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髦和司马昭的斗争

曹髦是魏文帝曹丕之孙,东海定王曹霖之子。曹魏的第四位皇帝。
据《三国志·曹霖传》记载,曹霖生性残暴,动不动就残害家中的婢女媵妾。
比起父亲,曹髦的性格可谓截然相反。
陈寿评价曹髦,说他“才慧夙成,好问尚辞,盖亦文帝之风流也”。
钟会给出了更高评价,称其“才同陈思,武类太祖”。
意思就是说,曹髦聪明好学、大器早成,才华可以媲美曹植,武略类似曹操。
从后来一系列事件来看,曹髦大体配得上以上好评。
公元254年,魏帝曹芳因为打算罢免司马师的大将军之位,遭到废黜。
由于司马家这时候还做不到大权独揽,所以废帝之前,司马师联合了郭太后。
曹芳被废后,司马师希望册立曹操的小儿子曹据为帝。
但因为曹据是郭太后的叔叔辈,郭太后觉得别扭,坚持要立侄子辈的曹髦。朝臣们也附和郭太后。
于是,皇位就落到了曹髦头上。
据史料记载,曹髦进京时,朝臣们聚集在宫门拜迎,曹髦看到后,准备答拜百官。
司礼官见状,赶紧奏说:“按礼仪您为天子,不必答拜臣下。”
曹髦表示自己现在还不是皇帝,遂对群臣答拜还礼,然后与大臣们手拉着手,从宫外一路走到大殿,赚了满满一波好评。
这个时候的曹髦才13岁,却能表现得有礼有节,毫不怯场,实在是难得可贵。
登基后,面对权臣的压迫,曹髦也没有自暴自弃,而用了一些政治手段,如频频发布安抚诏书,抚恤阵亡兵士,为自己赢得民心。
不过,曹髦表现得过于老成,也有副作用。
那就让司马师和司马昭察觉到,这小子非等闲之辈,不可轻视。
公元255年,曹魏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借口司马师擅行废立之事,于淮南举兵反叛。
司马师率军征讨,虽然平定了叛乱,却因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受惊过度,导致眼珠从眼眶崩出,痛死于许昌。
得知司马师挂了,曹髦果断意识到,这是个收回皇权的好机会,便一面下诏,让尚书傅嘏率军返回洛阳;一面着手筹划宫廷政变,打算干掉司马昭。
如果曹髦早先表现得像曹芳那般懦弱,或是司马昭如何进那般愚蠢。司马师之死,或许是个翻身的机遇。
但司马昭老谋深算,接到诏书后,亲自率兵回到洛阳,架空了曹髦。
这件事后,司马昭极少进宫面升,绝不给曹髦做掉自己的机会。
当然,司马昭上位不久,根基不稳,不敢直接捅破窗户纸,所以被曹髦算计一事,他也没有深究。
三年后,淮南再次叛乱。司马昭率兵平叛,威望值飙升。
估计是认为自己的根基趋于稳定,司马昭飘了,决定搞个民意调查,然后决定要不要取曹髦而代之。
这个民意调查该怎么搞呢?
很简单,由皇帝曹髦亲自出面,下诏册封司马昭为晋公,赐加九锡、假黄钺、奏事不名、剑履上殿等一系列特权。
司马昭时时防着曹髦,曹髦当然也盯着司马昭。
老小子想试探民意,那正好,看看有多少人支持司马氏篡位。
随后,曹髦隆重宣布册封司马昭为晋公,并附带各项特权。
司马昭按惯例拒绝。
前前后后,曹髦九次下诏,司马昭拒绝了九次。
结果,站出来捧场的人寥寥可数,司马昭大失所望。谋权篡位这事儿也就搁置了。
难道就这么算了?并不是。
消停了一年后,司马昭故技重施,第十次要求曹髦下诏册封自己。
这一次,18岁的曹髦怒了。
其实别说是皇帝,就是平头百姓也经不住这么玩。
人要脸,树要皮,虽然是傀儡,但也要面子的啊!
愤怒之下,曹髦拔出佩剑,一剑斩断烛台,喊出了那句震铄古今的心酸之词:“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他决定赌上最后的尊严,除掉司马昭,去拼一个无悔的人生。
据《魏氏春秋》记载,曹髦起初的计划是诱骗司马昭入宫,然后在皇宫北部的凌云台将其杀掉。
为此,曹髦召见了冗从仆射李昭和黄门从官焦伯。
这两位,一个掌管部分禁军,一个负责传达皇帝的旨意,都是曹髦想要在宫内除掉司马昭,必须要拉拢的对象。
“戊子夜,帝自将冗从仆射李昭、黄门从官焦伯等下陵云台,铠仗授兵,欲因际会,自出讨文王。”——《魏氏春秋》
由此可以看出,曹髦并非不想在宫里做掉司马昭,只是天有不测风云。
就在曹髦召司马昭入宫后,天降大雨,司马昭来不了。
这可坏事了,因为推迟计划,意味着消息有走漏的风险。
而一旦消息真的走漏,等待曹髦的将被废黜的下场。
意识到局势失去掌控,曹髦决心直接带人找司马昭火拼。
这是一个让人难以置信的决定。一个皇帝,打算在京城跟当朝宰辅火拼。至少在当时来看,简直是旷古烁今,闻所未闻。
但曹髦真就这么干了。
公元260年6月1日晚上,曹髦紧急召见心腹大臣王沈、王经、王业,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并决定在第二天实施。
听完曹髦的计划,王经直言反对,他认为司马昭掌握权柄久矣,耳目遍布洛阳城。就算要火拼,也应该详细研究。
至于王沈和王业,则是惊得下巴都要掉下来了。二人毫不犹豫,跑去找司马昭告密。
司马昭知道曹髦的计划后,有意思的地方来了。
按照《三国演义》的描绘,这场街头火拼是曹髦挑起的。
结果刚出宫门,曹髦就碰上贾充引数千铁甲禁兵,然后命丧街头。
整个过程中,曹髦给人的印象就是完全没有脑子的莽夫。
然而参照《汉晋春秋》的记载,先下手的其实是司马昭。
沈、业奔走告文王,文王为之备。······文王弟屯骑校尉伷入,遇帝於东止车门,左右呵之,伷众奔走。——《汉晋春秋》
曹髦见王沈、王经、王业都不支持自己,扭头就去找郭太后。
为什么要找郭太后呢?
因为郭太后德高望重。曹髦的话,百官不一定听,但郭太后的话,或许会有人听。
也就是在这个关头,司马昭的弟弟司马伷带兵杀到了东止车门。
此时此刻,曹髦面临两个选择:
要么像曹芳那样,束手就擒,任人宰割。
要么为了尊严,杀出皇宫,与敌人拼了!
曹髦武类太祖,不愿忍辱偷生,便选择了火拼。
根据《魏氏春秋》记载,当曹髦带着宫廷宿卫和苍头官僮前往东止车门后,与司马伷迎面相遇。
司马伷前来的目的明确,就是把曹髦堵回去。避免事态升级。
曹髦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杀出皇宫,把事情闹大,最好闹得人尽皆知。
这就跟当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权,强迫世家大族站队是一个道理。
只有当事态发展到不可收拾,观望者才会表明立场。才能迫使司马昭收起野心。
曹髦身边当时有多少宿卫和苍头官僮,史料并无记载。《三国演义》说的三百人,肯定是夸大了。
毕竟司马氏就是“阴养死士”的祖宗,不可能坐视曹髦在宫里阴养三百死士。
不过,曹髦很勇猛。他拔剑登辇,怒声喝斥司马伷及其部众:“你们想干什么!难道要以下犯上吗?”
毕竟面对的是皇帝,司马伷胆小,不敢冒犯,吓得直往后退。
他这个领导一打退堂鼓,身后的小弟们也都慌了神,跑了个一干二净。
曹髦大获全胜,勇气倍增,指挥宫廷宿卫和苍头官僮朝着云龙门奔去。
云龙门是皇宫的外门,只要冲出去,就进入了洛阳城。
就在这时,贾充的第二梯队赶到了。
贾充的简历,不必赘述。他是铁了心要护主的。
曹髦见贾充阻拦自己,故技重施,手持宝剑,一顿乱砍。
由于曹髦气势很足,贾充这边节节败退,一直退到了宫外。
这下可热闹了,洛阳城内的百姓纷纷探头出来围观这场高层内斗。
眼看自己的部众也即将溃散,贾充急忙问身边的小弟:“援兵怎么还不来?”
堵截曹髦的第三梯队由参军王羡率领,本打算从阖闾门入宫。
但他们被满宠的孙子满长武挡在了宫门外,被迫绕道东掖门,这时候已经进宫了。
援兵不至,贾充心里十万匹草泥马奔腾而过,他知道,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决不能掉链子。
但让他拦截曹髦,也是不敢的,一怕曹髦砍伤了自己,二是怕担上弑君的罪名。
而就在群情懵圈之时,成济冒了出来,问贾充:现在该咋办?
这里提一句。
成济的职务是太子舍人。
根据曹魏的官制,太子舍人的上级领导是少府或光禄勋。
贾充的职务是中护军。
两人不是上下级关系。
既然成济不是直接下属,又想当出头鸟,贾充便一咬牙,对成济说:“司马公养你们正是为了今天!今日之事,有什么可问的!
随即,成济抽出长戈,一个健步就冲上去刺杀,曹髦就这样当场毙命。
街坊邻居看到皇帝暴毙于大街,消息传到司马府,司马昭慌了。
尽管一直想篡位,但当街弑君,司马昭从来没想过。
毕竟在那个信奉君权天授的时代,想要合法上位,唯有“承接天命”。
也就是告诉大家,老曹家失德,司马家有德,这才能名正言顺篡位。
现在皇帝被捅死了,司马家造孽啊,之前积累的德行,烟消云散。
所以,司马昭慌了,赶紧召集心腹商讨对策。
尚书右仆射陈泰表示:“只有斩杀贾充,才能以谢天下。”
言外之意,这事性质恶劣,开天辟地头一回,必须找个有分量的人物来背锅。

曹髦和司马昭的斗争 
  关于民族史的文章: