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广义词:西域乐舞
相关词:健舞

拂舞

fu wu

舞名。汉、魏属〝杂舞〞类。执拂子而舞。拂子又名拂尘,古时谈论家取尘(麋属)之尾为拂子。《拂舞》是江南吴地的民间舞,又名《白符舞》、《白凫鸠舞》。《晋书‧乐志》:「《拂舞》出自江左,旧云吴舞,亦陈于殿庭。」《宋书:卷十九》:「杨泓拂舞序」曰:「自到江南见《白符舞》或言《白凫鸠舞》,云有此来数十年矣,察其词旨,乃是吴人患孙皓虐政,思属晋也。」晋时有「拂舞曲」五篇:一、「白鸠」二、「白济济」三、「白独禄」四、「碣石」五、「淮南王」。《乐府解题》云;除「白鸠」一曲其余都不是吴歌。晋《白鸠篇》:「翩翩白鸠,载飞载鸣,怀我君德,来集君庭。」唐李白《白鸠拂舞辞》:「铿鸣钟,考朗鼓,歌白鸠,引拂舞。白鸠之白谁与邻,霜衣雪襟诚可珍。」唐代「清乐」类列有《白鸠》,即《拂舞》(《旧唐书‧音乐志》)。当今民间舞中亦有执拂而舞的。可能是古《拂舞》遗制。

同义词:拂尘、白符舞、白凫鸠舞、白符舞

拂霓裳队

fu ni shang tui

乐舞团队名。宋朝(西元960~1279)教坊女弟子队十队之一。每当皇帝举行春、秋及圣节三大宴,御楼赐酺及上元观灯时,「拂霓裳队」随同女弟子队其他九队依次表演。衣红僊砌衣,碧霞帔,戴仙冠,红绣抹额。﹝参考《宋史‧卷一百四十二》、《东京梦华录》﹞

广义词:乐舞团队名

拔头

pa t’ou

舞名。又名《鉢头》、《拨头》。唐朝(西元618~西元907)乐舞之一。此舞系由西域传入。据载某人之父为勐兽所食,其子入山寻父并杀野兽为父復仇。山有八折,故曲有八遍。此乐及舞于唐朝时传至日本,保存至今。列入宫廷雅乐左方舞乐之一。系大食调,古乐、小曲,一人舞,右手持捊。舞乐顺序:一、<林邑乱声>;二、<音取>;三、<当曲>早只四拍子、拍子十五,第二拍子以下加拍子。〔参考《通典》、《旧唐书‧音乐志》、《乐府杂录》、《舞乐图说》、《雅乐》〕

同义词:头、拨头

抛球乐舞队

p’ao ch’iu yüeh wu tui

舞名。宋代教坊队舞。女弟子队表演。舞者穿四色綉罗宽衫腰繫银带,手捧綉球而舞(《宋史‧乐志》)。唐有《抛球乐》,是行酒令时所唱的歌曲(《唐音癸鉴》卷十三)。朝鲜古籍《乐学规范》载有《抛球乐》,并指出是仿宋代女弟子队的《抛球乐队舞》而成。舞场上设球门,门楣上开一圆孔,称〈风流眼〉。表演时女妓十六人,分左右两队,依次执彩球,舞蹈前进,仰身抛球。球如抛进〈风流眼〉中,抛球者与全队并俯状,乐队奏乐,抛球者退,得到奖赏。如果抛球未中,球落于地,乐师则以毛笔在抛球者腮上点墨。抛球虽未中,但及时将球接入手中,未使坠地,可再次舞进抛球。如果彩球挂在〈风流眼〉中,乐师钩下彩球,还给舞者再次舞抛。戏舞过程中乐队奏「小抛球乐令」,舞者唱「小抛球乐令」,其词为七言四句,如「萧鼓声声若相催,彩球高下且俳徊。轻抛正透红门过,共献君王万寿杯」等。朝鲜古籍《进馔仪轨》绘有《抛球乐》舞图。


拍手舞

p’ai shou wu

舞名。钖伯族民间舞蹈。流传于新疆的察布查尔、霍城、巩留等钖伯族聚居区。钖伯语为《札克处尔登登》,因伴奏乐曲为传统的札克处尔登登而得名。一般多在年节,喜庆欢乐的日子表演。不受场地、时间的限制,自娱性很强。人们围成圆圈,或站或席地而坐。舞者为一年轻男子。进入圈内,随着乐曲即兴起舞。动作的特点,表演者边舞边在自己身体的上下、左右、前后不同方位两手相拍,或以双手拍打双腿、前胸等。气氛热烈欢快,围观者拍掌助兴。通常是一人表演告一段落,另一人紧接进场表演,轮番循环,尽兴方散。偶而有女子进场表演,动作与男子相同,但不做拍打身体的动作。伴奏的曲调,轻快流畅。节奏多为2/4
拍。以钖伯族民间乐器东不尔,苇笛等伴奏。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