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义词:文舞
崇德之舞相关词:文舞
斗勒舞
tou lê wu
舞名。保安族民间舞蹈。流行于甘肃省的临夏积石山保安族聚居区。通常是在婚礼的喜庆之日进行。人们欢聚在新房的庭院,祝贺婚礼。主人在院中点燃柴火,人们围着火堆载歌载舞。先由男子单人或双人表演,舞至高潮时,众人不拘男女老幼纷纷随之起舞。参加者触景生情,随编随唱。内容主要是恭贺新婚夫妇,曲调悠扬动听。舞步稳健、潇洒,头部有规律、有节奏地摆动及双手背于身后,仰头、挺胸的动作,具有独特的风韵。脚下步伐以迈步蹬踏有力及膝盖伸屈的配合是其特点,动作热情奔放。舞者情绪热烈,往往跳至深夜,火灭方散。无乐器伴奏。
方山冠
fang shan kuan
冠名;舞蹈服饰名。方山冠的形状与进贤冠相似。前高七寸,后高三寸,缨长八寸,以五采谷为之。汉朝(西元前206~西元220)时,郊祀与祭祀宗庙表演《佾舞》及《五行舞》时,乐舞人员戴此冠,衣则各如其行方之色而舞。〔参考《后汉书》、《晋书》、《古今图书集成》〕
相关词:进贤冠、佾舞、五行舞
方相氏
fang hsiang shih
职官名。周代《大傩》打鬼仪式的大巫,本军职。其官位依周代乐官排比,依次为中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和下士五级。负责宗教性乐舞的乐官为四级,方相氏负责驱疫,官位为中士级。〔详见《傩》〕。〔参考《周礼》、孙作云《饕餮考》、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
相关词:大傩
日坛
jih t’an
祭祀场所;郊祀时礼仪舞蹈举行场所。今存之日坛位于北京朝阳门外东南侧。主要建筑为朝日坛,亦称日坛。始建于嘉靖九年(1530)。是明朝(1368~1644)及清朝(1644~1911)皇帝祭祀大明神(即太阳神)的处所。每逢春分日,即遣官致祭。清朝时,凡逢甲、丙、戊、庚、壬年由皇帝亲祭。洪武元年(1368)所定之礼仪;初献,奏「安和之曲」,《武功之舞》,终献,奏「肃和之曲」,俱《文德之舞》。〔参考《明史‧礼一,乐一》、《古今事物考》、《清会典》〕
月坛
yüeh t’an
祭祀场所;郊祀时礼仪舞蹈举行场所。又称夕月坛。月坛在在北京阜城门外,方广四丈,高四尺六寸。六级,日坛红琉璃,月坛用白石。建于嘉靖九年(1530)。是明(1368~1644)及清朝(1644~1911)两代诸皇帝循古制,每年秋分酉时祭月。洪武元年(1368)所定之礼仪:初献,奏「安和之曲」,《武功之舞》,终献,奏「肃和之曲」,俱《文德之舞》。〔参考《明史‧礼一,乐一,乐二》、潘谷西等《中国建筑史》〕
木那加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