。局地性的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约40%-50%。吉林省大风灾害年年都有发生,从省政府1971-1979年的农业灾情调查可知,平均每年约有5%的农田受灾。吉林省年平均大风日为30天左右,中西部地区较为频发,且春季的大风日约占全年的50-70%。大风日在50年代初中期发生率最少,50年代末至80年代为多大风期,80年代末至现在为大风相对较少期。沙尘暴在我省也有一定程度的发生,沙尘暴主要出现在我省的中西部地区,年平均发生次数为3天左右,出现的时间主要在春季。沙尘暴在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及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发生率较高,60年代中期及70年代末至现在发生率较低。另外,冰雹、霜冻等气象灾害,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
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吉林省资源环境及经济基础以及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吉林省气候资源情况
吉林省气候资源总体表现为热量集中,寒暑分明;雨热同季,高温高湿;西部降水不足,东部热量不足;光、风能资源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气象灾害频繁,属气候脆弱区,具体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1、气候资源地区差异显著
全省气候资源由于受地理位置、海拔高度、海陆分布、地热地貌等下垫面的综合影响,形成东南部山区比较典型的湿润半湿润的山区气候和中西部地区半湿润半干旱的平原气候。
长白山区半山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年降水量多,一般在600-900毫米,很少发生干旱。山区随着山势的高度、坡向、坡度的不同,形成立体气候,这对于发展山区特产、中药材、林业和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气候条件。同时,这一地区气温低、积温少,≥10摄氏度的积温一般在2000-2400摄氏度;无霜期短,一般为120-140天;日照少,一般在2300-2500小时左右。因此,低温冷害发生的几率较高。
松辽平原西部地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气温高、积温多,≥10摄氏度的积温一般达2800摄氏度以上;无霜期长,一般在140天以上;日照多,一般在2800小时左右;风能资源丰富。同时这一地区降水量少,年降水量一般不足500毫米,尤其是春季雨量更少,因此干旱的发生几率较高。
松辽平源东部及中部半山区气候的主要特点是,气温较高,积温较多,≥10摄氏度的积温一般在2600摄氏度左右;降水量多,一般在500-600毫米之间。气候条件好,是全省主要产粮区。同时这一地区夏季降水变率较大,易于发生干旱灾害,加上地势较低,洪涝灾害也时有发生,造成粮食产量不稳定。
2、气候资源既有相对比较充沛的一面,又有相对比较不足的一面
吉林省的气候资源,对于一年一熟制的传统农业来说,大部分地方相对比较充沛,在一般年份能适应农业生产的需要。但是与全国各地比较,在热量资源和降水资源方面,都存在着明显不足的一面。例如,年平均气温,在全国仅比黑龙江稍高,≥10摄氏度的积温,比华北少500-2000摄氏度。同时,积温的年际变化较大,常有持续阶段性的低温出现,因此,低温冷害发生几率较高,尤其是东部的延边州,一般可达30%以上,热量资源较为欠缺。农作物生长期的降水量明显少于长江流域,同时,降水变率较大,特别是西部地区更为突出,干旱的发生比较频繁,降水资源较为贫乏。气候资源相对不足的一面,是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
3、气候资源的不稳定性、脆弱性
吉林省气候无论是周期变化和年季变化,都比全国平均变化率要大。年降水量的相对变率,全省一般平均为15%-20%,而长江流域以南,一般平均为10-15%。多雨年和少雨年之间,全省平均降水量相差达1倍以上。≥10摄氏度积温的相对变率,全省平均大于3%,而长江流域以南,平均为1.5%,全省高温年与低温年之间,≥10摄氏度的积温可相差300摄氏度以上。由此可见,全省气候资源和气候灾害共存。就降水资源总体来说,相对比较少,但是由于降水比较集中,全年的雨量常常集中于几次强降雨过程中,水利设施往往不能有效控制,有限的水资源往往变成洪涝灾害。
4、我省目前处于高温少雨期中,加之人类活动导致的气候变暖的影响使我省暖干化日趋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