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历史文化的发展浅述,本文让我们中国人了解一下神秘的印度。
一、印度历史文化特性
- 古代中国称印度为「天竺」、「身毒」,古波斯及阿拉伯称印度为「兴度」(Hindu),西方称印度为
‘India’,但其实古代印度自称其国家为「婆罗多」(Bharata)。现今的印度为独立后的印度共和国,领土仅佔南亚次大陆的一部分,但古代印度版图不仅涵盖南亚次大陆,甚至包括中亚、阿富汗、伊朗的一部分。本文所称的印度是指在近代独立之前涵盖南亚次大陆具有地理及历史意义的印度,也可说是泛指南亚的印度文化圈。
一般而言,历史的变迁虽影响印度文明及文化的内容及发展,但印度文化的特性及体质先天上主要则是受到地理因素所左右。印度历史文化始自史前时代绵延至今,既古老且悠久,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具有如下特徵:(一)、多元且一致:印度并非由单一种族,而是由多种族所构成,因此表现出复杂且多样的文化特性,但同时却具有共通的一致性,如衣食住行各地虽有不同但都具有一致的行为准则及规范。
(二)、区域文化色彩浓厚:印度各地丰富且多元的种族及历史文化,以及约百分之八十的村镇比例,造成地区文化意识及认同感重于所谓国家观念或中央政府。北印度与南印度固然不同,印度各省文化也自有不同,而这又与丰富多变的印度地理环境有关。(三)、乱世多而治世少:始自史前印度河(Indus)文明至今的印度,历史上纷乱不已,由雅利安人(Aryan)进入印度开始,外族不断陆续进入印度。中世纪以前,外族多由陆路进入西北印度,而中世纪以后多由印度西海岸进入印度。印度历史发展由西而东再南向发展至印度半岛,真正统一的朝代只有四个,依序如下:佛教的孔雀(Maurya)王朝、印度教的笈多(Gupta)王朝、伊斯兰教的莫兀儿(Mughal)王朝、基督教的英印(British
India)帝国。即便现今印度共和国也非领土统一的国家。(四)、精神文明:自古以来,印度不重视历史而重视思想,因此,宗教及哲学思想蓬勃发展而成为印度文化的主要核心内容及成就,如印度教、佛教(Buddhism)、耆那教(Jainism),对世界文明史具有极大贡献。(五)、吠檀多(Vedanta)与印度教道统:虽然哲学及宗教学派思想论争不断,但终于融合成为一致的印度宗教哲学思想,而以吠陀(Vedas)与印度教(Hinduism)作为印度文化的精神内涵及正统。(六)、不断同化与融合:印度可称为真正的民族大镕炉,奥族(Australoids)、荼卢维第人(Dravdians)、雅利安人、希腊人、中亚民族如塞种(Sakas)、大月支的贵霜(Kusanas)、波斯人、匈奴、阿拉伯人、蒙古人、土耳其人(突厥)、葡萄牙人、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等都在历史上先后进入印度,为印度开创多样的文明并丰富印度文化的内容。我们甚至可说除了史前新石器时代的奥族可能是印度本土民族之外,其他民族或种族几乎都是外来的。他们彼此经由冲突、学习、吸收、调和、同化而融合成所谓印度文化。
此外,由于长期历史文化的发展及近现代西方文化进入印度,也造成印度各地普遍呈现不均衡的现象,尤其在社会、经济方面,因而也成为现今所见印度文化的另一项特徵。总的来说,印度文化的认识虽不能离开历史,但由外在的条件而言,地理环境更重于历史;而由内在的内涵而言,宗教、哲学与社会三者融合成为一体的印度心灵及生活才是印度文化的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