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ta hua lung

舞名。仡佬族民间舞蹈。流行于贵州省的遵义、仁怀、织金等仡佬族聚居区。《打花龙》亦称《球戏》、《飞绝》。据考,最早见于宋代典籍中记载的《飞绝》,即为此舞。花龙系用细竹篾编成的小球(比乒乓球稍大些),内装数枚铜钱及石沙、碎瓷片等,使其相撞时发出唰唰的声响。舞时,各村寨男女老幼,聚集在固定的花龙坡上,男女分站两排,两人为一组,相互抛接花龙球,同时雀跃起舞,气氛欢快热烈。无乐器伴奏。

同义词:球戏、飞绝

打球乐

ta ch’iu yüeh

舞名;乐曲名。一、唐朝(西元618~西元907)乐舞之一。其乐谱及舞谱均已失传。二、日本宫廷雅乐左方舞乐之一。即《打毬乐》。系大食调新乐、中曲,舞者四人,各执球杖一支,将球放入怀中。舞乐顺序:一、<大食调调子‧品玄>;二、<当曲>四帖,延八拍子、拍子各十一;三、<调子‧上调子>依序持球及球杖退场。此舞于日本古代经常在竞马、相扑、斗鸡、歌合场合中演出。〔参考《羯鼓录》、《日本史‧礼乐志》、《舞乐图说》、《雅乐》〕

同义词:打毬乐

打球乐队

ta ch’iu yüeh tui

乐舞团队名。宋朝(西元960~1279)教坊女弟子队十队之一。「打球乐队」每于皇帝举行春、秋及圣节三大宴,御楼赐酺及上元观灯时,随同女弟子队其他九队,依次表演乐舞。舞者衣四色窄绣罗襦,繫银带,裹顺风脚簇花幞头,执毯杖。﹝参考《宋史‧卷一百四十二》、《东京梦华录》﹞

广义词:乐舞团队名

打歌

ta ko

舞名。彝族群众自娱性民间舞蹈。流传于云南省广大彝族聚居区。在云南省白族、纳西族、拉祜族、哈尼族、佤族、僳傈族中亦有流传。源于青海、甘肃西北高原一带古羌人踏歌。青海
大通县上孙
家寨出土一陶纹盆,距今约五千多年,上绘有三组舞人,手牵手,朝同一方向,整齐地踏舞。普葛洪《西京杂记》载:汉宫女「相与踏地为节」。唐刘禹锡、李白等均写有踏歌词。明代纳西族土知府木公《饮春会》诗云:「一匝芦笙吹未断,踏歌起舞明月中。」清桂馥曾云:「夷俗,男女相会,一人吹芦笙,一人吹笛,数十人环绕踏地而歌,谓之踏歌。」以上史料说明,踏歌历

广义词:彝族民间舞蹈
相关词:打跳、跳歌、左脚舞、叠脚舞、跳乐、跳弦、跳笙

打铙钹

ta nao pa

舞名。民间舞蹈,流传于湖南邵阳地区。实为道士作道场的一种响器表演。道士一人,身着便装,双手持钹作舞,钹上繫一麻绳相连,可做上下翻飞的动作,打出各种花样,如:〈狮子爬楼〉、〈老鼠钻洞〉、〈扫地莲花〉等。

广义词:民间舞蹈
相关词:持钹作舞

打灵官倡

中国古代歌舞介绍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