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i k’an wu

舞名。鄂温克族民间舞蹈。流传于内蒙古唿伦贝尔鄂温克族聚居区。《伊堪舞》鄂温克语,汉译为《篝火舞》,又称《欢乐之火舞》。每当庆贺狩猎丰收,举行婚礼,或各种喜庆日子时,人们相邀于傍晚,择河边或广场、林间空地,燃起一堆篝火,大家手拉手围着篝火逆时针方向边唱边舞。一人领唱,众人唱和。曲调由领唱者选择,众人随之。歌词的内容多是歌颂家乡美好的自然风光和幸福生活,领唱还触景生情即兴编词。该舞分两段:第一段:在慢板的歌唱声中做〈拉手跺踏步〉的动作,平稳、舒缓,舞姿优雅。第二段:在快速的歌唱声中做〈拉手跳踏步〉,动作粗犷、豪迈。每当表演时,参加者不分男女老幼,人数不限,少则几十,多则上千,往往形成群众场面十分壮观的歌舞活动。

同义词:篝火舞、欢乐之火舞

jên

乐舞种类名。一、古代少数民族乐舞名;二、古代将南夷之乐舞称谓《任》,舞蹈时持羽。另一说持弓而舞。﹝参考《周礼‧卷二十四》、《周礼正义‧卷四十七》﹞

同义词:南夷之乐舞
广义词:乐舞种类名

光大

kung ta

舞名。唐朝(西元618~西元907)礼仪舞蹈;宗庙乐舞之一。贞观十四年(西元640)有司建议:文德皇后庙乐,请奏《光大》之舞。二十三年(西元649)太尉长孙舞忌、侍中于志宁建议太宗(西元627~西元649)庙乐用《崇德》。之后文德皇后庙,有司据礼停《光大》之舞,改进《崇德》之舞。开元二十九年(西元741)六月,太常奏请献祖宣皇帝酌献,用《光大》之舞。〔参考《旧唐书‧音乐一》、《唐会要‧卷三十三》〕


光圣乐

guang shêng yüeh

舞名;乐名。唐朝(西元618~西元907)乐舞。属立部伎。其创作年代;一说为高宗(西元650~西元683)时代制作;另一说为玄宗(西元712~西元755)在位期间所作。舞蹈形式颇似《圣寿乐》与《上元乐》。表现内容仍以歌颂帝王之政治成就为主题。该舞舞者八十人,皆戴鸟冠,着五色画衣。﹝参考《旧唐书‧音乐》、《通典》﹞

广义词:舞名;乐名
相关词:圣寿乐、上元乐

回波乐

hui p’o yüeh

乐舞名。唐代宫廷舞蹈。《回波乐》最早见于《北史‧尔朱荣传》谓荣与左右连手踏地唱《回波乐》唐初宫廷始有《回波乐》。郭茂倩认为出于曲水引流泛觞也。中宗时,长宁公主曾设流杯池,安乐公主曾设九曲流杯池。中宗李显(西元705710)时流觞曲水,群众对皇帝歌功颂德,或要求荣位,多为六言四句,以回波尔时为起句,且歌且舞名《回杯乐》。《全唐诗话》王勃录:中宗诏群臣曰:「天下无事,欲与群臣共乐,于是回波艷辞,妖冶之舞,作于文学之臣。」《新唐书‧崔日用传》:「景龙中(西元707710)中宗宴群臣,饮酒为乐,崔日用唱《回波乐》以求学士位。」沈佺期以罪流岭表,虽官復原职,然未得绯鱼,歌《回波乐》以见意,中宗即以鲱鱼赐之(孟棨《本事诗》)沈佺期诗:「迴波尔时佺期,流向岭外生归;身名已蒙齿琭,袍笏未赐牙绯。」谏议大夫李景伯对歌舞求取荣位之风极不满,遂也起舞唱道:「回波尔时酒厄,微臣职在箴规,侍宴既过三爵,喧哗窃恐非仪」。中宗时优人在内宴时演唱《回波乐》以讨好韦后:「回波尔时栲栳,怕妇也是大好;外边只有裴谈,内里舞过李志。」因而获韦后的赏赐(孟棨《本事诗》嘲戏第七)。开元中《回波乐》为教坊採用而变为大曲,配以软舞。《回波乐》传到日本,称《回杯乐》。《大日本史‧礼乐志》说:仁明帝(西元834)殿上多用此舞。又载《迴波乐》新乐,中曲,序一帖四拍,后绝,破四帖八拍……有舞后绝。

广义词:唐代宫廷舞蹈

回部乐

hui pu yüeh

舞名。清代宫廷宴享乐舞。列于宴乐之末,四裔乐舞之一部。《清史稿‧乐八》:「回部乐,司乐器八人,司舞二人,舞盘二人,皆衣靠子锦腰襕仿丝接袖衣。倒掷大回子四人,皆衣靠子杂色纺丝接袖衣,戴五色绸回回小帽。小回子二人,杂色绸衣绢里」。在《朝鲜国俳》后表演。「上丹陛作乐,司舞起舞,舞盘人随舞。毕。倒掷小回子继进呈技」。《回部乐》原系今新疆地区民族乐舞。至今新疆维吾尔族仍有《盘子舞》流传。倒掷系倒立、筋斗一类杂技表演。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