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的建筑、雕刻与工艺

 

第一节 建筑、雕刻与工艺
Section One    Architecture,
Sculpture and Crafts of Yuan Dynasty

一、城市建筑

  和林
和林为蒙古国都城,忽必烈建元后为岭北行省治所。全称“哈拉和林”。明初,北元政权据以为都,后废。由于蒙古国的强盛,和林成为当时世界著名的城市。
和林城的建筑由汉族匠人和伊斯兰各地送来的匠人完成。城内建筑极为豪华,供皇帝专用的御殿座落在巨大的花园中央,御殿左右还有为皇帝的兄弟、诸子和秃儿台黑准备的房屋。夏季为使皇帝避暑,在山中为他修造了一所契丹帐殿,叫昔拉斡尔朵。

在和林城内,基督教堂相当大,并且很华丽。教堂内供有法国威廉师傅按照法兰西的式样雕刻的圣母玛丽亚像。威廉还在一辆车上布置了一个小礼拜堂,礼拜堂外面画着圣像故事,非常美丽。这是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中国出现圣像画的最早记录。

  上都
上都即元朝的夏都,遗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正蓝旗东20公里闪电河北岸。因定都大都,而将上都改为避暑的夏都,形成两都制的格局。

上都是一座具有汉式宫殿楼阁和草原毡帐风格的新兴城市。上都建筑极为豪华,宫殿是用大理石和其它美丽的石料砌成的。殿堂宫室皆镏金,金碧辉煌。宫殿的每一边都有宫墙围绕,包围着附近的一块方圆25公里的平原。这块平原实为一座御花园,园中有一片葱绿的小树林。林中修建了一间御亭,设计的精巧玲珑。

上都遗址,于20世纪70年代被发掘,城墙基本完好,城内外建筑遗迹和街道布局依稀可见。城墙夯土外砌砖石。东西各二门,南北各一门,每面城墙长1400米。皇城正中偏北是宫城,东北角是华岩寺,西北角是乾元寺。东南和西南二角亦各有一座庙宇。东西南三面有门。皇城宫城四角均有角楼。外城墙全系黄色夯土。东墙和南墙均由皇城的东墙、南墙接出。外城西北二面各长2200米,东南两面至皇城东北、西南二角各长800米。外城北面开二门,南面开一门。西南面原有二门,元代后期毁一存一。外城南部为一般建筑区。北部地势较高,有很多寺庙、宫观等建筑,后均毁于兵火。

  大都 
大都(今北京)是元朝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国际交往的中心城市之一。据元陶家仪《辍耕录.宫殿制度》和明肖洵《故宫遗录》记载及解放后实地勘察,可以推断出大都的建筑布局是:城的平面接近方形,南北长7400米,东西宽6650米。北面二门,东西南三面各三门,共十一道门。

城外绕以护城河,皇城在大都南部中央,皇城的南部偏东为宫城。城中的主要干道通向城门。住宅分布在街巷之间。全城分为六十个坊。这里的坊只是行政管理单位,不是汉唐那样的封闭式的里坊了。中心台为全城的中心点。大都的规划者是杰出的科学家郭守敬。

元朝的宫殿是大都城中的主要建筑。皇城中包括三组宫殿和太液地(今北海)。城西侧的南部是太后居住的御苑。皇城正门承天门外有石桥与棂星门。再南,御街两侧建长廊,称千岁廊,直指都城正门丽正门,与宋汴梁和金中都宫城前的布局相似。皇城的东西两侧建有太庙和社稷坛。

宫城有前后左右四座门,四角并建有角楼。宫城内有大明殿、延春殿为主的两组宫殿。元朝的主要宫殿多由前后两组宫殿组成,每组各有独立的院落。每一组殿又分前后两部分,中间用穿廊连为工字形殿。前为朝会部分,后为居住部分,殿后又往往有香阁。这是继承宋建筑的布局形式。

大都的宫殿建筑极其奢华,使用了许多贵重材料,如紫檀、楠木、各种色彩的琉璃等。在装饰方面,主要宫殿用方柱,涂以以红色并绘金龙。墙壁上挂毡毯和毛皮丝顶帷幕等。宫城内还有盝顶殿及畏吾尔殿、棕毛殿等,是以前历代宫殿建筑所没有的。城墙、城垛都涂成白色,体现了蒙古族尚白的审美习惯。

二、宗教建筑

元代的宗教建筑很发达,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和祭祀建筑遍布全国,可惜多已毁于兵火,留下来的寥寥无几。山西洪洞县广胜寺是元代佛教建筑的重要遗迹,采用传统的布局方法。河北曲阳北岳庙德宁殿和位于广胜寺旁的水神殿系另外一种类型。殿前庭院很大,供公共集会和露天看戏之用。
山西永济永乐宫(现迁往芮城)是元代道教建筑的典型,也是全真教的一个重要据点。原规模很大,部分建筑已毁,现存中央部分的主要建筑――无极门、三清殿、纯阳殿和重阳殿,都是元代建筑。从现存建筑的总体布局看,仅在一条南北向的轴线上排列着主要建筑,不设东西配殿或周围廊屋,打破了传统习惯。在建筑结构和形制上,不仅继承了宋金时代的某些传统,而且作了某些革新和创造,给明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是中国建筑史上不可多得的实物例证。

山西永济永乐宫建筑

  喇嘛教(密教)建筑:喇嘛教是佛教中发展于西藏的一个支派,由于得到元统治者提倡,西藏佛教首领被封为法王,政教密切结合,因而喇嘛教发展很快。西藏的萨迦寺和日喀则的夏鲁万护府是典型实例。内地的喇嘛教建筑遗存有北京白塔寺的白塔。白塔寺为元大都首屈一指的大寺。此外,北京居庸关内镇的云台、大都崇国寺(今北京护国寺)及广西桂林、江苏镇江等地的部分建筑,也是元代遗物。

北京白塔寺

  伊斯兰建筑:中国境内的伊斯兰建筑,一部分采用中亚的形式,如新疆霍城的吐虎鲁铁木耳玛札。但更多的是与汉式建筑布局、结构相结合,形成为特殊的伊斯兰教建筑式样。

三、元代雕刻

元统治者大力提倡宗教,允许各教派自由发展,教派林立。雕刻除沿用传统式样(即汉式)外,又大量采用尼泊尔传来的“梵相”式样。
中国现存的元代雕塑遗迹已不多。今日尚存的元代雕塑散见于甘肃武威、张掖、山西太原,山东济南、浙江杭州、北京近郊等地。
杭州飞来峰元代石刻造像,现存67龛,造像大小合计116尊,是现存一处最大的元代雕刻群。题材内容与以前相比发生很多变化:宋代盛行的十八罗汉和罗汉群像这时不见了,佛和菩萨的题材又盛行起来。其中喇嘛教题材造像最富特色。
“欢喜佛”是喇嘛教艺术所独有的形象,一般作男女相抱形。飞来峰一线天洞口第25龛之“欢喜佛”却作单身结跏趺坐的菩萨形象,可能是出于照顾汉族群众欣赏习惯。
菩萨造像更为丰富,多作多面广臂式样,有文殊、普贤、狮子吼观音、救度母等。

铜镀金文殊菩萨

  此外如49龛有壁所刻七头龙王浮雕,22龛之救度母(大白伞盖佛母)、55龛之“尊胜佛母”,为飞来峰所独有。

杭州飞来峰尊胜佛母造像

  今山西太原晋祠内有从外地迁来的两组元代彩塑,内容为文武场乐队。奏乐者各五人,每尊高约1.6米,皆为女性。体态修长,亭亭玉立,表情庄严肃穆。面部塑造细润,但缺少起伏变化,个性雷同。衣饰鲜艳夺目,衣纹处理简练流畅,质感较强。

  掺杂有喇嘛教成分的元代雕刻,还有北京北郊居庸关内镇的云台。云台始建于至元二年(1342年),峻工于至正五年。云台建筑在居庸关城中央,为元代泰安寺中遗物。这个台子的外形非常美丽,青石筑成的台身,顶上用白色大理石栏杆环绕;台中间五边形门洞也是用白色大理石镶面的,门洞外缘满雕图案花纹。洞顶壁是至正五年(1345年)雕刻的四大天王。刀法娴熟,刻画细致入微,形象威武雄壮,战袍衣带飘舞,动静相间,刚柔相济,是元代雕刻的上品。

北京北郊居庸关内镇的云台洞顶壁四大天王

北京北郊居庸关内镇的云台洞顶壁四大天王

  山西晋城玉皇庙道教雕塑二十八宿,是元代道教艺术的精品。二十八宿原是我国天文学上用以观察天体经纬度及四季运行的28组赤道星座。古人往往把它们与“三垣”结合在一起,用作区分的标准。星宿的变化又常常被用来比附人事。唐初,每座星座又被用不同的动物作标识。道教认元始天尊为宇宙的最高主宰,二十八宿被看作是元始天尊的侍从官,各自主持人世间的不同事物。
玉皇庙内的二十八宿,作为天宫中的神灵,被艺术家赋予了人的品格。如牛金牛,塑成中年妇女形象,表情含蓄,一副爱抚慈祥的神态;而轸水蚓女像,则表情外露,颇似一位未言先笑的青年女性。又如角木蛟,塑成中年男性,怒发冲冠、横眉立目,胡髭倒竖,张口疾呼,一副暴怒的神情;而柳木獐同为男性武士装扮,但表情威而不怒,双目瞪视前下方,双唇紧闭,左手提山妖,半跏趺坐,一副刚毅威严的神情;翼火蛇亦为武士装扮,袒胸、赤双足、双手擎蛇,怒发冲冠,作大声怒吼状。

山西晋城玉皇庙道教雕塑二十八宿之《轸水蚓女像》

山西晋城玉皇庙道教雕塑二十八宿之《柳木獐》

山西晋城玉皇庙道教雕塑二十八宿之《翼火蛇》

元代的建筑、雕刻与工艺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
版权 © 2017 民族史 www.minzushi.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