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同义词:多朗木卡姆

字舞

tzǔ wu

舞名。以舞蹈者组成文字的舞蹈。唐代武则天时制《圣寿乐》杜佑《通典‧卷一百四十六》「舞之行列必成字,十六变而毕,为圣超千古,道泰百王,皇帝万岁,宝祚弥昌。十六字。」唐玄宗时又对《圣寿乐》加以增饰,加:「迴身换衣,作字如画。」王建宫词:「罗衫叶叶绣重重,金凤银鹅各一丛,每遇舞头分两向,太平万岁字当中。」唐人邵轸《云韶乐赋》及平冽《开元字舞赋》均为描写字舞的。如邵赋:「将导志以变转,几成文于合离。」平冽赋:「字以形言,舞以象德。」「鸾迴鹤举,循鸟迹以成字。」宋代仍有字舞流行,一直沿袭至清代。宋顾文荐《负暄杂录》:「字舞者,以身亚于地,布成字也,今庆寿锡宴排场,作天下太平字者是也。」清李调元《弄谱》卷上:「今剧场中摆列为「天下太平」等字,乃其具体。」

广义词:舞名

安世

an shih

舞名。唐朝乐舞。又名《安城乐》、《正世乐》、《安世乐》,黄钟调,舞已失传。日本《乐家录》载:「左方远乐舞曲和亡失舞曲」所列表中:「《安城乐》当曲拍子一六,延八拍子。」〔参考日本《雅乐‧雅乐曲的作法》页105,东仪信太郎,东仪和太郎着,平凡社出版〕

广义词:唐朝乐舞

安代

an tai

舞名。蒙古族民间舞蹈。《安代》的起源学者研究来自《德布恩勒特踏舞》,历史可上溯至十三世纪,元代建国之前就有这种形式。《蒙古秘史‧卷一》(道润梯步着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蒙古之庆典,则舞蹈筵宴以庆也,既举忽图剌为合罕,于豁儿豁纳黑川,绕篷松茂树而舞蹈,直踏出没脇之蹊,没膝之尘矣。」最早踏舞不用手巾,只提袍襟,是具有萨满教色彩的踏舞,一直保存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以哲里木盟库伦旗最盛行。传说所以名《安代》因郭尔罗斯草原有父女两人相依为命,女儿身患怪病,喜怒无常,多方求医不癒。一次途中车轴突断,女儿奄奄一息,老父绕车急转,长歌代哭,甚为悲切,引来乡亲和路人都跟着他边歌边哭,此时病女从昏迷中甦醒,也下车尾随众人甩臂顿足,又踏又唱,大汗淋漓,病癒如常。奇闻传遍草原,从此患此类似病症的青年妇女,都仿傚以治病。(石小红、高娃编着《安代舞》)《安代》为起身或抬起头来,即以此为名。先是以唱为主,故曾有唱安代之称,后以歌伴舞的形式,成为极流行的民俗歌舞,跳起来通宵达旦,狂欢不止。歌词有:「散开你那乌黑的长髮啊安代,只用眼睛瞅着不行啊安代。邻居们都来齐了啊安代。是你跳将出来的时候啊安代……」。当代蒙古族舞蹈家宝音巴图以《安代》为素材,改编为舞台表演的群舞,亦名《安代舞》,由鄂温克族音乐家明太作曲,深受欢迎。

广义词:蒙古族民间舞蹈
相关词:踏舞

安咤奴(生年不详)

an cha nu

人名。唐时安国人(今乌兹别克布哈拉一带)。安咤奴因擅长《安国乐》深得唐朝高祖李渊(西元618~西元626)之宠爱。武德元年(西元618)十月,高祖册封安咤奴为五品散骑常侍,虽遭礼部尚书李纲上书弹劾,然而未为高祖所接受,可见高祖对其宠爱之深。〔参考《旧唐书‧李纲传》、《资治通鑑‧卷186
》、《唐新语‧卷二》〕。


安南国乐

an nan kuo yüeh

乐舞种类名称。清朝(1644~1911)宫廷宴乐有九部,其中之一即「安南国乐」。该乐系于干隆五十四年(1789)所获,列于宴乐之末。演奏乐器有丐鼓一,丐拍一,丐哨一,丐弹絃子一,丐弹胡琴一,丐弹双韵一,丐弹琵琶一,丐三音锣一。〔参考《清史稿‧乐八》〕


安昭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