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 ling kuan ch’ang
舞名。湖南
零陵、岳阳等地区的汉族民间舞蹈。灵官为主管五禽六畜之神。每年农历九月二十八日举办祭祀活动。由一舞者扮作巫师,一手持斩邪刀,一手持牛角绕场跑跳歌舞,其间还作翻跟斗等技巧。
广义词:民间舞蹈
旦弓巴恰衣克
tan kung pa ch’ia i k’ê
舞名。塔吉克族民间舞蹈。流传于新疆的塔什库尔干一带塔吉克族聚居区。《旦弓巴恰衣克》为塔吉克语,汉译为《乖孩子》或《木偶舞》。表演者为一男子,左手持一木棍,棍上扎一男孩形象的木偶。舞时,表演者右手抚模,哄逗木偶,载歌载舞,风趣诙谐,充满生活气息。该舞是塔吉克族人们每当年节举行晚会时不可缺少的精采传统节目。也固定的传统伴奏曲调,节奏为7/8
拍。伴奏乐器有:鹰笛、手鼓、热布卜(弹拨乐器)等。
同义词:乖孩子、木偶舞
正德舞
chêng tê wu
乐舞名。晋代雅乐舞蹈。晋武帝司马炎泰始二年(西元266)改制郊庙歌,但乐舞,仍沿用魏代的雅乐舞蹈。七年之后,于晋武帝泰始九年(西元273)「荀勗遂典知乐事,使郭琼、宋识等造《正德大豫之舞》,而荀勗及傅玄、张华又各造此舞歌诗」(《宋书‧卷十九》)晋的雅乐舞蹈有一、《正德舞》:晋新创之舞。二、《大豫舞》晋新创之舞。又以《正德舞》为前舞,《大豫舞》为后舞。三、《宣武舞》:原为汉代《巴渝舞》,魏改为《昭武舞》。四、《宣文舞》:原为汉代《文始舞》,魏改为《羽籥舞》,晋仍沿用,但改名《宣文舞》,以示不相沿袭。北周时,凡郊庙祭祀所用之舞中仍有《正德舞》。
广义词:晋代雅乐舞蹈
正乐
chêng yüeh
乐曲名。梁武帝(西元502~西元549)博学多才,才兼文武。佞佛法,曾制「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及「断苦轮」十首歌曲,名为正乐,均为述佛法之曲。又制定法乐童子伎,在无遮大会时,童子依歌梵呗。﹝参考《梁书‧卷一至三》、《南史‧卷六至七》、《隋书‧卷十三》﹞
广义词:乐曲名
相关词:善哉、大乐、大欢、天道、仙道、神王、龙王、灭过恶、除爱水、断苦轮
民心剧场
min hsin chü ch’ang
机构名。成立于民国八十一年(1992)三月三十日。该场地三十坪,系民心剧团定期演出舞臺剧之场地。此外亦设有编剧创作、表演创作等研习课程,亦可供舞蹈创作发表之用。地址为臺北市民生东路五段175
之3
号一楼。
永和
yung ho
舞名。唐朝(西元618~西元907)礼仪舞蹈;用之于多项祭祀礼仪。一、祫禘宗庙,以黄钟为宫,大吕为角,太簇为徵,应钟为羽,奏《永和》之舞。二、飨先妣,以夷为宫,奏《永和》之舞。三、祭先蚕,奏《永和》之舞,乐章二,于显庆三年(西元658),由太子洗马郭瑜撰写。〔参考《旧唐书‧音乐一》、《唐会要‧卷三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