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鲁番交河故城),然后沿塔里木盆地北缘,经焉耆,到达龟兹(今库车县);或从楼兰直接西行,沿塔里木河故道,到达龟兹,再经姑墨(今阿克苏)、温宿(今皂什县境内),至疏勒(今喀什)。继而西北行,翻越葱岭,则出大宛、康居(今锡尔河以北地区)、奄蔡(今里海以北地区)。西汉末年,又开辟了一条新道,即出敦煌以后,不经过三龙沙和白龙堆,直接向北,取道伊吾(今哈密),越过博格达山,经车师后国(今吉木萨尔县附近),然后沿天山北麓往西直达乌孙。这条道路为新北道,原来的北道称为中道。魏晋南北朝时期,开辟了一条与河西走廊并行的通道——青海道。青海道亦称“吐谷浑道”或“河南道”,它西与丝绸之路在新疆境内的南道相联,东则出陇右,到达长安。进入唐朝时期,由于西域一统,交通无阻,天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北两缘三条丝路同时开通。北道自伊州、庭州至碎叶,中道自伊州、西州经焉耆、龟兹至疏勒,南道自沙州至于阗,沿途守捉相望,驼铃不断。
目前,一些学者把“丝绸之路”的历史划分为五个历史时期,即丝绸之路的兴起时期、发展时期、繁荣时期、转变时期和衰落时期,这五个时期又表述为先秦两汉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隋唐时期、宋元时期及明清时期①。应该说,这种划分是有一定道理的。张骞通使西域及其关于行程路线的报道,使丝绸之路全线开通并有了正式的记载,这也就成为了丝绸之路最终形成的标志。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虽然处于分裂状态,但西域以及河西走廊、青海地区相对平稳,而丝绸之路另一枢纽地带的波斯地区,由于萨珊王朝(公元226年–651年)的建立,成了丝绸之路上重要的中转站和集散地,对丝绸之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的发展达到顶峰,唐朝、中亚诸国、萨珊王朝及雄踞于地中海东岸的拜占庭帝国,构成了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贸易伙伴,使丝绸之路上的交往更加频繁。宋元时期,由于我国经济、政治中心开始南移,特别是海上贸易有了重大发展,丝绸之路逐渐衰落。期间,虽然由于蒙元的统一而再次有过一度繁荣,但已不能与汉、唐时期相比了,亦不能和海上交通贸易相
比了。明清时期,由于海上交通贸易的进一步发展,通过丝绸之路与欧洲进行的贸易几乎没有了,但中国与中亚、西亚的贸易仍保持着一定的规模。
(2)丝路贸易
丝绸之路上的经济贸易交流形式可分为三种:“贡赐”贸易、“互市”贸易和民间贸易。前两种贸易形式属于官方贸易。“贡赐”贸易的对象既有境内各少数民族,又有国外商人。他们往往“以献为名”①,在内地贩运货物。而历代统治者以“天子”自居,多重加赏赐,以示招徕。所以皇帝的“赏赐”往往是“贡献”价值的数倍。高额的利润成为了“贡赐”贸易的主要动力。“互市”贸易的对象主要是北方、西北地区的游牧民族。进行民间贸易的既有活跃于丝绸之路上的“胡商”,也有出关贸易的内地商人。
不同时期,沿丝绸之路输入到内地的商品也有所不同。先秦两汉时期,主要有牲畜、毛织品、药材、香料、玉石制品等,其中以马匹为最多。内地输出的商品主要有丝织品、铜镜、漆器、木器等,其中以丝织品为大宗。魏晋南北朝时期,沿丝绸之路输入到内地的商品增加了珍珠、玛瑙、水晶、琉璃等,而内地输出的商品仍然主要是丝织品。至于数量,难以统计。据在罗布泊地区出土的属于这一时期的一枚汉文木简记载,一名大月氏国的胡商一次竟然贩卖彩帛多达4545匹。吐鲁番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随葬衣物疏》中,除写明随身穿用的一两件丝绸衣裙外,往往记有“丝五十斤”、“锦百匹”、“帛千匹”,还有“黄金百斤”等字样。这些记载显然不是死者随身穿戴的衣物,而是供贩卖丝绸的货币和贩卖的丝绸,是生人的丝绸贸易活动在死人坟墓中的反映。隋唐时期及其以后,以茶叶为大宗。“绢马”贸易和“茶马”互市是丝绸之路贸易最主要的内容。
商人,无疑是丝绸之路上最为活跃的人群。特别是中亚地区的粟特商人,看到西方人特别喜爱中国的丝绸,中国人也喜爱西方的骏马和香料,便不惜离乡背井,不惧千难万险,越葱岭,渡
流沙,往来贩卖。南北朝时期,就有不少粟特商人居住在北魏都城洛阳,成为坐商。《洛阳伽蓝记》记载说:“西夷来附者,处崦嵫馆,赐宅慕义里。自葱岭以西,至于大秦,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因而宅者,不可胜数。是以附化之民,万有余家,门巷修整,间阖填列,青槐荫柏,绿树垂庭,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①就是说,仅居洛阳城中的胡商,竟然多达万余家,散居四方的外国商人,更不知凡几!至隋唐时期,居住在内地的粟特、波斯商人更多。在首都长安设有外国商人居住的社区,有人估计其人数有5万人左右。散居各地的外国商人也不少,《旧唐书》卷一一O《邓景山传》载:760年,田神功攻人扬州,大掠民财,“商胡波斯等商旅,死者数千人”,反映了外国商人在扬州的居住情况。
(3)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横跨欧亚、地连东西的丝绸之路不仅把丝绸、漆器等无数代表中国古代物质文明成就的商品,输送到了世界各地,极大地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物质生活,而且把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养蚕缫丝技术等众多中国古代先进技术,以及古老的东方文明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为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与此同时,世界各地的文明成果,也通过丝绸之路传人中国,为中华文明提供了丰富的营养。
首先是中亚和南亚的音乐、舞蹈、绘画、雕塑等艺术传人中国,推动了唐朝时期中国文化的新繁荣;其次是天文、历算、医药等科技知识的传人,影响深远。粟特人发明的七曜历,即将日、月、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土星,合为一个周期,名为星期,至今通行。其三是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伊斯兰教等宗教先后传人中国,影响和改变了一些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古代中外、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交流表明,通过丝绸之路进行的不仅仅是物质文明的交流,而且存在着精神文明的交流。丝绸之路同样是一条文化之路。
由于贸易的繁荣,人口聚集,沿丝绸之路兴起了一大批城镇,
如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以及新疆各绿洲城镇鄯善、精绝、扦弥、于阗、皮山、莎车、疏勒、姑墨、龟兹、焉耆、车师等。这些城镇都成为贸易的中继站、商品的集散地和胡商进行商业活动的基地,呈现出一派兴旺繁荣景象。丝绸之路贸易的繁荣,带动了当地商品经济的发展。魏晋以后,沿丝绸之路各城镇兴起的蚕桑织造业证明了这一点。另外,丝路贸易的繁荣,促进了人员的交流和技术的传播。国内外先进的生产技术沿着丝绸之路相继传人新疆,提高了当地生产力水平,促进了当地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正因为如此,丝绸之路是新疆历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一笔。
3.农业、牧业生产
(1)农业、园艺
根据考古资料,早在3000多年以前,西域就已经有了原始的农业和畜牧业。由于地理环墒、自然条件不同,大致说来,北疆以畜牧业为主,南疆以绿洲农业为主。
《汉书·西域传》载:“自且末以往,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也就.是说,内地所种麻、菽、麦、稷、黍,在塔里木盆地缘边各绿洲都可以种植。在今民丰县尼雅遗址中,不仅发现有麦粒和麦穗,而且还有青稞、糜子、谷、蔓菁、桃、杏等遗物。在今洛浦县山普拉墓地,出土有粟和大麦。大麦分皮大麦和裸大麦,裸大麦又称作表稞。公元前89年,桑弘羊建议在轮台、渠犁一带大开屯田,说这里“地广,饶水草,”“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与中国同时熟”①。在焉耆萨尔墩遗址中,有直径大小不一的圆形坑穴,小者约一米左右,坑内均有粮食。有的粮食虽然已经腐朽,变成土块,但可以清楚地辨认出黄米、高粱等农作物②。在楼兰故城中一堆散乱的木材下,埋藏着深达70厘米的糜子堆积层。在其西南的垃圾堆中,也有不少的麦草和糜壳③。上述情况告诉我们,汉代新疆不仅可以种五谷,而且还种有大麦、青稞、高粱等农作物。
关于新疆必须掌握的历史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