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议郊庙乐
sung i chiao miao yüeh
乐舞制度。南北朝(西元420~西元589)时代之宋(西元420~西元479)建国后,于武帝永初元年(西元420)七月,有关单位建议:「庙祀应设雅乐」。因此,改晋(西元265~西元420)之《正德舞》为《前舞》,《大豫舞》为《后舞》。孝建二年(西元455)有关建议:「郊庙亦应设乐舞」。于是令内外博议,由前殿中曹郎荀万秋、骠骑大将军竟陵王诞及尚书左僕射建平王宏等人之提案,议决设郊庙与宗庙乐舞;改《前舞》为《凯容舞》,谓之文舞;改《后舞》为《宣烈舞》,谓之武舞。皇帝祠南郊,迎神,奏「肆夏」。皇帝初登坛,奏「登歌」。初献礼,舞《凯容》、《宣烈》二舞。送神,奏「肆夏」。皇帝祠庙,迎神,奏「肆夏」。皇帝入庙门,奏「永至」。皇帝诣东壁,奏「登歌」。初献,舞《凯容》及《宣烈》二舞,终献奏「永安」。送神,奏「肆夏」。同年二月,有关建议;元会、郊庙、宗庙、斋祠时,「登歌」依旧并于殿庭设作。庙祠,依新仪注,「登歌」人上殿,弦管在下。﹝参考《宋书‧乐志卷》、《通典‧卷一四七》﹞
广义词:乐舞制度
相关词:正德舞、大豫舞、凯容舞、宣烈舞
巫
wu
职称。﹝见巫觋﹞。
巫师
wu shih
职官称。在各种祭祀、医疗疾病时,行使巫术表演巫舞者之泛称。巫师自古以来就被认为具有超自然能力;能与上帝或祖先之灵魂沟通。商朝(西元前16世纪~西元前11世纪)时巫师被称为贞人。贞人在商朝中央政府机构中地位高,职权大,举凡军国大事、王者出巡狩猎、战事、生子、祭祀乐舞、祈雨献舞所有王室活动均由贞人占卜决定。贞人也参与歌舞活动,当祈雨未果,往往以焚烧女巫献祭。中国历代中央机构中均设有巫师(或称巫祝)之职官,参与祭祀活动,直至中华民国成立(1911)始废除。但民间,尤其少数民族仍保有此风尚。如满族之萨满,羗族之端公,仍行使巫术,跳《跳大神》、《端公舞》于祭祀及医疗仪式中。
同义词:贞人
广义词:官称
相关词:跳大神、端公舞
巫觋
wu hsi
职称。即巫师;巫、巫祝。能通神召灵之人。男称谓觋,女称为巫。﹝见司巫、女巫、巫师
﹞
广义词:能通神召灵之人
希那给
his na kei
舞名。鄂伦春族民间舞蹈。流行于黑龙江黑河一带鄂伦春族聚居区。《希那给》为鄂伦春语,汉译为鸟。该舞是模仿布谷鸟的鸣叫及其动态的舞蹈。鄂伦春人喜爱和崇敬布谷鸟,视为吉祥鸟。每年逢春,布谷鸟随大雁飞到北方,它象徵着给鄂伦春人带来了春天,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幸福。每当春天来临,林中的布谷鸟叫了,鄂伦春族男男女女相邀来到林中空地,学着布谷鸟的鸣叫,学着布谷鸟的飞翔跳跃,翩翩起舞。该舞男女不拘,人数不限。舞时或二人相对,或互相追逐,或绕圈而舞。主要动作为鸟跳步。下额的上下点动,两臂顺摆似鸟飞,双腕摇动像尾翘等造型,是其主要的风格特徵,舞蹈形象灵巧、活泼。《希那给》这个舞蹈,是以表演者自己的唿号声为伴奏,由慢到快,可齐唿,对唿。主要唿号有布咕、克咕。有唿有应,此起彼伏,形成热烈欢快的气氛。
同义词: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