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歌
ta fêng ko
舞名;歌词名。汉高祖(西元前206~西元前196)称帝后,于高祖十二年(西元前195)首次返回沛县,宴请家乡父老,在宴会中有感而作「大风歌」。当时,以筑(筝的一种)伴奏,一百二十名孩童演唱「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勐士兮守四方。」高祖亲自舞蹈,飨宴家乡父老并藉以鼓舞士气。高祖亡后,沛县曾用此舞,在宗庙祭祀中向高祖献祭。〔参考《史记‧
高祖本纪》〕
广义词:舞名
大伦之乐
ta lun chih yüeh
舞名。宋朝(西元960~1279)礼仪舞蹈。用以祭祀孝宗(1163~1189)之宗庙。〔参考《宋史‧乐六》、《玉海‧乐舞》〕
大夏
ta hsia
舞名;乐名。又称《夏籥》。传说此舞创于禹(约西元前21世纪)时代。创舞者名为皐陶。《大夏》演奏时用〈蕤宾〉(G调),演唱用〈函钟〉调。《大夏》乐舞之创作,主要为颂扬禹对国家之贡献。此舞在周朝(西元前11世纪~西元前256)时用以祭祀山川等自然神及祖先先祖等。该时贵族子弟年至二十岁时,始学习《大夏》。
〔参考《周礼‧卷二十二》、《礼记‧内则》〕
同义词:夏籥
大师
ta shih
职官名。古代称乐官之长为大师。其职务为掌管六律六同以和阴阳之声。〔参考《周礼‧卷二十三》、《孟子‧梁惠王》〕
广义词:乐官之长
大晟府
ta shêng fu
机构名。宋朝(西元960~1279)初年,礼及乐舞事宜均属太常寺掌理,至崇宁元年(1102)大晟乐作成后,设大晟府,专门掌理乐舞事宜。大晟府设有六个部门,分别为:大乐、鼓吹、宴乐、法物、知杂及掌法。以大司乐为主管,典乐为副主管,下有大乐令、主簿、协律郎。又有按协声律、制撰文字、运谱等官员。官员来自京朝官、选人或白衣士人通乐律者为之。又以武臣监府门及大乐法物库,以侍从及内省近侍官提举。自此,礼、乐舞始分为两个部门掌理。大晟府组织庞大,政和(1111~1117)年间,仅鼓吹部门就有:令二人,府史四人,管押指挥使一人,掆鼓、金钲各十二,大鼓一百二十,长鸣一百二十,铙鼓十二,歌工、拱宸管、箫、笳各二十四,大横吹一百二十,节鼓二,箫、觱篥、笳、桃皮觱篥各二十四,掆鼓、金钲各十二,小鼓、中鸣各一百二十,羽葆鼓十二、歌工、拱宸管、箫、笳各二十四。宣和二年(1120)以大晟府添置冗滥诏令废除。〔参考《宋史‧卷一百四十六,卷一百六十四》〕
大晟乐
ta shëng yüeh
乐种名。宋朝(西元960~1279)新制之雅乐。自崇宁元年(1102)即诏令有关部门,讲议大政:以大乐之制讹缪残阙,太常乐器损坏,琴瑟制度参差不同,箫篴之属皆由乐工自备,每大合乐,声韵淆杂,皆失之太高。于是置局,制作大乐。崇宁四年(1105)七月,铸帝鼎,八鼎成。八月,依大司乐刘昺改定文、武二舞;各九成,每成为一变,执籥秉翟,扬戈持盾,威仪之节,以象功成。九月初,以鼎及乐舞均已完成,皇帝在大庆殿受贺,是日初用新乐,乃赐新乐之名为「大晟」。用之于荐郊庙,享鬼神,和万邦。自此,礼乐分为二个机构管理;礼仍由太常寺负责,乐置于「大晟府」,并设有专人执掌「见大晟府」。此乐曾传至韩国,并保存至今。〔参考《宋史‧乐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