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5
民居聚落中心地域体系发展概念图
根据上图5,可以说明臺湾地区早期聚落地理空间的内涵与分布形态,因此,关于台湾传统建筑地域性特质内涵之论述,与臺湾民间社会地域构成中的地域聚落空间(移民聚落、聚落文化、聚落纹理)、地域文化纹理(生活圈、祭祀圈、信仰圈)、地域文化谱系(大木作匠派、匠师、空间符号及语意类型系统)等三大体系,及旁支所形成的地域性纹脉的涵构阶层论述,关系密切。因此,经初步文献研究及调查归纳,可以将文化人类学中宗教活动所形成的祭祀圈、信仰圈,作为研究论述的基础;并藉以延伸论证聚落文化及文化纹理的地域空间。构筑庙宇传统建筑的大木作匠师为研究对象,依原乡移民迁徙分布于臺湾地区的位置,发现属漳州、泉州移民为甚,而潮州移民零星分布;在这股移民浪潮下的传统技艺匠师,均配合臺湾早期地方发展,现身手,展技艺,如清末日治的臺湾,有大木作匠师(林恩培、王益顺、陈应彬、曾文珍、吴海桐、叶金万等)、石匠师(李泉成、张提福、蒋树林、蒋文浦、张澳水)、泥匠师(廖先)、陶匠师(苏承富、苏聘、陈眛)、彩绘匠师(张长春、朱澍、朱锡甘)等多位不同工种之匠师,为臺湾传统建筑写下历史。
肆、臺湾传统建筑地域性特质研究的重要性
本研究论述有别于既往以单体建筑个案研究(case
study)或单一风格文化(style)、建筑技术、社会文化现象的研究议题;取而代之,则是以研究地域性建筑特质与特殊性,由代表传统营建技术中,大木作匠师(派)的地域文化谱系的出现,其职业、组织、风格特色、角色与社会文化、分工、工料与经费等社会资源的取得与分配,代表着实存的地域聚落空间与隐藏的地域文化纹理特徵的具体分布情形,以诠释在时空变迁下的社会结构。本研究延续先期閰亚宁〈臺湾传统建筑的基型与衍化现象〉与国科会八卦山谱系研究的初探成果,作为进行臺湾地区传统建筑地域性特质研究的重要基础,并继以后续建构臺湾地域建筑史料及作为古蹟修復工作之重要参考。兹将其意义与价值说明于下:
(一)臺湾传统建筑地域性特质研究的重要性
文化圈25与次文化圈的差异性与异质同形26的概念。无论就文化层面的「本土化、内地化
27」取向,亦或以动态社会变迁的「应变、自变」观点而言,研究臺湾传统建筑,不能与移
民社会的本质脱离。按源流观察漳、泉、潮仅为清代时期的三个府,移民在原乡的生活型态,
受限于地形、气候、水文等环境因素的影响,远大于行政区域上的区划。亦即在府或跨府的范
围内,仍可细分成若干具特殊性意义的次文化圈。清代大批移民臺湾西南部沿岸,以沿海、河
域范围定居,当沿岸住居人口饱和将向内地再迁徙,形成一种自由基的形态,官方的行政区域
无力约制人民的迁移活动,而政府政策、生存环境、土地开发,加上血缘、地缘关系,则是影
响臺湾移民社会的主要动力。
臺湾的汉式建筑大致源于大陆地区闽南、广东一带,是移民社会的诸多文化变迁现象之一,
既往论述者将其区分为漳、泉、潮三大谱系,进一步解析其渊源与地域性。此研究观点的论述,仅能为臺湾传统建筑建立粗略、单支的研究框架,在资料逐渐浮现与跨领域学科研究方法的影响下,显然不足以充分的客观解释臺湾传统建筑具多元且多样的性质。近二十年间,臺湾传统建筑研究,受古蹟保存运动的论述观点影响,多偏重狭义的个案论述(如:寺庙、民居、官署、牌坊等等单一建筑类型);在主要架构与个案间,缺乏转承地位与足以代表区位特色且具一致性相关的地域建筑史研究,因此研究论述的支持显得相当薄弱。本研究以臺湾开发史作为研究的缘起背景,结合建筑史、历史地理、人类、社会、文化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探讨清代臺湾传统建筑的形成背景与地域特徵;以具代表各族群文化圈中心价值的传统建筑为主要研究对象,藉由研究中田野调查所彙整的量化资料,作为质性研究的描述根据,为逐步搭构臺湾传统建筑内构的地域空间、文化纹理、文化谱系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